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源】扫码关注可获得数字中国工程的动态分享和资源目录。
【视频教程】
【行业方案】
深圳向国际海洋中心城市的方向升级,未来智慧海洋建设值得期待!
深圳市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设立海洋智慧旅游、空港休闲、高端海洋旅游体验、生活休闲等组团,打造湾区面向世界的蓝色产业服务窗口
领域知识图谱自动化促进人工智能城市的落地,领域专家是确保项目交付的根本保证,推荐智慧海洋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70+家!
智慧海洋推动智慧地球建设,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通信、互联和物联网已在路上,《智慧海洋系统集成工程全集》第一版推出!
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对未来灾害预判和应急能力,实现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上期内容】起于2024年10月
数字城市运营:AI Agent智能体、AI大模型、数字孪生技术构建AI-City统一底座解决方案,催生数据、仿真、平台经济形态!
智慧城市中国:动态资源、视频教程、行业方案、上期内容、本期正文、合作社群、产品社群、年度目录、方案目录等内容整合运营实现一体化!
【行业解决方案】全域智慧文旅运营数据大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多类型业务数据,为文旅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人工智能城市系列解决方案:光缆网运营、智算中心集群调优、道路巡查养护、智慧病房、数字健康、睡眠管理,加入方案设计指南可深度阅读!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平台、流域、大坝和升级建设进入密集期,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成为提升智慧水利体系能力的抓手!
5G-A 通感一体技术应用深化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升对城市运行的实时感知能力、反馈能力以及控制能力,为智慧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5G RedCap重构城市物联专网,搭建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的桥梁,提升对城市运行体征的感知、通信和控制能力,强化应急监测预警能力!
智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整体解决方案( 2024年第二版)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CIM+BIM+3DGIS综合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资源汇聚,推动数据要素创新应用!
200页 20万字 智慧城市养老平台和数据运营行业解决方案全集 2024年第一版
3DGIS+BIM+CIM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平台解决方案(2024年第一版),风险隐患数字化助力韧性智慧安全城市建设!
智慧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综合平台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设备,AI大模型助力海洋产业的价值创造!
智慧产业深度研究报告,芯片及应用的端、边、云、AI大模型一体化,重构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加速数字中国人工智能社会时代的到来!
【正文开始】
本文围绕智慧海洋建设展开全面阐述。首先介绍了海洋通信网络,包括天基、空基、海面、海底一体化通信的设备与技术,以及构建过程中需克服的难题和解决方案。接着阐述了海底、海面、海岸、海空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检测和观测的各类设备。还深入讨论了智慧海洋数据库建设内容,以及如何构建适配 AI 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数据库。随后分析了智慧海洋 AI 大模型在解决海洋相关问题中的作用、特征和创造数据价值的方式。此外,详细描述了内嵌 AI 大模型的智慧海洋综合监测、检测和观测管理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架构、组成、关键设备、AI 应用和价值创造。同时探讨了智慧海洋平台对政府监管执法管理、企业价值提升和公众学习海洋资讯的积极影响,以及智慧海洋产业中的重大项目和关键设备,最后介绍了常态化的海洋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如需深度阅读《206页 28万字 图说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行业解决方案全集 2024年第一版》以及《173页 21万字 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和数据运营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全集 2024年第一版》,可扫码加入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
海底通信设备
目前海洋里面主要的海底通信设备及采用的技术如下:
1. 海底光缆:
- 设备构成:
- 光缆:是信息传输的核心载体,内部有头发丝大小的纤芯。为了抵御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潜在威胁,如船锚、自然灾害、海洋生物破坏等,海底光缆有加强的铠装保护,在海水较浅的地方需要更强的保护,而在深海处因威胁较小,光缆直径相对较细且铠装要求较低。
- 光放大器/中继器:由于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会有衰减,为实现长距离通信,需要在光缆线路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中继器对光信号进行放大和增强。中继器的尺寸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海底光缆的纤芯数量。
- 水下分支单元:用于连接不同方向的光缆线路,实现信号的分支和分配。
- 岸上设备:包括光缆终端设备、远供电源设备、线路监测设备、网络管理设备和接地装置等。光缆终端设备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远供电源设备通过海底光缆的远供导体向海底中继器供电,通常采用高电压、低电流的直流供电方式。
- 技术原理:通过光纤传输光信号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光在光纤中以全反射的方式进行传播,将信息从一端传输到另一端。这种通信方式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信号质量高、保密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全球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基础支撑。
2. 水声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一般由发射机、换能器(水听器)、接收机、显示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发射机产生电信号激励换能器;换能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在水中传播,接收换能器再将接收到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接收机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显示器和控制器用于显示信息和控制设备运行。
- 技术原理:将文字、语音、图像等信息通过电发送机转换成电信号,经编码器数字化处理后,由换能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在水中传播,接收端的换能器接收声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经解码器破译后恢复出原始信息。水声通信是当前海洋军事中重要的通信技术,不过由于水介质与空气介质特性不同,水声信道存在多径效应、时变效应、可用频宽窄、信号衰减严重等问题。
3. 水下无线光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包括光源、光学发射和接收系统、信号处理模块等。光源用于产生光信号,光学发射和接收系统负责光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信号处理模块对光信号进行调制、解调等处理。
- 技术原理:利用蓝绿激光等在水中的良好传播特性,实现高速的水下通信。与传统的水下无线通信方式相比,水下无线光通信具有通信速率高、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通信距离相对较短,且受水质、水中悬浮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在潜艇等水下航行器中,还有一些用于特殊通信需求的设备,如拖曳浮标通信装置等。这些通信设备和技术在海洋探测、资源开发、军事应用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面通信设备
在海洋里面,海面通信设备及所采用的技术如下:
1. 卫星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包括卫星天线、卫星通信终端、信号调制解调器、功率放大器等。卫星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卫星信号;通信终端负责对信号进行处理和传输;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在卫星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形式;功率放大器则用于增强信号的发射功率。
- 技术原理: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能够覆盖广阔的海洋区域,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等优点。但卫星通信存在通信延迟较高、资费相对较贵等问题。
2. 微波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主要由微波发射机、微波接收机、微波天线、中频放大器等组成。微波发射机产生微波信号,经微波天线发射出去;微波接收机接收微波信号并进行处理;中频放大器用于放大中频信号,提高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 技术原理:使用微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微波通信具有传输带宽大、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短距离到中等距离的海面通信。不过,微波通信是视距通信,受到地球曲率和地面障碍物的影响,需要在通信两端之间建立无遮挡的视线通道,因此通常需要在较高的位置安装天线,如灯塔、海上平台等。
3. VHF/UHF 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由 VHF/UHF 收发信机、天线、电源等部分组成。收发信机是核心部件,负责信号的收发和处理;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电源为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 技术原理:VHF(甚高频)和 UHF(超高频)通信是一种地面波和空间波传播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在海面通信中,VHF 频段主要用于近距离的船舶之间、船舶与海岸电台之间的通信,如船舶的日常通信、航行安全信息的交换等;UHF 频段则常用于一些特定的海上通信应用,如海上救援、海事执法等。这种通信方式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但通信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几十公里以内。
