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之一,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往南,起伏的群山里,有一小镇叫猪场坪。猪场坪镇与捧乍镇交界处,到处都是深度石漠化的荒山。
▲ 黔西南州兴义市捧乍猪场坪100兆瓦光伏电站
作为优化贵州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石漠化治理的示范项目,捧猪光伏电站于2022年8月15日开工,2024年3月21日完成首批方阵并网,5月9日完成第二批方阵并网,12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电站设计年均发电量为14586.7万千瓦时。
“在贵州尚未治理的石漠化地区开发清洁能源,可以说是啃‘硬骨头’。”三峡集团贵州分公司负责人介绍,三峡集团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光伏+石漠化治理”标杆项目,采取荒山上“织布”、在石头上“绣花”的办法,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捧猪光伏项目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面上,地势较高。山峦起伏,石头众多,泥土稀少,属典型低中山岩溶丘陵地貌。
“在这样的地方建设光伏电站,给项目团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翻山越岭、找点放线,对支架孔位、线路及施工道路等多个施工坐标点反复踏勘,多措并举对支架孔位、线路及施工道路进行多次优化,直到满足光伏场站设备安装和运输过程中对地形平整度要求。”捧猪光伏项目负责人管鹏飞说,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部团队采取分块化、目标化、任务化方式,向各施工小组明确施工节点目标,细化分解各节点任务,高效推进光伏电站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要想在喀斯特地貌上建光伏,就要先在石头上打孔放支架,把荒山织成“布”,再在支架上架设光伏板,把“布”绣成“花”。
面对极其特殊的地形地貌,项目团队采取“先保护、后施工、再维护”的方式,一步步推进项目进度。项目团队对多个施工坐标点反复踏勘,反复优化支架孔位、线路和施工道路布置。为了避免对石头表面稀少植被造成破坏,他们放弃传统的“开台”施工方式,采取“小蜜蜂”钻孔施工,仅在光伏组件支架处钻孔施工,不破坏其余的地貌。为了避免大型机械设备破坏地表,他们采用无人机运输物料。面对地形高低不平的喀斯特地貌,他们采用人抬肩扛的办法,把重达几百斤的逆变器运输到指定位置。
在喀斯特地貌上安装支架难,项目团队想出一个办法:在地形较为平缓的地段安装传统支架,在地形较为陡峭、高低起伏的地段安装柔性支架。这样,既解决了安装困难,又使光伏阵列发电量提升12%。
“布”织完以后,项目团队又谋划在石头山上“绣花”。
在光伏板选取时,项目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通过运用高效逆变技术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减少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同时,项目团队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项目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逆变器智能化控制与调节,光伏场站整体发电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多点分布安排场站主要功能设施,充分利用地势特点,保护了原有自然生态。
▲ 黔西南州兴义市捧乍猪场坪100兆瓦光伏电站
捧猪光伏项目是“农光互补”电站。光伏板下种植畜牧草,可为当地畜牧业提供大量的绿色饲料,支持当地畜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砌筑挡墙护坡、收集土壤、播撒草种,按设计要求做好水土保持。电站建成后,将充分利用石漠化的山地,加上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形成“农光互补”的共赢局面。
“喀斯特地貌土层薄,冬春季缺水严重,山区植被稀少。猪场坪光伏电站位于高海拔地区,光伏组件安装完成后,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土层水分蒸发,为地表植被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现场负责人管鹏飞说,项目建设期间,还就近吸纳了周边劳动力参与电站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捧猪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有利于调整兴义市能源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助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