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镇”上赶集去

时事   2025-01-19 19:34   江西  

在古代,市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社会人文交流的汇聚之地。今天的市集,则有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意义。周末上景德镇赶集去,已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作者 | 肖遥 田亮靓

题图 | 陶然集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古代,市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社会人文交流的汇聚之地。今天的市集,则有了更丰富的功能和意义。创意元素的融入打造多样玩法,文化理念的传递塑造精神气质,“逛集”逐渐成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集”,在各地集市中,景德镇打造的“创意集”“陶然集”“春秋大集”三大集市品牌格外亮眼,吸引大批人“因集而会”。“周末上镇赶集去”,已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景德镇的集市IP因何破圈,又何以长红?传承经典技艺、讲好世界语言、用足青年力量、落实城市保障,是景德镇给出的答案。

陶然集。

技艺火种缘何长燃

在20年前的景德镇,“集市”还是一个少有人提及的概念。作为三大集原址的宇宙瓷厂静静驻留于此,厂房、窑炉、烟囱、水塔虽成为历史的注脚,留驻在一砖一瓦间的制瓷史、冶陶史却并未褪色。
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政策引领下,“老厂换新颜”提上日程。“不卖一块铁,不拆一栋房,不砍一棵树,甚至不撕一张纸”,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修复原则,陶溪川的一砖一瓦保留了老窑老厂的质感和温度。
2016年,“创意集”率先扎根发芽,每周五、周六,集市在街区广场及主干道开市,一步一摊,共设数百个摊位供创客们练摊交流。恰如“创意集”之名,汇集于此的创作者们专注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用深厚的制瓷文化滋养作品根骨,结合新时代的创新元素讲好创意故事。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创客王子文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泥浆挤压工艺,使得作品表面的童趣图案拥有顺滑的凸出质感;以木头为主要创作媒材的雕塑系创客王晓遇上千变万化的瓷土,浓缩现代人“小情绪”的面孔系列作品在窑火中诞生;扎根陶瓷文化厚土,创客林杰不受限地探索自己的创意边界,让每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竹编木作、漆器螺钿、皮革银饰、扎染刺绣……同样开设于老瓷厂旧址上的“陶然集”容纳的产品更加多元。当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手工艺人携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于集市相会,颇有“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之疏朗情怀。
陶溪川创意集。

多元交响为何奏鸣

放眼历史,景德镇“土著十之二三,客籍十之七八”,瓷业人员“五府十八帮”,开放已是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制瓷七十二道工序,精细分工、充分合作,包容成为“千年瓷都”恒久璀璨的人文底色;“都昌帮”收窑,“抚州帮”做雕塑……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协作,共绘“千年瓷都”亮丽名片。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陶瓷文化朝圣者被“瓷场”所吸引,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人文依存自然、陶艺融通民间,毫无“他乡客”的疏离感。
“春华秋实,四时有序,万物生长”。每年两季,瓷都大地以“春秋大集”之名迎来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跨越山川湖海共赴一场民族与世界交融的盛大聚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青年摊主在创意集市相聚,迎来一场关于文化、人生、梦想和作品的交流碰撞。
当非遗的精髓在交织的舞台布上流淌;当巴塞罗那的白底黑纹陶瓷与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工艺碰撞融合;当韩国陶艺家Seo Byongchan的鲸鱼乘着海浪翻涌;当波兰艺术家Katarzyna Miściur将黄昏与清晨光线融入作品;当废弃瓷片等固体废弃物“浴火新生”成为热销海内外的新型建筑材料……开放与包容的城市禀性在一方集市得以具化。

