中美1年内密谈3次,为啥说美国高层不再指望,中国会再让美国半步!

文摘   2024-09-17 06:56   广东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个大国的举动都不仅仅是当下决策的反映,而是由深远的战略考量推动。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超级强国,其对抗和博弈表面上看是贸易战、科技战、地缘政治的较量,但背后指向的其实是各自长期战略目标的博弈——谁将在未来数十年乃至百年主导全球秩序?

如果我们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剖析当前的中美产业竞争,不仅可以看到两国百年产业演化的逻辑,还能透过经济层面看到大国博弈的核心本质。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谁掌握全球产业链?

在波特五力模型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指的是控制生产要素、原材料或关键技术的一方在市场中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产业链逐渐从美国主导转向中国成为制造中心。中国通过提供廉价而高效的制造能力,迅速占据了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位置。然而,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美国开始意识到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尤其是在科技、半导体等核心领域。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近年来一直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以华为为代表的5G技术和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美国明白,如果中国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控制权将被削弱。

中美科技战的本质就是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这场战争不会止步于关税壁垒,而是持续深化到技术封锁、市场准入限制等领域。所以你会看到中美之间一边是双方一轮接一轮的谈判,另一边是制裁和反制裁的不断加压,背后其实就是产业链掌控的内力大比拼。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市场的争夺

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对任何一个国际企业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肥肉”,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其购买力也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中美之间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更体现在标准的制定上。

争夺市场的本质是争夺标准制定权。美国通过控制美元结算体系、金融规则和贸易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主导了全球经济标准。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以及数字人民币等手段,试图打破这一垄断,建立新的国际经济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一带一路”始终保持警惕,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是中国为争夺全球市场制定权发起的战略挑战。所以,在某次高峰会议中,你笑美方专家“察其言、观其行”的说法是在秀中文,实际上人家真正学习到的是“师华长技以制华”,人家从上到下心里门清,市场要拿,脖子照卡。

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创新与颠覆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一直依赖硅谷的创新体系,通过不断涌现的高科技企业保持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而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的转变。华为、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不仅仅是商业巨头,更是中国创新实力的象征。

创新是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体现,决定着未来的格局走向。这也是为什么中美两国围绕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等未来技术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的产业形态将完全取决于谁能在这些领域率先突破。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尤其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封锁,正是为了防止中国在这些前沿技术上超越自己。所以,现在大家能想明白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制裁华为和其他那么多硬科技企业了吗?假如作为竞争对手,你难道不会觉得华为这种“集团军式”创新,尤其是在搜罗世界各国顶尖人才在某些领域的基础研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四、替代品的威胁:能源与科技的替代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替代品往往意味着颠覆性的变化。美国过去凭借着石油美元体系,控制了全球的能源命脉,而中国则通过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布局,试图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能源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随着全球对碳中和的承诺,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而谁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技术和市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获得主导权。最近密集的新闻是世界各国加大核电产业的投入,甲骨文(ORCL)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日前宣布,甲骨文已经获得了建造三座核反应堆的许可,这些是为AI数据中心供电的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all Modular Reactor,简称SMR)。而国内,最新的消息是“核电建设提速!国常会一口气批准了五个新项目”。现在,你能明白中国最近十年,疯狂加码光伏、风机和锂电的逻辑了吗?

五、行业竞争者的激烈程度:谁主导未来?

中美之间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关于未来全球规则和秩序的竞争。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则试图保持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这两种模式的冲突是结构性的,无法通过简单的对话解决。

中美竞争的最终目标是全球规则的重新制定。美国希望继续主导现有的全球秩序,而中国则希望通过经济发展和技术突破,建立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这种博弈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所以,放在这种情形下,中非合作论坛的高调召开一点也不奇怪,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老人家“持久战”、“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重现而已。

六、未来趋势:全球多极化还是单极霸权?

当前世界格局的演变,背后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的唯一超级大国,试图维持单极世界的格局,而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体,正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未来全球的竞争将围绕三个核心领域展开:科技、能源和货币体系。这三个领域不仅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决定了全球秩序的基础。

1. 科技:颠覆与制衡

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国家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经济层面,科技创新将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美国的封锁策略短期内可能对中国造成压力,但长期来看,中国的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科技颠覆的不仅仅是产业,而是全球权力结构。

2. 能源: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转型

中美之间围绕能源的竞争,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一部分。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布局电动车和储能技术,试图在未来的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虽然在传统能源领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内部政治的分裂以及对新能源发展的不确定态度,可能削弱其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3. 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挑战者

美国通过美元结算体系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中国正在通过数字人民币、“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以及与多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等手段,逐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货币体系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但中国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未来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更多话语权。

七、背后指向的深层战略目标:中美的博弈为何不可避免?

