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精神宣传解读稿6篇

文摘   2024-08-10 10:29   安徽  

编者按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举行。这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举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安徽日报约请专家学者撰写这组文章,对全会精神进行宣传阐释。




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潘理权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军事上、外交上全面围堵中国,竭力阻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我们必须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强烈的追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要着力破除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深刻领会总目标。全会指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深刻领会重大原则。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这六条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

深刻领会重大举措。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深刻领会根本保证。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稳,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阔步向前。

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在安徽落地落实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任务。安徽要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把握总体要求、聚焦目标任务,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文章,让改革之“花”在江淮大地结出更多发展之“果”。

增强政治自觉,把准改革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树立一盘棋思想,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创造性推出具有“时代味”“安徽味”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一体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方案,把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融入改革各方面,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增强思想自觉,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见效。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确保吃透精神要义、领悟实践要求。要广泛宣传宣讲,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全会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要大力弘扬小岗精神,以更大决心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促进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增强行动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埋头真抓实干。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持续释放投资、消费、出口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深化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攻坚,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把党纪学习教育引向深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系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教授)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省政府参事 孔令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锚定奋斗目标、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必须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开启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全会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七个聚焦”,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造、推动文化进步。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精准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要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满足其基本居住需求。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切实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形势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与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作者系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员)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省委讲师团团长 张 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重大原则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冲破“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人民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各方面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涵盖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结合点、发力点,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和质的要求,“新”可以理解为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好这些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锚定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推进改革,从来都是破立并举,不仅要出实招解决问题,更要把治理经验转化为可以施之长远的制度。同时,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推动改革更应树立制度意识,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擅于及时把改革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加快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筑牢根本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四梁八柱”中的“主梁”和“顶梁柱”作用;完善基本制度,不断拓展这一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要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努力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向前一步,法治就要跟进一步,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需要及时依据法定程序修改或废止。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善于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梳理分析相关制度与规则运行的实际情况,把改革中形成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法律,推动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律化,为后期改革实践提供依据,引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整体性思维加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正因为我们灵活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才能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势如破竹、一路前行。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一体谋划各领域改革任务;突出重点突破,强化改革引领作用,从制约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合理安排改革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注重改革实效,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推动成功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巩固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 王先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的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步伐。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只有建设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不仅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而且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不仅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而且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当然要随之改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升。然而,当前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改变全球产业面貌和分工格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卡点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立足长远,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推动先进生产力质态加速形成。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生产力发展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围绕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数据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畅通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陈 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法宝

开放带来机遇,竞争促进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再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40多年来,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仍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才能增强各国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我们敞开大门,谁来同我们合作都欢迎。”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促进深层次改革,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准确把握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的着力点,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为牵引,拉紧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联系。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构建全国统一、国际接轨的创新制度体系,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达到保护知识、创新和创造的目的,为创新主体提供稳定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预期和创新激励。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加快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由内而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保障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的成功率和回报率,让消费需求成为诱发高质量外资流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基于高质量利用外资的现实需要,产业配套必须沿着长度延伸和层次提高两个维度同时推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做实做优贸易平台,夯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机制,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扩大开放的贸易平台,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适应全球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数字化新趋势,高质量实施RCEP协议,继续申请加入更高标准的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达成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议。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扩大辐射范围。重点推动中欧班列、国际海陆贸易新通道、境外经贸合作区、数字丝路建设,系紧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的纽带。进一步完善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在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做好全方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区域开放布局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区域协作、内外衔接方向发展。其中,东部沿海地区要巩固其开放先导地位,并在服务贸易创新和制度型开放方面大胆探索。中部地区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地区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构筑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东北地区应加强区域内协调联动,提升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合作水平。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通过设立物流园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引导产业合理有序梯度转移,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通过共建园区、合作帮扶等方式,引导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提升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协同发展。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孵化转化,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升级。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牛小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第一,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确立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解放了生产力;从试点到推广,扩大企业自主权,个体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并获得快速发展;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鲜明特征是在改革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鲜明特征和九个本质要求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殖民化、侵略和掠夺的现代化,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自我净化、敢于自我革新和自我革命、善于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带领亿万人民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这一广阔前景的伟大事业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和解决各种问题困难,只有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偏离航标。

第二,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经济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体制机制。安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制度改革创新性尝试,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2023年,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60.7%的GDP、59.5%的税收;全省国资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万亿元、利润总额1060亿元。政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文化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安徽省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可推广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民生上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安徽省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始终贯彻党中央全面改革精神,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承包农户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391万亩。生态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在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才能确保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

第三,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理论总结的宝贵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历经一百多年磨炼的中国共产党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更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作用,也只有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守正创新中取得伟大胜利。

当前中国处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时期,面临全球经济不景气问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经济增长缓慢,加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进行改革。改革不是改向,“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啃下了难啃的“硬骨头”,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魄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勇气进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党在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主体创造精神,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并取得伟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形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者系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教授)

办公室学问
办公室里有“大学问”,个人微rcdabi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