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吴越古道,寻历史文化(上)

文化   2023-08-18 22:07   浙江  

走吴越古道
寻历史文化





一、古道渊源



南朝、隋唐以来,千顷山佛教的兴盛,引来皖浙等地的僧人、香客登临,以及两地村民的交往,自然便开成一条山路来。

千顷山龙兴寺,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五记载:“黄蘗(即黄檗)禅师开山。中和四年(884)赐慈云禅师额。天圣元年(1023)祥符寺僧惠新移创于山巅胜绝之境。八年(1030)赐今额(龙兴寺)。度僧五人。”
悠悠古道,跨越千年。




二、名僧佛法



历史上,千顷山有许多高僧大德来在佛法,著名的佛学大师有五位之多。

千岁宝掌和尚于南朝梁时(502—557),第一位进入千顷山的著名僧人,也就是说,他在1500年前就来到千顷山,在这里传播佛教。佛教经典《五灯会元》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二十四、《佛祖统纪》卷四十、《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八等,均有传记。

崇惠在皈依佛门之初 ,曾在千顷山“结茅为庙”,作为学习佛经,坐禅修行之处,这是继宝掌禅师之后进入千顷山的第二位高僧。他犹如和煦春风吹醒了宝掌禅师当年埋于千顷山泥土中的佛教种子。开始萌芽、出土。虽然崇惠禅师当年的“茅庙”既陋且小,然而这“茅庙”却是千顷山的一株才破土露面的佛教“幼苗”。

黄檗弟子义玄在河北正定县建立“临济禅院”,高扬黄檗希运传统的本家宗风 ,并对其禅学理论不断充实与发挥 ,终于正式创立了临济宗,成为临济宗的创始人,而佛教界一般都称希运禅师为禅宗南系临济宗的祖师。因此,希运禅师成了既是临济宗的祖师,又是千顷山慈云禅寺的祖师,是拥有双层“祖师”誉称的一代高僧。黄檗创立的临济宗佛学,还深受日本、韩国佛学界的推崇和敬仰。
楚南禅师   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福州张氏子。幼年即投开元寺昙蔼禅师出家,二十岁时于五台山受具足戒,随后赴赵郡学习小乘相部律,又赴上都学习《净名经》。楚南禅师虽然对佛教有了较深的研究,但是深感自己的本分事尚未解决。于是前往常州礼谒芙蓉太毓禅师(马祖法嗣)。芙蓉禅师一见楚南,便知道他的因缘不在此,于是对他说:我不是你师。你的师傅非黄檗不可!

文喜禅师   《大明高僧传》曰:“文喜禅师……咸通7年(866年),旋浙右,止千顷,筑室居之……”
《昌化县志》(1924年版):“文喜禅师……咸通中旋浙,因入龙塘,将止之日:此地500年后自有肉身菩萨于此建大法幢,遂移杖千顷,筑室居焉……”
文喜禅师初入佛门时,得几位名僧的指点与督促,涉猎过多种佛门的经 、律书籍。学成后又去大明山等寺院为佛门弟子讲授佛学。把书本上的佛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深究与理解 。因此,文喜禅师是一位经、律知识掌握较为全面、理论与实践尚能结合的晚唐时期的一代高僧。
文喜禅师在“会昌灭佛令”被废除 ,全国佛教积极兴复,千顷山慈云院已经从产生,巩固并走向发展的时刻 ,在55岁时来千顷山慈云院住持。这对慈云院的兴旺发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慈云院的佛灯长明不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慈云院及其他寺院讲授佛学,对推动佛教界传播佛学知识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唐宣宗初年(847)到唐昭宗末年(904年)短短的50余年中就有3位高僧,加上以前的两位 ,共有五位高僧先后来千顷山建寺、坐禅、弘法、著书等,足见当时千顷山佛教事业之兴盛。
在五位禅师中,对千顷山及至全国的佛教影响较大的当推断际希运禅师(黄檗)。他创建慈云禅寺时正处于唐宣宗解禁唐武宗“废佛令”后不久。慈云禅寺的建成不仅为千顷山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反“废佛令”,把原全国几乎拆毁殆尽的寺庙迅速兴复起来,在全国做出了榜样。因此,黄檗禅师被当地百姓尊奉为“黄祖师”、“黄檗老祖”,许多因尊奉他而神化他的故事至今在皖浙千顷山一带仍盛传不衰。之后,许多高僧大德步五位先祖的足迹,在千顷山传承、弘扬佛教。 