4. 可见光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包括可见光发射装置(如 LED 灯)、可见光接收装置(如光电探测器)、信号处理模块等。可见光发射装置将电信号转换为可见光信号发射出去;可见光接收装置接收可见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信号处理模块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调。
- 技术原理:利用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信息载体进行通信。在海面通信中,可见光通信可以用于近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如在船舶之间、船舶与海上平台之间快速传输文件、图像、视频等数据。这种通信方式具有带宽大、保密性好、无需申请频谱资源等优点,但受天气、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通信距离也相对较短。
5. 5G/4G 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由 5G/4G 基站、用户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船舶上的专用通信设备等)、传输网络等组成。5G/4G 基站负责无线信号的覆盖和传输;用户终端用于接收和发送通信信号;传输网络则将基站与核心网连接起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交换。
- 技术原理:5G 和 4G 通信是基于蜂窝网络技术的移动通信方式。在海面通信中,通过在沿海地区建设 5G/4G 基站,可以为靠近海岸的船舶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服务,如语音通话、数据传输、互联网接入等。这种通信方式具有通信速率高、时延低、支持多种业务等优点,但覆盖范围有限,在远离海岸的海域信号强度会逐渐减弱。
空基通信设备
在海洋中,常见的空基通信设备及所采用的技术如下:
1. 机载卫星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主要包括卫星调制解调器和卫星收发天线。卫星调制解调器负责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将信息转换为适合在卫星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形式,以及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转换为可识别的信息。卫星收发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卫星信号,其性能和设计需要满足在高空飞行环境下的信号传输要求。
- 技术原理: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飞机上的通信设备通过与卫星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与地面站、其他飞机或海上船只等目标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不受地球曲率和地形的限制,能够提供大范围的通信覆盖,通信距离远,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例如,在跨洋飞行的航班中,机载卫星通信设备可以为乘客提供互联网接入、语音通话等服务,同时也能满足飞机与地面航空管制部门的通信需求。
2. 机载微波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一般由微波发射机、微波接收机、微波天线以及相关的信号处理设备组成。微波发射机产生微波信号,微波接收机负责接收微波信号并进行处理,微波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信号处理设备对信号进行调制、解调、放大、滤波等操作。
- 技术原理:使用微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微波通信是一种视距通信方式,在空基通信中,飞机上的微波通信设备需要与其他海上或空中的通信节点保持在一定的视线范围内,通过建立微波链路来传输信息。机载微波通信设备常用于飞机与海上舰艇、其他飞机之间的短距离到中等距离的通信,可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图像、视频等大容量数据的传输。例如,在海上军事演习中,飞机与舰艇之间可以通过机载微波通信设备进行实时的战术信息交流。
3. 无人机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包括无人机搭载的通信模块、天线系统以及控制和数据处理单元等。通信模块负责信号的收发和处理,天线系统用于增强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能力,控制和数据处理单元则对通信过程进行控制和数据的处理。
- 技术原理:无人机作为空中平台,通过搭载的通信设备与其他通信节点进行通信。根据通信需求和应用场景,无人机通信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如卫星通信技术(与机载卫星通信类似,利用卫星作为中继)、无线自组网技术等。无线自组网技术允许无人机之间或无人机与其他海上、空中节点之间自主建立通信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例如,在海洋监测任务中,多架无人机可以组成一个自组网,将各自采集到的海洋数据通过通信链路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或其他接收节点。
在海洋中,常见的天基通信设备及所采用的技术如下:
1. 通信卫星:
- 设备构成:包括星载天线、转发器、电源系统、轨道控制系统、测控系统等。星载天线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转发器对信号进行放大、变频等处理;电源系统为卫星提供电力;轨道控制系统保证卫星在预定轨道上运行;测控系统用于对卫星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
- 技术原理:采用无线电波通信技术,将来自地面或海上用户的信号通过上行链路发送到卫星,卫星上的转发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再通过下行链路发送到目标用户。通信卫星可以提供广域覆盖的通信服务,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根据轨道高度的不同,通信卫星可分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和低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覆盖范围广,但通信延迟较高;低轨道卫星通信延迟低,但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需要多颗卫星组成星座才能实现全球覆盖。
2. 遥感卫星:
- 设备构成:主要有光学相机、红外相机、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载荷,以及数据传输系统、控制系统等。遥感载荷用于获取海洋表面的图像、温度、地形等信息;数据传输系统将获取的信息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控制系统负责卫星的姿态控制和轨道调整。
- 技术原理:利用不同的电磁波谱段对海洋进行观测。光学相机通过接收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电磁波,获取海洋表面的图像信息,可用于监测海洋的颜色、海冰、海浪等;红外相机则根据物体的热辐射特性,获取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有助于监测海洋温度变化、海流等;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能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对海洋进行观测,可用于监测海洋的地形、海浪、溢油等。遥感卫星获取的信息对于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导航卫星:
- 设备构成:包含导航信号发射系统、原子钟、星载计算机等。导航信号发射系统用于向地面和海上用户发送导航信号;原子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保证导航信号的准确性;星载计算机负责卫星的运行控制和数据处理。
- 技术原理: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用户接收多颗导航卫星的信号,根据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卫星的位置信息,计算出自己的位置。目前全球主要的导航卫星系统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等。导航卫星在海洋导航、船舶定位、海上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天基激光通信设备:
- 设备构成:由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光学天线、调制解调器等组成。激光发射装置产生激光信号;激光接收装置接收激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光学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激光光束,对激光信号进行聚焦和准直;调制解调器对激光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实现信息的传输。
- 技术原理:利用激光作为信息载体进行通信。激光通信具有带宽大、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海洋中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不过,激光通信需要在通信两端之间建立稳定的光路,并且受大气条件和天气的影响较大,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一体化通信系统
构建天基、空基、海面、海底一体化通信系统的关键设备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如下:
1. 天基部分:
- 关键设备:
- 通信卫星:是天基通信的核心设备,分为高轨和低轨卫星。高轨卫星轨道位置高、覆盖范围广、传输容量大,但链路损耗大、延时较高;低轨卫星星座具有低轨道、全球覆盖及低延时的优势,可弥补高轨卫星的不足。比如我国的“中星”系列等高通量通信卫星,以及国外的“海事卫星”系统等。
- 星载天线: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需要具备高增益、高精度指向等性能,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相控阵天线技术在天基通信中应用广泛,能够快速切换波束方向,提高通信的灵活性和效率。
- 关键技术:
- 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大幅提高通信卫星的容量,满足大量用户的通信需求。高通量卫星通过采用这种技术,能够为海洋通信提供更大的带宽支持。
- 卫星组网技术:将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实现全球覆盖和无缝通信。不同轨道的卫星之间需要进行高效的组网和协同工作,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例如低轨卫星星座的组网,需要解决卫星间的链路建立、路由选择等问题。
- 星地链路技术:包括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技术,以及抗干扰、抗衰减等技术,以确保卫星与地面、海面、空中等节点之间的稳定通信。例如,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方式,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