美国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维持全球霸权,确保自己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应对措施从“接触与遏制”战略逐步演变为“全面竞争”。这不仅体现在贸易战、科技战、甚至是地缘政治上的对抗,更深层次的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质疑。

而中国的战略目标可以归结为国家复兴与全球话语权的提升。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不仅希望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展模式,打破美国对全球秩序的主导,成为一个更加多极化、更加包容的世界的重要塑造者。

因此,中美之间的博弈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对抗,而是关于全球未来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冲突。美国试图通过维持现有的国际体系继续主导世界,而中国则希望通过创新和发展,建立新的全球秩序。

八、最深层次的影响:未来几十年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中美之间的竞争无疑会影响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全球经济格局将被重新定义。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中由美国主导,而未来的全球化可能更多由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共同推动。这将意味着全球贸易规则、技术标准和货币体系的重大调整。你看,金砖国家金融支付结算系统不就应运而生了吗?不知道美国人现在会不会后悔把俄罗斯踢出SWIFT的动作?

其次,大国间的博弈将加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会影响两国,也会影响全球其他国家。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必须在中美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两难选择:是继续追随美国的全球秩序,还是与中国合作,共同推动多极化世界的到来?俄乌冲突,美国各种造势就是等中国入瓮,结果我们就是不下场,然后就是菲律宾、越南在南海各种挑拨,想在日本、韩国、台湾部署中导,其心思昭然若揭,连小肯尼迪都公开喊话了:美国竭力将中俄拖入“热战”。

最后,全球科技竞争将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科技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大国间竞争的核心领域。谁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主导未来世界的规则。

九、历史的洪流不可逆转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观察中美之间的博弈,深刻理解到这一切并非偶然。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和霸权的更迭从来都是世界秩序重塑的关键时刻。当前的中美竞争看似是贸易战、科技战的表象,实际上是两国在未来全球秩序中的战略定位的根本争夺。

未来几十年,世界将逐步走向一个多极化的格局,科技、能源和金融将成为决定未来世界秩序的核心领域。而中美之间的博弈将继续主导全球政治经济的走向。这一进程不会轻松,但它注定将塑造下一个百年的世界格局。

战略、战略、战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我们不从战略的高度去理解中美之间的竞争,就很难看清当前世界形势的本质。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唯有那些具备全球视野并能看到大局的人,才能在这场大国博弈中赢得先机。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国家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金融学的“唯钱论”固然在其体系下行之有效,但这远远无法解释我们当前所处的复杂局面,就像当前某经济学家演讲刷屏,其实每一次唱衰国内经济、看好美利坚的言论,背后其实都是对大国博弈的误读。真正的较量不仅是经济数字的比拼,更是关于国家生存和全球规则重塑的斗争。

当前的金融战局表面上是汇率、利率的波动,但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重组、资本流向的转变,以及政治博弈的深层次较量。美国通过“ABC战略”(Anywhere but China),试图将产业链、资本市场从中国抽离,实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全面打压。而在这场战争中,我认为光用西方经济学的工具去衡量胜负是片面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短期的经济数据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已指出,政治往往决定经济方向。在全球权力结构的更替中,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金融压力,更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验。尽管眼下日子难过,但这或许正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痛苦。正如华为最新发布“三折”的反击让全球目睹了苹果的窘境一样,中国在金融战中坚持斗争、敢于亮出自己的“牌”,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简而言之,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表面的经济得失,而是我们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的战略态度。我们所处的舆论场,已经成为了全球博弈的一部分。当我们盲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话语时,实际上是在放弃主动权。要赢得未来,最关键的不是悲观情绪的蔓延,而是看到我们在这场全球大棋局中的每一步努力。未来的世界秩序,绝不会仅仅由经济决定,而是由那些敢于在艰难时刻坚持战略定力的国家塑造。

职涯猫
一只最懂职场的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