三、文人登临



“千顷山,上广千顷,有龙潭,蒲苇四密。潭中有金银鱼。祷雨辄应。西有娑罗岩,生娑罗花一株,蔚然耸翠,初夏开,香闻数里。海棠、瑞香、黄菁,遍生山麓。”(南宋《咸淳临安志》)除高僧登临千顷山佛法外,尚有较多名人登临其地游览、怀古凭吊。
苏轼,两次任职于杭州。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时,曾到昌化公干,在昌化县城建有东坡亭、留有墨迹“东坡林”、“东坡泉”,留有《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诗二首(《咸淳临安志》、道光《昌化县志》)。并到千顷山游览,于龙兴寺西侧建有一亭,后人称苏亭。唐昌十景之“神池花暖”,周颂孙作《龙池赋并序》曰:“其西侧苏亭巉立,宋学士之芳踪犹存也。”(道光《昌化县志》)。

章槱,南宋时期昌化览川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及第。官玉山主簿,以读书明道为己任。家创义塾,延名师,四方负笈日众。后多有擢巍科靖显仕者,及卒赠通议大夫。宋丞相吴潜撰文祭之。学者咸称为南塾先生。”(道光《昌化县志》)他多次登临千顷山,作有多首《千顷山》诗。宋学士魏了翁为通议大夫章槱作像赞:立朝蹇谔,贞论昭彰,存心忠厚,身殁名扬。其父辈有一段“章嫂让儿(悌篇)”的故事传世:

吴珩,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理宗淳祐十年(1150)进士(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全宋诗》收其诗4首,其中2首写千顷山风景。

了然和尚,为明清时期宁国名僧,据民国《宁国县志•仙释》载:“住宁国千顷山,振修黄檗道场,能训鹿、狎虎,冬夏一衲。康熙戊午(1678)卒,年126岁,肉身至今犹存。”清光绪《九华山志》记载:了然144岁,一生曾五次受诰封。了然的诗,格律规整,对仗规范,用词精炼,意境深邃。其在九华山次定光佛韵《寄题天台峰高处》,诗曰:
满路喧豗作梵声,谁从山上听狮鸣。
人无胜境空成佛,我有天池作化城。
岂意定光寻地藏,果然太白见阳明。
原注:定光佛诗:南戒俯窥江影白,东岩坐待夕阳明。显系以供奉对姚江,后四百年,阳明果至东岩。与阳明正德庚辰正月晦,开元寺刻石,嘉靖我邦国之文,同一前知。世人每习而不察。
共遗色相原真性,儒释何尝有定名。

原注:有道之释,必不能外儒。

此诗是了然步宋代高僧宗杲七律《登天台》诗韵而作。诗中“天池”指千顷山上的千顷池,因池在千米高山之上,而誉为“天池”;“化城”即化城寺,其藏经楼供宗杲“定光佛”铁佛像,“定光”指宗杲;“地藏”即金地藏。“太白”即李白;“阳明”即王守仁。从原注“供奉(李白曾任职供奉)对姚江(王守仁是姚江人)”中可知,宗杲预见阳明必步李白后尘而登山。了然大师诗中的“天池”与九华山相媲美。
云屋和尚,民国《宁国县志》还记载:“云屋,名音,住白云山,有《云屋和尚稿》。”该志收录云屋和尚《奉圣寺重兴禅堂记》一篇,此记记载了白云山奉圣寺的历史和清初时重修的过程,尤其是记载了宁国定光佛宗杲,最初与奉圣寺僧本初和尚习法的史实。还收录其诗10首,诗歌主要描写千顷山、山门洞、白云山等宁国名胜,如《登千顷山》。
周颂孙,字福祖,襄阳人,以岁贡士署江夏,迁柳州学正,康熙十年(1671)擢昌化知县,十二年(1673)主修《昌化县志》十卷,作有千顷山《龙池赋并序》。

周赟著述甚多,所著《山门新语》,先后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中堂大人李鸿章,部堂鹿芝轩制军、学政邵汴生所赏识。编纂《青阳县志》《宁国县通志》和《九华山志》等。周赟在其《六声堂记》中这样赞美宁国:“天下有二奇境焉,曰天池,曰山门,皆天下有一无二之奇境也,皆在宁国而天下无知者。…… 岭高五十里,其绝顶有天池千顷,奇矣!而池中复有三山,游舟者浮天上。曾是天池之奇,天下容有二境乎?” 周赟多次大力推介宁国天池、山门洞二奇境。作有《天池》诗。光绪十七年六月,请画师绘成天池画一幅,配上奇文《天池绝境》,向上海《点石斋画报》投稿,刊于该画报金集。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END——

《钱氏家训》视频版

♥ 欢迎全球钱氏宗亲的投稿,稿文、图片、视频均可,经审核通过会及时发表。

《吴越钱王》公众号主编:钱 浩   联系电话:13392627618(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93055001@qq.com

谢谢大家支持!

《吴越钱王》推荐阅读



👉少年版《銭氏家训》(朗诵者-钱壹显)


👉《中华好家风》带您走近光辉熠熠的钱氏家族


👉本人倡议全球的钱氏后裔:每天至少“听”或者“读”一遍《钱氏家训》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吴越钱王
《吳越国·錢王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