2. 空基部分:
- 关键设备:
- 机载通信设备:安装在飞机、无人机等空中平台上的通信设备,如卫星通信终端、微波通信设备等。这些设备需要具备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等特点,以适应空中平台的搭载要求。
- 空中通信中继平台:例如临近空间飞行器(距地面20-100km),可以作为空中的通信中继节点,延伸通信范围,提高通信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
- 关键技术:
- 空地通信技术:实现空中平台与地面、海面、卫星等节点之间的通信,需要采用适合的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等。同时,要解决空中平台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信道快速变化等问题。
- 空中组网技术:多架飞机或无人机之间需要进行组网通信,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这就需要采用无线自组网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 飞行平台适应性技术:由于空中平台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气流、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空基通信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采用抗振动、抗冲击、耐高温、耐低温等技术。
3. 海面部分:
- 关键设备:
- 海上通信基站:建立在海上的固定通信设施,如海上石油平台、海岛等上面的通信基站。这些基站可以作为海面通信的枢纽,连接天基、空基和海底通信网络。
- 船舶通信设备:包括船舶上的卫星通信终端、雷达、无线电通信设备等,用于船舶之间、船舶与岸基之间的通信。
- 浮标通信设备:布放在海面上的浮标,搭载通信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其他通信节点。
- 关键技术:
- 海上无线通信技术:由于海面环境复杂,电磁波在海面上的传播会受到海浪、盐雾、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适合的无线通信技术,如高频通信技术、甚高频通信技术等,以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海上通信网络管理技术:对于海面众多的通信设备和节点,需要进行有效的网络管理,包括设备的接入管理、信道分配、资源调度等,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性能。
- 海上通信安全技术:保障海面通信的安全,防止信息被窃取、篡改或干扰,需要采用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抗干扰技术等。
4. 海底部分:
- 关键设备:
- 海底光缆:是海底通信的主要基础设施,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但海底光缆的铺设和维护成本高,对施工技术和设备要求高。
- 海底中继器:用于延长海底光缆的传输距离,对信号进行放大和中继。海底中继器需要具备高耐压、耐腐蚀、低功耗等特点,以适应海底的恶劣环境。
- 海底传感器节点:布放在海底的传感器节点,用于监测海洋环境数据,如温度、盐度、压力、海流等。这些传感器节点需要具备低功耗、长续航、高精度等特点,并且能够与其他通信节点进行有效的通信。
- 关键技术:
- 海底光通信技术:利用光在光纤中的传输实现通信,是海底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需要解决光信号在海底光缆中的衰减、色散等问题,提高通信的质量和距离。
- 水声通信技术:由于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严重,水声通信是海底短距离通信的重要技术。需要解决水声信号的传播时延、多径效应、噪声干扰等问题,提高通信的速率和可靠性。
- 海底设备的布放和维护技术:海底设备的布放需要专业的施工船舶和设备,并且要考虑海底地形、海流、海洋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海底设备的维护也非常困难,需要采用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的故障。
无人机和无人船
无人机和无人船在构建海洋立体通信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具体如下:
1. 地位:
- 重要节点:无人机和无人船是海洋立体通信网中灵活且具有独特优势的移动节点。它们可以在广阔的海洋空间中自由移动,突破了传统固定通信基站的位置限制,与卫星、海上通信基站等固定节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通信网络体系。
- 技术载体:作为新兴的海洋科技装备,无人机和无人船搭载了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是海洋通信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发展推动了海洋通信技术不断进步,为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海洋立体通信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2. 作用:
- 数据采集与传输:
- 无人机:可以快速飞越广阔的海洋区域,搭载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海洋环境、气象条件、海上交通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通信链路将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或其他通信节点。例如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无人机可以监测海面上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以及海洋生物活动、油污泄漏等情况,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 无人船: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和稳定性,能够在海上长时间停留和作业。无人船可以搭载各种海洋探测仪器,如声呐、雷达、水质监测仪等,对海底地形、海洋资源、水质状况等进行详细探测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回岸基控制中心。这对于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通信中继与拓展:
- 无人机:可以作为空中通信中继平台,在信号覆盖较差的海域或偏远海岛地区,无人机可以悬停在空中,接收来自卫星或其他通信基站的信号,并将信号转发给附近的海上作业平台、船舶或其他通信设备,从而拓展通信覆盖范围,提高通信质量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援等情况下,无人机可以快速部署,建立临时通信中继,保障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 无人船:在海上通信网络中,无人船可以作为海上移动中继节点。例如在海上石油平台、海上风电场等大型海上设施周围,无人船可以围绕设施巡航,接收来自设施上的通信信号,并通过自身的通信设备将信号转发到更远的距离,实现通信信号的延伸和覆盖。此外,无人船还可以在不同的海上通信基站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信息的中转和传输。
- 协同作业与组网:
- 无人机和无人船协同:无人机和无人船可以相互配合,形成海空一体化的协同作业模式。例如,无人船在海上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时,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对无人船的作业情况进行监控和指挥,同时为无人船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信息支持。在海洋测绘和海洋科学研究中,无人机可以对无人船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探测和数据采集,两者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完整性。
- 与其他设备组网:无人机和无人船都可以与卫星、海上通信基站、船舶等其他通信设备进行组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组网,它们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提高海洋通信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工作能力。例如,在海上交通管理中,无人机和无人船可以与船舶上的通信设备进行联网,实时获取船舶的位置、航向、速度等信息,为海上交通指挥和安全监管提供支持。
3. 价值:
- 经济价值:
- 降低成本:相比于传统的有人船舶和飞机,无人船和无人机的运营成本较低。它们不需要配备大量的船员或飞行员,减少了人力成本支出。同时,无人船和无人机的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设备的磨损和故障发生率较低。在构建海洋立体通信网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无人船和无人机可以降低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 提高效率:无人船和无人机可以快速部署和响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通信任务。例如在海上紧急通信需求时,无人船和无人机可以迅速到达现场,建立通信链路,保障信息的及时传输。此外,无人船和无人机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不受人员疲劳和工作时间的限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社会价值:
- 保障安全:在海洋救援、海上执法等领域,无人船和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员进行危险作业,降低了人员伤亡的风险。例如在海上救援行动中,无人船可以携带救生设备和物资,快速到达落水人员位置进行救援;无人机可以在空中对救援现场进行监控和指挥,为救援行动提供支持。同时,无人船和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海上巡逻和执法,打击海盗、走私等非法活动,保障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
- 推动海洋科学研究:无人船和无人机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它们可以深入到海洋的各个角落,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海洋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深海探测、海洋生态研究等领域,无人船和无人机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奥秘,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一体化通信发展路径
构建智慧海洋天、空、地、岸、水面、海底一体化通信网,需要克服以下技术难题:
1. 不同介质通信技术难题:
- 空中通信技术:
- 信号衰减与干扰:在天基(卫星通信)和空基(飞机、无人机通信)部分,信号在穿越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衰减、云层、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强度减弱。例如,电离层的变化可能会对卫星通信的频率产生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 多普勒频移:对于移动的空中平台,如飞机、无人机等,由于其相对地球表面的高速运动,会产生多普勒频移现象,使接收信号的频率发生变化,增加了信号接收和处理的难度。
- 水面通信技术:
