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竞争力
打造现代新国企
高研班的课程学习系统全面,通过对《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等课程的学习,让我拓宽了眼界思维、提升了理论素养,结合所学和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在推动南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贡献国企力量,有以下几点体会。
坚持党建引领,在攻坚克难中凝聚最大合力。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资国企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落实党委前置决策要求,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充分发挥。持续开展“一企业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活动,积极选树、大力宣传一批优质党建品牌,持续推动机关党建与国企党建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牢记使命担当,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发挥国资国企优势,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任务面前,肩负使命、勇挑重担,做到关键时刻听指挥、拉得出,危急关头冲得上、打得赢。持续做精做强主业实业,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制造业优势领域集中、向支撑南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强与央企民企对接合作,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户南通,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矢志做强做大,在全面提升中实现更大发展。去年,我们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董事会“外大于内”、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等一批重点难点改革任务有效实施,获得了省委评估组充分肯定。我们将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发挥好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新征程上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陆雪松)
涵养“四力”
推动机构编制工作行稳致远
通过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必须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实践路径,坚定不移服从服务于南通高质量发展大局。
守稳“政治力”,在坚持党管机构编制上下功夫。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保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党在优化机构职能体系方面管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将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党管干部、党管组织、党管人才的全流程中统筹谋划,认真落实归口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切实把归口管理的体制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把准“向心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做文章。善于观大势、谋大势,将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对“国之大者”“市之大计”心中有数,做到党委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机构编制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强化系统思维,以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为牵引,带动综合执法、事业单位、开发园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持续加强机制协同、政策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释放改革叠加效应。
激发“创新力”,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上求突破。健全完善编制周转使用和动态调整制度,加大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统筹调配力度,推动沉淀资源合理调整、有序流动。坚持服务发展,加大对科技人才、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一老一小”等民生重点,想方设法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强化“约束力”,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上见实效。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将“编制就是法制”要求贯穿机构编制管理全流程各方面。抓好已出台法规制度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对重要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开展跟踪评估和分析评价,抓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严肃机构编制工作纪律,推动各项制度规范落到实处。(陈超)
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鲜明阐释“两个结合”,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指引。作为文旅人,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扛起使命任务,把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现代化放在现代化建设“大蓝图”中来谋划,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旅更高水平融合、更高质量发展,助力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建设。
深挖江海文化内涵,让文化更有“厚度”。江风海韵孕育了南通独具魅力的江海文化。大力开展地域文明和江海文化探源研究,深入推进“1+3”张謇文化特色展示区建设,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活化,不断深化拓展江海文化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南通坚苦自立、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守正创新、崇文厚德的文化传统,实干兴邦、立己达人的家国情怀,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增强南通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南通的城市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升级文化服务品质,让文化更有“温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美好生活”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的质效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要着力打造以精准化、优质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升级版”,建设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符合文化新需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拉近文化阵地与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文化服务,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更加精准更加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让文化更有“力度”。随着今年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文旅对于消费需求的拉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凸显。不断整合盘活文旅资源,优化拓展“文旅+”的消费业态和创新产品,引导文博场馆和景区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的文旅新亮点。充分发挥夜间经济集聚协同和带动效应,打造“夜间集市”“夜游美术馆”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创建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让游客留下来,让市民走出来,全面打响“南通好玩”城市新名片。(吴敏)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之“根”“魂”“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有幸聆听中央党校邹一南教授所授《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一课,有三点深刻体会。
认识历史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根”。邹教授认为,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强大的传统主义和对外来冲击的融合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有人主张“以西为师”,胡适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这无疑会把中国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实现强大和振兴。我们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之“根”深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里,保护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认识先进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和底色,其立场观点方法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特色、原则和战略部署等方方面面。邹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确认。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殖民、掠夺,近代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尝试西方式现代化的失败,都让我们认清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认识实践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之“基”。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邹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具有“并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徐栋华)
南通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