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介 | 乡村振兴发展
学术
其他
2022-07-28 14:17
陕西
本专题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农为邦本。乡村作为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空间,千百年间培植、孕育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彰显出丰富的地方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维系并寄托着珍贵的“乡愁”情感。而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乡村又是守护国家安全之基础,是城乡协同发展之核心。因此,乡村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属性,乡村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基于此,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应时而现。乡村振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城镇化到达特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关乎人居环境实践的相关学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掀起了一股乡村营建研究热潮。这既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科研人的使命和担当。在此背景下,乡村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但同时其中也存在诸多难点亟待突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开设“乡村振兴发展”专题,从认识乡村、解构乡村、营建乡村、评价乡村、管理乡村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丰富乡村研究理论,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本专栏共5篇论文,《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政策对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和原因,提供了一种面向于评价、反馈政策实施效果,进而提升乡村建设科学性的研究视角;《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程度微尺度研究》通过分析平原等典型地形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整治建议,对于当前乡村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政策变迁背景下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特征与农户生计响应》探索了政策变迁背景下乡村适应演化过程及其与农户生计之间的互馈机制,揭示了他组织因素影响下乡村自组织演化的一般性规律;《基于“点-链-集”结构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传统村落营建的方法、逻辑、机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向下村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初探》紧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梳理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产业振兴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性提出了村庄产业发展路径,用于指引乡村规划实践。
朱菁,博士,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系统评议专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国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与健康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乡村振兴、城市交通与公众健康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子课题负责人编制了陕西省地方规范《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试行)DBJ61_T 163—2019》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同时主持编制了多项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共发表论文40余篇。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向下村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探析——以甘肃省显胜乡蒲河村为例
2.基于“点-链-集”结构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
(张中华,章墨)
3.政策变迁背景下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特征与农户生计响应——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唐红林,陈佳,常翔僖,杨新军,张小文)
4.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董嘉薇,陈海,白晓娟,刘迪,张杰)
5.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程度微尺度研究
(孟庆香,吴天,李卫国,张强,李卓倩)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向下村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探析
——以甘肃省显胜乡蒲河村为例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中国已进入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推进的阶段,产业作为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增收的主要途径,既是激发农村土地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也是指导村庄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村庄发展的基础支撑,当前国内对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产业振兴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较少,迫切需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实现村庄产业振兴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在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范围以及思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和以“基础农田建设—数量挖潜探索—重质保量提升—三生全面发展”不同阶段政策支持重点,并厘清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与产业振兴目标之间的联系机制,即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实现“农业规模产出、产业潜力释放、生态效益转化、文化经济多元”的产业振兴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显胜乡蒲河村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塑造产业特色为统领—优化空间布局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为策略—增进文化产业化为补充”的村庄产业振兴具体发展路径。以期对中国同类村庄的产业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振兴;空间布局;生态修复;文化产业化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http://xdxbzk.nwu.edu.cn/thesis/158/28533355/zh/
引用格式:朱菁,马思琪,洪尉凯,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导向下村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探析——以甘肃省显胜乡蒲河村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02-616.DOI: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09
2.基于“点-链-集”结构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
张中华,章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传统村落景观是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反映与表达。基于对知识推演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的梳理与总结,提出从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点、地方性知识链、地方性知识集三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指出地方性知识点和地方性知识链分别表征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思路,地方性知识集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形成机制,三者构成“表征-内因”相关联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点;地方性知识链;地方性知识集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http://xdxbzk.nwu.edu.cn/thesis/158/28533357/zh/
引用格式:张中华,章墨.基于“点-链-集”结构的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体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17-627.DOI: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0
3.政策变迁背景下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特征与农户生计响应
——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唐红林1,陈佳1,2,常翔僖1,杨新军1,2,张小文1,2
全球剧烈变革背景下乡村适应演化研究可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切实的经验认识路径。研究以西北典型干旱区民勤县为例,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段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分析了政策变迁背景下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过程,并厘清其与农户生计之间的互馈机制。结果表明:① 改革开放以来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经济理性主导的无序发展阶段、政府主导生态治理阶段和生态恢复与转型发展阶段;②
农户生计方式响应过程整体上呈现从传统农业型向工农复合型分化的趋势;③ 农户生计恢复力增强,其中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多样性指数增加显著,而社会资本增加幅度较小;④ 政策制度促使干旱区乡村社区与农户之间建立了一种互馈机制,形成乡村适应演化过程迫使农户生计分化和农户生计变化推动乡村适应演化两种作用形式,构成乡村适应演化的层级结构。
乡村适应演化;社会-生态系统;分段线性回归;政策变迁;农户生计;干旱区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http://xdxbzk.nwu.edu.cn/thesis/158/28533404/zh/
引用格式:唐红林,陈佳,常翔僖,等.政策变迁背景下干旱区乡村适应演化特征与农户生计响应——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28-642.DOI: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1
4.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
——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董嘉薇,陈海,白晓娟,刘迪,张杰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农户整体和农户群体2个层面定量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以农户行为为中介探究其影响原因。结果表明:①乡村振兴对供给和文化服务均有提高作用,且对各农户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和数量产生差异性影响。整体上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消遣娱乐提升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兼业户的消遣娱乐提升较大。②乡村振兴对各农户行为均有影响,且影响的类别与程度在各农户群体间存在差异。整体上农户的参与培训次数受影响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养殖投入、兼业户和非农户的种植投入受影响最大。③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分别影响供给和文化服务,且影响各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不同。整体上农户的果园大棚面积、劳作天数、养殖投入和休闲娱乐频率增加分别是经济作物收入、粮食收入、畜牧业收入和各文化服务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上谷子面积和种植投入增加分别是纯农户粮食收入及兼业户和非农户经济作物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振兴;农户行为;双重差分;多元逐步回归;米脂县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http://xdxbzk.nwu.edu.cn/thesis/158/28533480/zh/
引用格式:董嘉薇,陈海,白晓娟,等.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43-655.DOI: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2
5.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程度微尺度研究
孟庆香1,2,吴天1,李卫国3,张强4,李卓倩5
(1.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2.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吉林水投水业发展有限公司;
4.中国农业大学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5.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五院)
通过GIS、遥感、面访式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法,以不同地形条件下三个典型村庄为例,分析平原、丘陵和山地典型农村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空心村差异化整治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县山地区农村空心化率最高,丘陵次之,平原最低,分别为49.33%、31.23%、21.99%;影响农村空心化程度因素的作用力关系是:经济因素>土地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建议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山地区迁村并点,恢复自然生态为主;丘陵区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为主;平原区加强村内合理规划布局,着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不同地形;微尺度;差异化整治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原文链接:http://xdxbzk.nwu.edu.cn/thesis/158/28533523/zh/
引用格式:孟庆香,吴天,李卫国,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村空心化程度微尺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4):656-666.DOI:10.16152/j.cnki.xdxbzr.2022-04-013
1— END —
·中文核心期刊
·CSCD源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三秦卓越科技期刊(梯队)
官方网站:xdxbzk.n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