- 多径传播:在水面通信中,信号会在水面和空气的交界面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形成多径传播。多径传播会导致信号的时延扩展和衰落,影响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例如,在海上船舶通信中,信号的多径传播可能会导致通信中断或误码率增加。
- 海浪影响:海浪的运动对水面通信设备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干扰信号的传输。大浪可能会使通信设备的天线晃动,影响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并且海浪的飞沫可能会对通信设备造成腐蚀和损坏。
- 海底通信技术:
- 信号衰减严重:海水对电磁波有很强的吸收和衰减作用,使得无线通信在海水中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声波是目前海底通信的主要手段,但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慢、衰减大,并且容易受到海洋环境噪声的干扰。
- 压力和腐蚀:海底的高压环境对通信设备的耐压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海水的腐蚀性也会对设备的耐久性造成威胁。例如,海底光缆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和防腐性能,以保证长期稳定的通信。
2. 网络融合与协同技术难题:
- 协议兼容性:天、空、地、岸、水面、海底等不同部分的通信系统使用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何实现这些不同协议之间的兼容和转换,是构建一体化通信网的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卫星通信使用的协议与地面移动通信的协议差异较大,需要进行协议转换才能实现互联互通。
- 网络协同管理:一体化通信网需要对不同部分的通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以实现高效的通信服务。但是,由于不同部分的通信系统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管理方式,如何实现网络的协同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挑战。例如,在应急情况下,需要快速调度天基、空基等通信资源,为救援行动提供支持,但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可能会存在困难。
- 时空同步:由于天、空、地、岸、水面、海底等不同部分的通信设备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如何实现这些设备之间的时空同步,是保证通信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卫星通信的时延较大,需要与地面通信设备进行时间同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3. 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难题:
- 大数据传输:智慧海洋需要传输大量的海洋监测数据、视频图像等信息,对通信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高清视频监控、水下传感器数据的实时传输等,都需要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支持。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智慧海洋通信网传输的数据涉及海洋安全、经济等重要信息,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至关重要。在开放的海洋环境中,通信信号容易受到窃听、干扰和攻击,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是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 数据融合与处理:来自天、空、地、岸、水面、海底等不同部分的通信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融合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是智慧海洋应用的关键。例如,将卫星遥感数据、水下传感器数据、船舶监测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支持。
针对以上技术难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实现方案:
1. 不同介质通信技术解决方案:
- 空中通信技术优化:
- 信号增强技术:采用高增益天线、信号放大技术等,提高空中通信设备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能力,补偿信号在大气层中的衰减。例如,使用相控阵天线技术,可以根据信号的方向和强度自动调整天线的波束方向和增益,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
- 多普勒频移补偿:在通信系统中采用多普勒频移补偿算法,根据接收信号的频率变化,实时调整接收设备的参数,消除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例如,在卫星通信中,地面接收站可以根据卫星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对接收信号的频率进行预补偿。
- 水面通信技术改进:
- 多径抑制技术:采用分集接收技术、均衡技术等,抑制信号的多径传播。分集接收技术可以通过接收多个不同路径的信号副本,然后进行合并处理,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均衡技术可以对接收信号的时延和幅度进行补偿,减少多径传播的影响。
- 抗浪技术:设计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水面通信设备,采用抗浪结构和减震装置,减少海浪对设备的影响。例如,在船舶上安装的通信设备可以采用减震底座和防风罩,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 海底通信技术突破:
- 水声通信技术改进:研发高性能的水声通信设备,提高声波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增加通信距离和带宽。例如,采用新型的换能器材料和结构,提高换能器的转换效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抑制海洋环境噪声的干扰。
- 光通信技术应用:在浅海区域,可以探索使用水下光通信技术作为补充,利用海水对蓝绿激光等特定波长的光的低衰减特性,实现高速、短距离的通信。例如,在海底观测站之间、水下机器人与母船之间建立光通信链路。
2. 网络融合与协同技术解决方案:
- 统一通信协议: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标准,规范天、空、地、岸、水面、海底等不同部分的通信系统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格式。例如,建立基于 IP 技术的海洋通信网络架构,实现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 网络管理平台: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对不同部分的通信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调度。该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网络的运行状态,根据通信需求和资源状况,自动分配通信带宽和频率等资源,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
- 时间同步技术:采用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技术,如卫星授时、原子钟等,确保不同部分的通信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甚至更高。例如,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地面接收站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时间信号,实现与卫星的时间同步。
3. 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解决方案:
- 高速通信技术:采用高速通信技术,如 5G、卫星高通量通信等,提高通信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率。同时,优化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和丢包率。例如,在海洋监测区域部署 5G 基站或卫星通信终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 数据加密与认证: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如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量子加密等,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同时,建立身份认证机制,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合法。例如,使用数字证书、指纹识别等技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 数据融合算法:研发高效的数据融合算法,对多源、异构的通信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例如,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海洋监测数据、气象数据、船舶航行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海洋决策提供支持。
海洋环境监测、检测和观测设备
依托智慧海洋一体化通信网,在海底、海面、海岸、海空有以下常见的海洋环境监测、检测和观测设备:
1. 海底:
- 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具备自主导航和智能作业能力,可由双人便携操作,完成海洋环境监测、水下目标搜索定位、海洋高清探查、石油管线和海底电缆巡检等任务。其搭载多种传感器,能监测海底地形、地貌,以及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还能利用搭载的摄像机、水听器等设备收集水下视频与水声信息,用于研究海底生态系统。
- 海底观测网节点设备:是构建海底长期观测系统的关键部分。这些节点分布在海底,通过电缆或无线通信与岸基控制中心连接,集成了各种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可对海底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为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
-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布放在海底,利用声学原理测量海水的流速和流向。它可以获取不同深度层的海流信息,对于研究海底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输送以及海洋工程的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海面:
- 水质监测浮标:漂浮在海面上,搭载电导率、pH 值、浊度等传感器,传感器和物联网网络传输设备之间通过专用防水线缆连接。通过太阳能板与蓄电池联合供电,可实现全天候、连续、定点地观测水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后端监测平台,用于监测海水的基本水质参数,以及海洋污染状况等。
