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所谓华夏,华者服章之美,夏者礼仪之大。古人根据身份的不同、关系的亲疏有各种不同的礼仪形式,一般遵循久旷则拜,常见则揖的原则。因此,中华礼仪之肃揖也被称为古韵中的礼敬表达。
肃揖,是中华传统礼仪中一种独特且庄重的行礼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在古代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肃揖之礼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在不同朝代虽细节略有差异,但始终秉持着恭敬、谦逊的核心精神。在古代,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官场中下级对上级表达敬意,士人间的交往互敬,以及在家族祭祀、重大礼仪活动等庄重场合,都能看到肃揖之礼的身影。
肃揖的行礼动作颇有讲究。行礼者身体直立,双手抱拳,左手抱右手,自然放置于胸前,手臂微微弯曲呈半圆形,同时微微低头,上身前倾,角度一般在30度左右,动作舒缓而沉稳,尽显端庄肃穆。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左手在外,代表阳,右手在内,代表阴,阳包阴象征着以和为贵、刚柔相济,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阴阳平衡的深刻理解。
肃揖不仅仅是一种肢体动作,更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外在体现。它传递着尊重、谦逊、友善等情感,维系着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在行礼过程中,人们内心的敬意通过规范的动作得以表达,受礼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对方的诚意,从而增进彼此间的尊重与信任。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肃揖所蕴含的尊重、谦逊等精神内核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礼貌、敬重他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让古老的礼仪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张艺馨老师,辰园、通州区致中和书院国学讲师。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优秀骨干教师,国内首套中小学国学校本课教材主笔,非遗文化普及践行者,中华古典诗词古调吟诵传习者。因深钻非遗传统文化知行能力强,常为北京各级机关事企业单位讲学非遗课程,被誉为“首善之都李子柒”。在新一期央视《综艺喜乐汇》的节目中,她以国学文化老师身份教央视主持人心悦、海阳以及喜剧明星李鸣宇一套基础的肃揖之礼:即根据对方身份的不同,揖礼也通常分为三种:与尊者揖时手举至眼,与长者揖时手举至口,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时手举当胸,下不必过膝。华夏民族崇文尚礼,尚礼则德正,德正则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