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公车效应”:人性抑或谬说?

2024-11-16 01:42   美国  

这张叙利亚孩童横尸海滩的照片曾广泛转播并深深地影响到西欧社会的民意


昨天的文章《加州正在右转吗?》谈到了此次美国大选中的“挤公车效应”,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是人性使然,也有人则不赞成把打击非法移民归之于“挤公车效应”。
不容置疑,此次美国大选,移民政策再次成为热门议题,川普及共和党的大获全胜,则是选民用选票抛弃了拜登及民主党所谓“政治正确”的移民政策。
何谓“政治正确”的移民政策?用约翰·罗尔斯《正义论》所强调的“差别原则”来解释,就是主张资源分配应有利于最弱势的群体,要抑制现实中的既得利益者利用规则或权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追求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而现实中,无疑非法移民是最弱势的群体,所以,理应得到某些基于“人道主义”的关照和政策上的“网开一面”。
乍眼一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也似乎符合以“博爱”为核心的基督教精神——要知道,基督教可是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基石。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默克尔执政的德国以及许多西欧国家接收因叙利亚、利比亚冲突产生的海量“难民”,不就是基于这种“博爱”吗?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海量的且始终无法融入归属地文化的伊斯兰“难民”对整个西欧社会产生的冲击和破坏,无疑给美国敲响了警钟。殷鉴不远,美国必须急刹车,在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改弦易张,否则国将不国。这些对那种基于“政治正确”的难民乃至于非法移民政策的反思及抵制,无疑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此次美国大选。
难民是无辜的,非法移民是值得同情的,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是值得弘扬的,这无疑是一种“政治正确”。.有人说,当年西欧在难民问题左右为难,就是因为那张叙利亚孩童横尸海滩的照片影响了民意,最终导致“国门洞开”,博爱战胜了人性!但这样的“博爱”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影响到你所在国度的未来时,你该如何选择?
又假如你曾经是一位难民,或者是一位非法移民(其实,难民与非法移民往往是混同的),你对难民问题上的伤与痛曾经感同身受,其时,因为特赦或其它原因,你成为了一个美国公民,在移民问题上,你又该作何选择?
我在文章中提到此次大选,川普的优势在加州大大提升,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得力于拉丁裔选民,而非法移民的主力军则非此族裔莫属。换言之,获取公民权利的一些曾经的“非法移民”,最终选择的是所在国度的“秩序”以及自身的利益保护,也就是所谓的“挤公车效应”,这就是人性!
“挤公车效应”只是一种对现状的陈述,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挤上车的人自然要强调秩序,否则就会浑身不自在;正挤车的人则是力争机会,否则会被抛弃。重要的不是强调谁是谁非,而是改变环境和条件。
而环境和条件会因人因时因事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想起一件往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逃港成风,香港同胞踊跃相助,捐钱的,送物的,藏人的,向港府及媒体求助及呼吁的,总之林林总总,让人感佩不已!这一方面是爱心使然,毕竟是一奶同胞,有难同当;另一方面则是香港经济使然,当时,香港居“亚洲四小龙”之列,经济起飞正当其时,劳动力(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稀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段动人的佳话,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然而,如今,还有这样的佳话吗?
这就是时过境迁!
(11/15/24)

袁铁坚
美国万象 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