- 无人船:配备各种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如多参数水质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能够按照预设的航线在海面上自主航行,进行大面积的海洋环境监测。可用于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海流、风速、风向等参数,并且可以在危险海域或恶劣环境下替代人工进行监测作业。
- 卫星遥感监测设备:通过卫星上的传感器对海面进行大范围的观测。可以获取海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海冰分布、海面高度等信息,对于监测海洋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海洋灾害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监测叶绿素浓度可以了解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而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 海岸:
- 岸基雷达:安装在海岸线上,对海面进行监测。可以监测海面上的船舶、海浪、海流等信息,对于海岸警戒、海上交通管理、海洋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临前,岸基雷达可以实时监测海浪的高度和海流的变化,为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 海岸视频监控系统:由摄像头、传输设备和监控中心组成,用于对海岸带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以监测海岸线上的人类活动、海洋生物活动、海岸线的变化等,为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直观的信息。
- 潮位测量仪:安装在海岸附近,用于测量潮汐的水位变化。通过对潮位的监测,可以了解海洋的潮汐规律,为港口建设、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等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4. 海空:
- 海洋巡检无人机:具有快速响应、灵活高效的特点,可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摄像头、多光谱相机等,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能够获取海面上的水体温度、盐度、氧气含量等参数信息,还可以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跟踪,以及在海洋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进行空中勘查和影像记录。
- 气象探测飞机:专门用于海洋上空气象环境的探测。搭载气象传感器、大气成分监测仪器等设备,能够测量海洋上空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以及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为海洋气象预报和海洋环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智慧海洋建设中,数据库建设包括以下内容:
1. 基础数据采集与存储:
- 海洋地理信息: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岸线、海床结构、海洋水深等数据。这些数据是对海洋空间基本特征的描述,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海上工程建设、海洋环境保护等工作具有基础支撑作用。例如,在海底电缆铺设、海洋石油开采等工程中,需要详细的海底地形地貌信息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 海洋环境数据:涵盖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流、海浪、潮汐、海洋气象等要素的数据。此类数据对于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比如,海洋气象数据对于海上航运、渔业捕捞等活动的安全保障和作业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 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包含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态习性等信息。这些数据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对海洋生物资源数据的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配额,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 业务数据管理:
- 海洋渔业数据:如渔船信息(船号、船型、吨位等)、捕捞作业数据(捕捞时间、地点、渔获量等)、渔业养殖数据(养殖品种、养殖面积、产量等)。这些数据对于渔业生产的管理、资源评估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海洋港口与航运数据:包括港口的位置、设施、吞吐量、船舶进出港信息、航线数据等。此类数据对于港口的运营管理、航运调度以及物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航运的安全性。
- 海洋工程数据:涉及海洋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数据,如海上平台的结构设计参数、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于海洋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3. 监测与观测数据存储:
- 传感器监测数据:来自于布设在海洋中的各种传感器,如浮标、潜标、海底观测站等设备所采集的数据。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提供连续的观测数据。
- 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海洋表面信息,如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海冰分布等。卫星遥感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周期短等优点,可以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 科考调查数据:由科学考察船、潜水器等设备在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中所采集的数据,包括海洋生物样本数据、海底地质样本数据、海洋物理化学参数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4. 历史数据与档案管理:
- 历史海洋数据: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采集的海洋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进行历史趋势分析和对比研究。例如,通过对历年的海洋温度、盐度数据的分析,可以研究海洋气候变化的趋势。
- 项目档案数据:包括海洋工程项目、科研项目、海洋管理项目等的相关档案资料,如项目的规划设计文件、实施过程记录、验收报告等。这些档案数据对于项目的评估、总结和经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海洋数据库
为了构建适配 AI 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智慧海洋数据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数据质量提升:
-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噪声、异常值和重复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对于传感器监测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波动值,需要进行识别和剔除;对于重复采集的数据,需要进行去重处理。同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标准化等,以便于 AI 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
- 数据标注与分类:对数据进行标注和分类,为 AI 大模型提供明确的训练目标和分类依据。例如,对于海洋生物图像数据,需要进行物种标注;对于海洋环境数据,需要按照不同的要素进行分类。通过数据标注和分类,可以提高 AI 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和预测准确性。
- 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通过设定数据质量指标,如数据准确率、完整性、时效性等,对数据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 数据标准与规范制定:
- 统一数据格式: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确保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能够在数据库中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例如,对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规定统一的时间格式、数据单位、数据精度等,以便于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 建立数据编码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编码体系,对海洋数据进行编码管理,提高数据的检索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对于海洋生物物种数据,建立统一的物种编码,方便数据的查询和统计。
- 遵循数据安全标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遵循相关的数据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例如,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采取加密、授权访问等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3. 数据融合与共享:
- 多源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海洋数据进行融合,实现数据的互补和协同。例如,将卫星遥感数据、传感器监测数据、科考调查数据等进行融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洋的状况。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如数据同化、数据融合算法等,提高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海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一方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的海洋数据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浪费;另一方面,为 AI 大模型的开发者提供数据支持,推动 AI 大模型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和管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合法、安全、有序共享。
4. 数据库架构优化:
- 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海洋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数据的存储容量和访问效率。分布式存储可以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例如,使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来存储海洋数据,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和高并发访问的需求。
