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北京网友发帖,说开学季,她弟弟意外抽中了史家小学。
家里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大办特办一场,又担心出身普通家庭,弟弟在学校会不自在。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史家小学,乍一看,如此接地气的名字,以为是什么普通学校。
一查,不得了。
你们这群有钱人,嘴捂得真严。
史家小学,从位置就不一般。
所处的史家胡同,坊间对其有句美誉:“一条胡同,半部中国史。”
从这走出去的名人,数不胜数。
51号院,是章士钊先生故居。
32号院,是傅作义将军故居。
24号院,是民国才女凌叔华女士祖宅中花园的一部分,也是她的嫁妆,当年她的证婚人是胡适。
徐志摩、林徽因,徐悲鸿、周氏兄弟常来这喝茶,赋诗,聊天;齐白石,陈衡恪在这组织过画会。
1924年泰戈尔访华,没住酒店,也没去学校,便是住在凌叔华的24号院。
20号院,解放初是华北文工团驻地,后来成了“人艺”宿舍,曹禺、焦菊隐,欧阳山等名家都住在这里。
每一座院落,每一个门牌号后面,都有名人故事。
而史家小学所在的59号院,更是大有来头,原址是史可法祠堂。
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留美学生,就是现在的史家小学,也是清华学堂的前身。
清华学堂成立前,在1909,1910,1911年举行了三次甄别考试。
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等大家,都是在这中榜,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历史书上的开国元勋和名人作家,对史家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左邻右舍。
走几步路,就能到他们的住宅,亲身感受他们的日常。
明明都是汉字,组合在一块,愣是叫人几分钟都没回过神。
史家小学的教学资源,更是顶配中的顶配,不设上限。
那条帖子下,有个网友说“从小到大最拿得出手的学校就是史家小学。”
即使她的初高中本科研究生学校已经非常牛,但从来不提,只会说自己是史家胡同小学毕业的。
小学毕业,每个班拍微电影,有的班直接把名导请出来坐镇。
建校70周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规模不亚于春晚。
主持人是濮存昕,杨澜和鞠萍姐姐。
四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在鸟巢对面的国家奥体中心举办。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宣布开幕,宋世雄老师解说,焦刘洋,武大靖,仲满等十多位奥运冠军带着孩子们比赛。
开展航天科普活动,请来的是杨利伟。
组织亲子活动时,地点在国家羽毛球队训练馆,和林丹零距离互动。
策划篮球节,出场的是姚明。
开展冰雪运动,指导老师是王蒙。
打乒乓球,有许昕。
踢足球,有贝克汉姆。
讲授中国古代礼仪课,上课的是《甄嬛传》里温太医的扮演者,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
希拉里抵京,送花的是史家小学的学生。
国家领导人会晤,红毯两旁挥舞着国旗和鲜花的是史家小学的学生。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印象最深刻的提着雪花灯笼的小演员,点亮场地上的“冬”字会徽。
这里面,有史家小学的52名学生。
史家小学,在90年代就有天文馆,击剑馆,科技馆,游泳池……连楼顶都有操场。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它79年就已经有计算机课,学编程语言。
而且是每个教室都安装计算机,配备液晶投影机和实物展示平台。
史家小学的老师,顶配学历就不提了,教学理念同样一流。
一年级孩子需要临摹的生字(红字),是语文老师自己写上去的。
每个孩子的作业本都是这样,因为老师觉得,印刷体的文字不适合孩子手写临摹。
全班多少孩子,语文老师就写多少本。
每天重复批改,不厌其烦,直到孩子彻底把字改到好看为止。
越写越觉得,有些东西,打娘胎里没有,一生都不可能会有。
能读史家小学,家里不是三代经商就是五代从政。
这个世界的参差和沟壑,普通人八辈子的努力都难以跨越。
有点羡慕,但也没那么羡慕,不是酸,咱聊点大实话。
假设你是老北京,二环内有学区房,孩子读了史家小学,就轻松了吗。
未必。
有个网友现身说法,说自己九几年上学那会,家里开的奥迪A6,每天上学求爹爹告奶奶哭着让爸妈把车停远点,千万别开到大门口,她觉得丢人。
因为门口停的,是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
知乎有个妈妈写得更真实:学校卷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玛莎拉蒂接送孩子上下学,校车一年一万二,孩子过生日都在自家的庄园,送的礼物还没有人回赠的手信值钱。
孩子各种特长,花样滑冰,冰球,马术,高尔夫,击剑,没钱你练不出来,玩人家都没法带你玩。
孩子们排个话剧,人家妈妈是人艺的,爸爸是导演,来学校指导,服化道全部提供,你能不给人家孩子一个主演吗?