春秋大集。

创客力量因何孵化


若说打造成熟的个人陶瓷品牌是创客成功的标志,那么向陶瓷市场输送了许多独立品牌的三大集更是名副其实的造星工厂。但对于大多数新手来说,创业中的阵痛、成长时的迷茫、共鸣时的喜悦,较之模糊的“成功”概念都远为深刻。幸而,集市完善的人才支持体系一路相伴,助力创客们孵化梦想。
集市,给理想者交流经验的空间。创客江欢喜在事业初创期经历了一段团队解散、入不敷出的日子。在“集市练摊”的过程中,江欢喜不断摸索,终于通过集市主播群体和线上直播平台打开销路,推动个人品牌走上月销百万级的直播间。江欢喜坦言,较之河南汝瓷、钧瓷的秘方独家性,这里技术交流更加开放,在“遍地的品牌主理人和创业者”之间,景漂创客很容易结识同行,于观点碰撞间绽放创意火花,在相互激励下找到前进动力。
集市,成有志者逐梦生长的平台。创客伊郎和侯玥在集市摆摊时邂逅了新的工作机遇,开始承接空间设计项目落地的工作。因需扩大产能,两位创客入驻陶瓷智造工坊,良好的生产环境、设施配套及周边产业集群供应,推动工作室“野蛮生长”。“自己制作,自己卖。”伊郎与侯玥说,这样的在地文化符号是大大小小的市集所赋予的。通过参与市集,创客们真正融入了城市的在地文化,城市也向创客提供了情感的归属、身份的认同、创造力的滋养。
集市,供创新者拔节生长的沃土。大学生王旭经常和朋友一起在集市摆摊,毕业后的她尝试多种职业,迷茫之时选择重回校园学习陶瓷绘画。“蒙以养正,圣功也”,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易经》中的这句话影响,王旭运用了“方与直”的设计语言,创作出了“方方正正”的立方体造型陶瓷首饰。国人“方正”文化与陶瓷首饰造型的碰撞,让传统首饰平面化特征得以突破,在集市上也收获了无数掌声。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千年窑火的传承与创新找到了最生动的舞台。作为链接品牌和消费者的平台,集市将内容、情感和精神相融合,超越了一般的商业属性,成为人们触摸“诗和远方”的文化寄托。

在陶溪川文创街区的直播基地网络带货。周密/摄


城市后盾何以强劲


集市以它最质朴的方式,让人在繁忙之余,找到心灵的慰藉。为了守住这人间烟火气,吸引更多青年创客上“镇”赶集,景德镇使出了哪些大招?
打好“政策牌”。早在2013年9月,景德镇就向创意集市摆摊的大学生发放摊位费补贴,2019年获批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后,全世界的学艺工匠、年轻学生,以及海内外艺术行业的创业者汇聚于此,跨界碰撞出“陶瓷+”的无数可能。为帮助“景漂”圆梦瓷都,景德镇研究制定促进“景漂”人才创新创业“20条举措”,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全力支持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加之一套版权保护组合拳,更多好想法、好创意在集市充分涌现。
提升“魅力值”。景德镇市充分发挥“三大集市”IP的灯塔效应,深化与抖音、携程、小红书、B站等头部平台的紧密合作,为集市创客增加曝光度,集市项目输出的同时也为更多创客提升知名度。与此同时,市政府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陶瓷博览会、景德镇论坛、艺术展览、旅游推介会等活动,提升景德镇的美誉度的同时也带来旺盛的人气和商机。
优化“体验感”。景德镇集市改造无疑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动写照。集市摊位的统一化改造、灯光的独特设计、业态的合理布局,使得顾客购物体验更加舒适;交通路线的合理规划、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乱象的持续监管使得创客“上镇摆摊”更加便利;筛选集市入驻创客、定期组织培训、开发线上售卖渠道,集市活力充分迸发。
今天的“镇”上集市,已悄然蜕变成青年创客们追逐梦想的璀璨舞台。在这里,每一个摊位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每一份匠心都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随着时光的流转,这些青年创客或许会走出集市,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但这些关于勇气、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而这一切,正是“镇”上集市何以成为青年创客心中那片不可替代的逐梦之地的最好诠释。


悦读推荐

何以“营”在珠山

“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

小火腿何以成致富“大腿”


景德镇文旅
景德镇市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文化旅游信息发布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