- 云计算技术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库的弹性扩展和资源动态分配。根据 AI 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需求,动态调整数据库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资源,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和性能。同时,云计算技术还可以提供便捷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服务,降低数据库的管理成本。
5. 与 AI 大模型的交互接口设计:
- 数据接口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方便 AI 大模型与智慧海洋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互。数据接口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支持不同类型的 AI 大模型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例如,采用通用的数据接口协议,如 RESTful API、GraphQL 等,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查询。
- 实时数据推送:建立实时数据推送机制,将数据库中的最新数据及时推送给 AI 大模型,确保模型的训练和预测结果具有时效性。例如,通过实时数据传输技术,将传感器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 AI 大模型中,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智慧海洋AI大模型
智慧海洋AI大模型主要解决的问题
1. 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
- 精准监测:通过整合多种海洋传感器数据,如温度、盐度、海流、海浪等传感器信息,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对海洋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全方位的实时监测。例如,利用AI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复杂海域的温度变化趋势,弥补传统监测方法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
- 灾害预警:预测海洋灾害,如台风、海啸、赤潮等。模型可以分析历史海洋灾害数据与前期海洋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前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例如,根据海温异常、海平面高度变化等数据预测台风路径和强度,为沿海地区提供更充足的防灾准备时间。
2. 海洋资源管理与开发
- 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分析渔业捕捞数据、海洋生态数据等,预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和分布情况。帮助制定合理的捕捞配额和禁渔区规划,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通过识别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规律,确定最佳捕捞区域和时间。
- 油气资源勘探辅助:处理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协助识别潜在的油气资源储层。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例如通过分析海底地形、地层结构数据来确定可能的油气富集区域。
3. 海上交通与航行安全
- 船舶路径规划:结合实时的海洋气象、海流数据和船舶航行数据,为船舶规划最优航行路线。减少航行时间、降低燃料消耗,并提高航行安全性,例如在有风浪和洋流的海域为船舶规划避开危险区域的路线。
- 船舶识别与监控:利用卫星图像、雷达数据等识别船舶类型、航行状态,对船舶进行实时监控,预防船舶碰撞、非法闯入等情况。例如在繁忙的航道上准确识别船舶身份和轨迹,及时发出碰撞预警。
智慧海洋AI大模型的特征
1. 数据驱动性强
- 智慧海洋AI大模型依赖大量的海洋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如海洋观测站、卫星、浮标、船舶等。模型通过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学习,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关系,从而实现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2. 高维度和复杂性
- 数据维度高:海洋数据涉及多个维度,如空间维度(不同海域位置)、时间维度(不同观测时间)、物理维度(多种海洋物理参数)等。模型需要能够处理这种高维度数据,捕捉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 系统复杂性: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物理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影响。AI大模型需要模拟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例如海洋生态与海洋物理环境之间的反馈机制,海流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等。
3. 实时性和动态适应性
- 实时性要求高:海洋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AI大模型需要实时接收新的数据,并及时更新预测和分析结果。例如在海上航行安全应用中,要根据实时的海洋状况调整船舶的航行建议。
- 动态适应性强:模型能够适应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包括季节性变化、长期气候变化以及突发事件(如海洋灾害)等。在新的数据模式出现时,模型能够自动调整参数和结构,以保持良好的性能。
4. 跨学科融合性
- 智慧海洋AI大模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海洋学、气象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它需要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将海洋学的理论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海洋问题。
智慧海洋AI大模型创造数据价值的方式
1.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对海量的海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新的海洋现象、规律和关系。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海域的海洋温度和盐度数据,发现新的海洋环流模式或海洋生态变化趋势。这些新发现可以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推动海洋学科的发展。
2. 优化决策支持
- 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上交通管理等领域,为决策者提供基于数据的优化决策方案。例如在海洋保护区规划中,根据生态数据和人类活动影响数据,确定最佳的保护区范围和管理措施;在海上搜救行动中,依据海洋流场数据和事故地点信息,快速确定搜索区域和救援路线。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在渔业资源利用方面,通过准确预测鱼类资源分布和数量,帮助渔民提高捕捞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在油气资源勘探中,提高勘探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勘探投入,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
4. 增强海洋安全保障
- 通过对海洋环境和海上活动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提高海洋安全保障水平。如在海洋灾害预警中,减少灾害对沿海地区和海上设施的破坏;在船舶航行安全方面,降低船舶碰撞、搁浅等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5. 促进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 为海洋科技企业、航运企业、海洋能源企业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新的海洋产业模式和产品的诞生。例如基于AI大模型开发的海洋环境监测服务、智能航运系统等,推动海洋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智慧海洋平台架构
平台架构
1. 分层架构
-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包括海底的声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海面的水质监测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空中的无人机携带的高清摄像头、多光谱相机,卫星遥感设备等。这些传感器负责采集海洋环境、资源和活动相关的原始数据。
- 传输层:通过有线(如海底光缆)和无线(如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水声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平台的数据中心。此层要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实时性,克服海洋复杂环境对通信的干扰。
- 数据层:对收集到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统一、分类标注等操作,为上层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同时,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湖,存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满足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需求。
- 平台层:是整个平台的核心,集成了 AI 大模型和各种应用程序接口(API)。AI 大模型对数据层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学习,实现对海洋状态的监测、预测和决策支持。平台层还提供数据共享、系统管理等功能,支持不同用户和部门的使用。
- 应用层:面向不同用户群体,开发各种海洋应用,如海洋环境监测与分析、海洋资源管理、海上交通管理、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等。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或其他终端设备与应用层交互,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
2. 微服务架构
将平台的功能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微服务,每个微服务专注于特定的业务功能,如数据采集服务、数据处理服务、AI 模型训练服务、监测预警服务、应急指挥服务等。这些微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如 RESTful API)相互协作,提高平台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架构
