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文化自尊和文化自立,其不仅关乎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身份认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的高地,承担着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使命。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和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人类的教育与学习活动是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在促进文化在代际间的纵向传递中,确保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了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得以持续传承。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担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绵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载,历久弥新、生机勃勃,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发展与创新共进的内在品质。高校汇聚众多英才,学科优势显著、研究实力雄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关键阵地和重要平台。高校通过持续性科学研究、实践,持续培育科学、人文、创新的理念,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同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是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渠道,还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学子,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兼具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源源不断向社会传递精神财富,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引导和辐射作用。
着眼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使命,高校应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承担起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哲学社会学科领域,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学科。哲学源远流长,每一种思想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世界观。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引导师生研究者深入理解古代哲学思想,找到其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哲学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学科,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和视角,探索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新途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哲学社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同时将我国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高校应当承担起推动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责任,丰富学术研究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加大对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究场地和设备等方式,为开展文化研究奠定物质基础,吸引更多学者投身文化研究领域,促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同时,鼓励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文化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还要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为文化创新提供实践指导。通过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文化项目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例如,与地方政府或文化企业设立联合研究项目,对特定文化现象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包括探索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或者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通过开设文化创新实践课程、举办文化创新大赛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文化研究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应发挥文化辐射作用,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例如在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中,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通过建立在线课程、文化交流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士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高校可以开发一系列关于中华文化的在线课程,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全球学习者参与互动,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学者讲学、派遣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通过学术成果共享,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如组织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作者:胡斯源,系沧州师范学院讲师)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