你开一个主题班会,比如讲节能环保,人家爸爸是这方面的专家或教授,那学校宣传片人家孩子不得是C位吗?
学校想翻新绿化,人家家长主动要求给免费做,设计图都搞好了,你不得给人家孩子点资源,接待个外宾啥的。
学校的大事小事,每个家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出资源,都尽力刷存在感。
老师让发假期最有意思的事,有的在北海道滑雪,有的在加拿大看枫叶,有的在美国庄园骑小矮马,有的开了自己的画展,有的和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有的在剧组拍戏。
卷,随处都在,只不过方式不同。
精英家庭卷的不是学习,而是孩子的思想,见识,知识面,双商,三观以及其他能力,运动,艺术等等。
都说人生的分水岭是羊水,投胎到这样的家庭,除了不用为钱发愁,其他方面依然免不了陷入“人比人,气死人”的怪圈。
所以,咱看着这些,可以羡慕,但不要焦虑,更不必“作茧自缚”。
什么意思呢?
上面聊的那些,是有钱人的玩法,跟我们之间不叫差距,而是鸿沟。
真要硬着头皮掏空家底把孩子砸进那个圈子,想让孩子完成阶级跃层,不现实。
早前有个热议的帖子,一哥们说自己年收入7万,老婆却想让儿子读一年5万学费的幼儿园,说圈子很重要。
我承认,圈子是很重要,但圈子里的人带不带你玩才是重点。
指望花5万和总裁娃、高官娃平起平坐,纯属做梦。
人家的5万是洒洒水,你想攒5万估计都吃不饱饭。
人家能眼都不眨砸几百万培养孩子珠宝鉴赏,普通人一辈子卡里也难见百万。
咱们都是凡人,别硬挤一个进不去的圈子。
像清华教授刘瑜说的:
“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
不是非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它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所以,不要焦虑,别过分鸡娃。
每个家庭有各自的赛道,不用嫉妒别人的资源,也不必烦恼自身的局限。
看看周围,谁不是领着三五千块钱的工资,还着车贷房贷,交完水电费和物业费后不剩什么了。
有点存款,三餐不重样,零食自由,回家有妻小牵挂,出门有朋友帮衬,就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
而咱这样的,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家小孩,一代比一代强,就是最大的福报。
这是我的真话,也是切身感受。
咱父母那一辈,60后70后,养孩子就是一介莽夫,有的吃就不错了,管不了别的。
棍棒教育下,养出了80后90后的我们。
而我们这一代,毫不谦虚地说,绝大多数都是真心想去做一个好父母的。
打破时代的创伤,一面和解父母,一面努力治愈自己,一面努力让上一代的错误教育方式,在自己身上结束。
让下一代能拥有美好的童年。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我们是第一代自我觉醒的父母。
小时候物资匮乏,精神滋养更是稀缺,成绩优秀被视为理所当然,含蓄的赞扬更是难得一见。
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进入名校,找到好工作。
梦想,那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诗和远方,更是无从谈起。
如今我们已经学会了自我成长和审视家庭关系,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
我们是将“我爱你”挂在嘴边的父母。
我们是愿意向孩子说“对不起”的父母。
是鼓励型而非打击式的家长,是即使牺牲一些个人时间,也要多陪伴孩子的父母。
是陪孩子玩沙玩水,即使弄脏了衣服,也不会责备他们的父母。
是愿意弯下腰倾听孩子想法的父母。
是给予他们自由,尊重他们选择的父母。
是不会给孩子随意贴上负面标签的父母,是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的父母。
是重视个人成长,珍惜亲子时光的父母。
我们没有身价过亿的资产,没有非富即贵的资源,上不了昂贵的名校,没法砸几百万去报兴趣班。
可那又怎样,我们的生活里,其实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不如放轻松些。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