1. 数据来源多样性整合
-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来自海底观测网、海上浮标、船舶、卫星、无人机、岸基雷达等多种设备和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如海底地形数据、海水温度盐度数据、海洋生物分布数据、海面风速风向数据等。
- 异构数据处理:针对不同格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类型的数据,采用相应的处理技术。例如,对于传感器采集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标准化;对于卫星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有用信息。
2. 数据存储与管理
- 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分布式数据库(如 Apache Cassandra)来存储海量数据。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用途,将数据分布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提高存储容量和数据访问效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冗余备份和可靠性。
- 数据索引与目录:建立完善的数据索引和目录体系,方便快速检索和查询数据。例如,按照海域位置、数据采集时间、数据类型等维度建立索引,使平台能够快速定位和获取所需数据。
3. 数据质量保障与数据血缘
- 数据质量监控: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设置质量监控点,实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进行标记和处理,确保数据质量满足平台运行和决策支持的要求。
- 数据血缘管理:记录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流向,建立数据血缘关系图。当数据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数据血缘快速追溯问题根源,同时也有助于评估数据的可信度和价值。
系统组成
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传感器网络:包括各种海洋环境传感器,分布在海底、海面和空中,形成全方位的监测网络。例如,在海底部署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温盐深传感器等;在海面设置水质传感器、气象站;在空中利用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进行大范围、动态监测。
- 数据采集设备:如数据采集器、信号调理器等,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初步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封装,以便于传输。
2. 数据传输子系统
- 通信网络设备:包括卫星通信终端、微波通信设备、海底光缆终端等,实现数据从采集点到数据中心的远距离传输。同时,配备通信协议转换设备,确保不同通信方式之间的数据兼容性。
- 数据中继与转发设备:在海洋环境中,由于通信距离和信号覆盖范围的限制,需要部署数据中继设备,如海上浮标中的通信中继模块、无人机作为空中通信中继站等,对数据进行转发和增强信号,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
- 数据处理服务器:用于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等预处理操作。这些服务器配备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大容量的内存,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
- AI 计算集群:运行 AI 大模型的硬件基础,由多个高性能计算节点组成,采用 GPU(图形处理单元)或 TPU(张量处理单元)等加速计算设备,提高 AI 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速度。
- 数据分析软件:包括数据挖掘工具、机器学习算法库、统计分析软件等,用于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4. 监测与预警子系统
- 监测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终端、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监测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这些终端查看海洋环境参数、资源状况、海上活动等实时信息。
- 预警发布设备:如警报器、广播系统、短信网关等,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或潜在灾害时,及时向相关部门、船舶、沿海居民等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5. 应急指挥子系统
- 指挥中心设备: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控制台、通信调度设备等。在应急情况下,指挥人员可以在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直观地了解现场情况,利用通信调度设备协调各方资源,进行应急决策和指挥。
- 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对参与应急救援的船舶、飞机、救援队伍、物资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应急资源的位置、状态和可用性,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关键设备
1. 传感器设备
- 高精度海洋环境传感器:如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下准确测量相应的物理参数。这些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误差、长期稳定性好等特点,是获取高质量海洋数据的基础。
- 先进的海洋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例如,水下光学传感器可以通过识别海洋生物的光学特征来判断生物种类,声学传感器可以通过生物发出的声音或对声波的反射来检测生物活动。
- 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可同时测量多个水质参数,如酸碱度(pH)、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COD)等。对于评估海洋污染状况、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通信设备
- 高性能卫星通信终端:确保在海洋广阔区域内的数据传输,特别是在远离海岸的海域。具有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等特点,能够适应海洋环境的恶劣条件,如高湿度、高盐雾等。
- 水下声学通信设备:用于实现海底设备之间以及海底与海面之间的通信。需要克服水声信道的多径效应、高衰减等问题,具备高通信速率和长通信距离的能力,以满足海底观测和作业的需求。
- 微波通信设备:在近海区域或海上平台之间,微波通信设备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过合理配置天线和功率放大器等组件,提高通信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3. 计算设备
- 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和存储的核心设备,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内存和存储资源。服务器采用多核处理器、高速磁盘阵列等技术,以满足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需求。
- GPU/TPU 计算加速卡:在 AI 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GPU 和 TPU 可以大幅提高计算速度。这些加速卡具有大量的并行计算核心,能够高效处理矩阵运算等复杂计算任务,加速 AI 大模型的运行。
4. 显示与控制设备
- 大屏幕显示系统:在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能够将海洋监测数据、地理信息、现场视频等多种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采用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显示技术,方便指挥人员全面了解情况,进行决策。
- 指挥控制台:配备专业的操作界面和控制设备,如键盘、鼠标、摇杆等,指挥人员可以通过指挥控制台对整个平台进行操作和控制,包括数据查询、分析工具调用、应急资源调度等。
AI 应用
1. 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
-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 AI 大模型对海量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规律。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多年的海洋温度、盐度和海流数据,识别海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异常情况。
- 实时预测模型:建立基于 AI 的实时预测模型,对海洋环境参数进行短期和长期预测。例如,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海浪高度、海流速度等参数的变化,为海上作业和沿海地区提供预警信息。
2. 海洋资源管理与优化
- 渔业资源智能管理:通过分析渔业捕捞数据、海洋生态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AI 大模型可以预测鱼类种群的分布、数量变化和洄游规律。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捕捞配额、禁渔区规划和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油气资源勘探辅助:在油气资源勘探中,AI 大模型可以处理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通过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潜在的油气储层。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减少勘探风险。
3. 海上交通管理与安全保障
- 船舶自动识别与跟踪:利用卫星图像、雷达数据和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AI 模型可以实现对船舶的自动识别、分类和跟踪。通过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准确识别船舶的类型、大小和航行状态,实时监控船舶的轨迹,预防船舶碰撞、非法闯入等安全事故。
- 航行路线规划与优化:结合实时的海洋气象、海流数据和船舶性能数据,AI 大模型可以为船舶规划最优航行路线。通过路径规划算法,考虑航行安全、油耗、航行时间等多个因素,为船舶提供安全、经济的航行建议。
4. 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 灾害早期预警:对于台风、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AI 大模型可以分析前期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平面高度异常、海水温度异常、海洋生态变化等,提前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台风数据和前期海洋环境参数的关系,提高台风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在灾害发生时,AI 大模型可以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灾害现场的实时数据,如受灾区域、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救援资源分布等,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最佳的救援方案和资源调度建议,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
