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为提高大家的“反诈防诈”安全意识,本期普法在线为大家普及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提醒大家在生活中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
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在法律层面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红包返利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各种身份,通过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抛出“红包返利”等高额返现和虚假返利截图为名义,引诱受害者上钩。
扫码类诈骗
在超市门口、网络等线上线下开展的扫码免费拿礼品等活动,有些“赠送”需扫描二维码并注册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及点头视频等,但是有些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一旦不小心扫码安装,盗刷就会发生,最后礼品没等到,绑定银行卡的资金却被盗。或者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所取得信息开通账号进行贷款等,让消费者不知不觉间背负巨额债务。
使用AI技术诈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已经出现不法分子通过面部替换、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的行为,利用AI新型技术实施诈骗主要有“拟声”“换脸”两种手段。
自称公检法机关要求汇款
诈骗分子假冒公检法机关,谎称受害者身份信息被冒用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诈骗分子甚至会伪造公安机关办公场所,穿警服出镜和受害者视频制作笔录,诱骗受害者将钱转移至安全账户进行清算,或者交保证金等。
虚假投资诈骗
不法分子制作虚假的投资理财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引诱受害人到平台进行投资,刚开始获得高额收益并且可以提现,最后不能提现,或者通过平台后台控制涨跌假装将钱全部亏空。
通知中奖、领取补贴,但要先交钱
不法分子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发送虚假的中奖通知,声称中了大奖,但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一定费用才能领取奖品。或者在公共场所举行虚假的抽奖活动,诱导受害人参与并支付费用。
刷单返利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朋友圈、地推、送礼品、黄色小卡片等,引诱受害人加群兼职、做任务,轻松完成点赞、关注等任务即可获得小额金钱,待受害人投入大额金钱后,就不能提现了。
通知“家属”出事,但要先要汇款
不法分子一般通过制作或网上购得多张以他人名义开具的手机卡、银行卡及U盾,通过网上搜索寻人信息的方式寻找犯罪目标,随后用购得的手机卡与寻人家属联系,通过虚构自己绑架失联人员或者可以提供有关线索的方式,让家属汇款至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从而实施诈骗。
用好三种预防被诈骗的“利器”
“国家反诈中心”APP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短信预警、APP预警提示等选项,有助于进行全方位预防诈骗预警。
反诈预警劝阻专线96110
请勿挂断“反诈预警劝阻专线96110”。目前几乎全国所有省市的公安机关都已开通预警劝阻专线96110。
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
注意查看“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工信部与公安部推出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用于第一时间向潜在被骗用户发送预警提示。
不轻信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不明手机短信和点击其中链接,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对于使用AI技术诈骗,网络渠道“眼见”不一定为实。“拟声”“换脸”等合成技术的一大特点即“以假乱真”,不法分子可利用此类技术轻易伪装成他人,并通过快速筛选目标人群、定制化诈骗脚本,精准实施诈骗。因此,在涉及资金往来时,一个“声音很熟的电话”、一段“貌似熟人的视频”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应提高警惕。
不透露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注意保护个人生物隐私信息。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可在沟通过程中提问仅双方知晓的问题,也可利用其他通讯方式或见面核实,或向对方的朋友、家人验明身份和情况。
不转账
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应尽量避免转账操作。钱财交易,必须要多方核实,查验真伪。
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向派出所报案
发现被骗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转账记录、不法分子的账号、聊天记录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报案后也可要求公安警用电话拨打反诈骗电话,协助金融机构阻拦汇款。
及时留存证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反诈骗意识,自觉辨别一些诈骗圈套,远离电信网络诈骗。
来源:吕梁综合广播(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