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银行小知识,大放送~
为什么要建立“森林生态银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20年,面临着新一轮林地延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多数林农林地经营出现劳力、资金的困难,从而把林木林地低价出租转让,造成林农收益比较低。而“森林生态银行”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林农缺劳动、缺资金、缺技术且收入又不低的问题,也就是将缺劳动、缺资金的林农手上的林地资源入股森林生态银行,交由国有林业公司、林业专业运营团队等来合作经营,合作经营采取“一年一分红”和主伐再按比例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一方面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无收益问题,保障林农有稳定可持续收入。同时由专业化队伍经营还可保证林地营运增值,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既保证林农的收益,又实现林农、村集体、专业队伍共赢的局面。
“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机制
即“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四个一机制。
1.搭建村级运营平台,实现“一村一平台”
森林生态银行以村为单位,建立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引导分散在单家独户或承包经营到期的无林地、有林地“入股”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由平台整合打包成集中连片的林地林木资源包,与“森林生态银行”签订合作经营协议。
2.推行股份合作经营,实现“一户一股权”
林农林地林木资源以股权的形式“存入”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村级将林农的分散的林木林地资源整合与“森林生态银行”签定合作经营协议,实施林业股份合作经营。
3.创造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一年一分红”
合作经营采取“保底收益、一年一分红、主伐再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森林生态银行”每年按约定数额预支付给合作经营的村集体,村集体再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林农作为每年的保底收益,待林木主伐后所得纯利润按约定比例再分红。
4.整合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一县一数库”
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智慧林业信息技术,整合国土三调、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权登记电子化数据,建设县级林地林木资源信息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库可供查询森林资源立地质量、林相和林分状况、林地资源权属状况、林下空间、管控区域等关键信息,具有森林经营状况、林权归属等信息发布和经营收益分析等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合作模式流程图
我县“森林生态银行”的运营模式
主要有“四个一”股份合作造林、非“四个一”股份合作经营、竹林合作经营、林下空间流转、林业碳汇开发、赎买改造、抵押贷款7大合作模式
1.“四个一”股份合作造林。通过实施“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主伐再分红”的“四个一”模式,科学制定分红标准,由国有林业企业规模化整合林地资源、专业化运营增值,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变现。
2.非“四个一”股份合作经营。依托“森林生态银行”运营平台,推行“国有林场/林业站+村集体+林农”“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林农”等非“四个一”多式联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林地林木合作经营底数。
3.竹林合作经营(“竹林生态银行”合作模式)。结合丰产竹林建设项目,建立“竹林生态银行”合作经营模式,由国有林业企业、合作社出资经营,固定分利,实现多方共赢。一是“中心+合作社+基地”模式。采取“中心+合作社+基地”模式,充分发挥县竹产业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作用,打造丰产竹林资源培育示范基地,提升竹林经营集约化水平。二是“国有企业+村集体+林农”模式。采取“国有企业+村集体+林农”模式,由国有企业按照“每年预分红+收益再分红+劳务合作”的方式合作经营,打通国有企业与林农联通渠道,带动林农增收。三是“国有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采取“国有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由国有企业牵头合作社共同流转竹林,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打造“竹林生态银行”林下经济示范片,拓宽竹林增收渠道,实现多方共赢。
4.林下空间流转。依托“森林生态银行”,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林下空间资源数据库,对符合条件且有流转意愿的林下空间进行存储登记,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发放林下空间产权证,保障林下空间经营主体权益,盘活林下空间资源,促进资本“进山入林”,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5.林业碳汇开发。推广“一元碳汇”,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林业碳汇项目有机结合,推广“碳汇+竹林”等模式,在实施碳汇减排的同时获得碳汇交易收益。
6.赎买改造提升。通过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工程项目,建立“国家储备林+国有企业+集体林地”赎买改造模式,对急需变现的商品林进行赎买,采用“先收储后改培”的方式,科学、精准、高效经营,推进森林增量、结构增优、生态增效。
7.林权抵押贷款。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同政和农村信用联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林业金融领域合作,推出“福林·股权合作贷”“乡村经营流转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破解林农“贷款难、担保难”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