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暨2024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大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大会设立了院士讲坛。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王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分别就中国健康饮水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食品加工业发展等主题发表演讲。
王琪在致辞中就食品工业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四个最严”当中,最严谨的标准是前提,最严格的监管是关键,最严厉处罚是利器,最严肃的问责是保障。在我国食品法规标准日趋完善的背景下,确保自身产品的原料、辅料的真材实料是食品工业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条件。企业应关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研制,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建新生态;二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食品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行业。创新是食品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加强前沿生物技术的创新,攻关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发酵等生物技术,益生菌和微生物蛋白等新型多元化食品,打造未来食品行业的新业态,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可追踪;三是深化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食品产业链长、环节多、各环节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要建立常态化的产业链对接机制,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技术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食品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提升整体的竞争优势。
庞国芳在致辞中指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质量标准,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他认为,标准化是推动高质量产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套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标准体系不仅能够规范企业行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还能有效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建议,要充分考虑我国食品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创新技术;要在开展食品全程全息风险感知及防控体系构建、农药污染物色谱-质谱标准参考数据库、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更好服务于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致辞
韩布兴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面对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科技创新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通过科技创新,努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食品安全的核心在于预防和控制,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严格监管生产过程,更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开发和使用绿色农药和肥料,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同时,要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在食品产业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全生命周期内,采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设计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型食品原料和加工技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食品安全水平。还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食品化学品和食品产品的绿色生产。应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侯立安指出,水,是发展之基、健康之本。近年来,我国围绕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了大量工作,已由保障“有水喝”转变到现在的“喝好水”,我国供水行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从水量矛盾转移到水质矛盾,由量质并举到质量优先。发展健康饮水产业,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喝好水”的要求,还面临健康饮水相关标准空白、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新污染物、管网二次污染风险凸显等挑战。他建议,要统筹规划,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制度体系;聚焦前沿,开发健康饮水保障新技术;加大对水网中新污染物全过程监管;加快开发绿色净水技术,促进新材料在净水技术中的应用;强化新膜材料开发,形成健康水产业“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建设前瞻性“智慧水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演讲
赵春江对当前全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作了整体介绍。他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平衡,供应链全程可追溯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安全问题技术解决方案之一。他建议,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政府应依法进行全链条、全流程、智慧监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生产经营者要落实好主体责任,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和食品生产企业应对产品追溯负责,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接受政府监督,互通互享信息;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证从原辅料、添加剂采购到产品销售所有环节均可有效追溯。同时,鼓励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和销售信息,建立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谢明勇强调,近年来我国食品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产值最大、解决就业人口最多、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制造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面临全链条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迫在眉睫、食品高新技术与食品工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食品资源全价与高值化利用水平亟待提升、特色食品营养功能因子有待深入挖掘、营养健康食品个性化设计亟待研究、节能低碳食品绿色制造技术缺乏、基于工业4.0的食品智能制造与装备水平有待加强、食品企业对行业发展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等挑战。他建议,应促进生产环节与消费者需求的信息化有机耦合,在规模化水平上满足消费者追求营养健康的个性化需求;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加快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推进食品企业生产、设备、能源和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将工业4.0、3D打印技术等逐步引入食品产业,形成集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为一体的营养健康食品智能制造体系;提升食品工业创新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编辑:李梦娜
校对:连待待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食品安全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