价值创造
1. 提升海洋监测与管理效率
- 全面准确的监测:平台能够实时、全方位地监测海洋环境、资源和活动情况,提供更准确、详细的数据。相比传统监测方法,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数据质量,使海洋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海洋的动态变化。
- 智能决策支持:AI 大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海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海洋资源开发规划中,能够基于准确的资源评估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更合理的开发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2. 增强海洋安全保障能力
- 灾害预警与防范:及时准确的海洋灾害预警可以为沿海地区和海上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通过提前预警台风和海啸,组织人员疏散和海上船舶避风,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
- 海上交通安全维护:通过对船舶的实时监控和航行路线规划,降低船舶碰撞、搁浅等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海上交通的安全畅通。同时,在海上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提高救援成功率。
3.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 合理渔业管理:帮助渔业部门实现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确保鱼类种群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精确的资源评估和捕捞配额建议,避免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优化资源开发:在油气资源等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勘探和开采的效率和成功率,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对海洋环境的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4. 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 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平台所产生的丰富数据和 AI 分析结果为海洋科技企业、航运企业、海洋能源企业等提供了创新的基础。例如,开发基于海洋环境数据的智能航运系统、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等,推动海洋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 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海洋产业各领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海洋渔业、航运业、海洋科研、海洋环保等。通过数据共享和平台的统一管理,加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更完善的海洋产业链。
政府、企业、公众的获得
依托智慧海洋平台,未来政府监管、执法、管理以及企业和公众都将获得多方面的提升与便利:
1. 政府监管、执法、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
- 高效执法与精准监管:
- 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借助智慧海洋平台上的各种传感器、监控设备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政府能够对海洋环境、海上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可以及时发现非法捕捞、违规用海、走私偷渡等行为,并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快速通知执法部门,提高执法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像大亚湾智慧海洋智能平台,平均每月巡检船舶约8万艘次,能够快速筛查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 证据收集与案件处理: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和存储相关的监测数据、视频图像等信息,为执法和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便于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增强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 综合决策与协同管理:
- 数据整合与分析:智慧海洋平台能够整合海洋环境、资源、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数据,为政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海洋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海洋管理平台,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集成和可视,为综合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 部门协同与联动执法:打破了不同涉海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在应对海洋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时,各部门能够快速响应、协同作战,提高应急处置和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台风等海洋灾害期间,各部门可以通过智慧海洋平台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共同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工作。
- 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
- 海洋资源监测与评估:对海洋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帮助政府更好地掌握海洋资源的动态变化,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例如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监测,可以了解鱼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制定合理的捕捞配额和保护措施。
- 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实时监测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还可以评估生态保护项目的成效,为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2. 企业获得的价值提升机会:
- 运营效率提升:
- 精准的渔业生产管理:对于渔业企业来说,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提供海洋环境信息、鱼群分布监测等数据,帮助企业优化捕捞作业计划,提高捕捞效率和渔获量。同时,在水产养殖方面,企业可以实时监测养殖水域的水质、水温、溶解氧等参数,实现精准投喂、疾病预防和养殖环境调控,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
- 高效的海洋运输管理:航运企业可以通过智慧海洋平台获取海上气象、海况、航线交通等信息,优化船舶航线规划,避开恶劣海况和拥堵区域,提高船舶的航行安全性和运输效率。此外,平台还可以实现对船舶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提高船舶的运营管理水平。
- 业务拓展与创新:
-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智慧海洋平台的建设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例如,基于平台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开展海洋大数据分析、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智能装备研发等业务,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 海洋旅游创新服务:旅游企业可以利用智慧海洋平台提供的海洋环境、海洋景观等信息,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海上观光、海底探险、海洋文化体验等项目,提升海洋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风险管理优化:
- 安全风险预警:企业可以通过智慧海洋平台及时获取海洋灾害、气象变化、海上安全事件等信息,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例如,在台风来临前,企业可以根据平台的预警信息及时调整生产作业计划,将船舶、人员等转移到安全区域。
- 市场风险评估:借助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企业可以对海洋市场的需求、价格、竞争态势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市场决策提供参考,降低市场风险。
3. 公众获得的学习海洋的资讯:
- 海洋科普知识推送:智慧海洋平台可以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等渠道,向公众推送海洋科普知识、海洋文化、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公众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习性、生存环境等知识,增强海洋保护意识。
- 实时海洋环境信息展示:公众可以获取实时的海洋环境信息,如海洋气象、海况、潮汐等,为公众的海上活动、海滨旅游等提供参考。比如公众在前往海边游玩之前,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当地的海况和潮汐信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
- 海洋科研成果分享:智慧海洋平台可以将海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公众了解海洋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激发公众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关注。例如,公众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经济指标体系
智慧海洋平台能够提供以下常态化的海洋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一、海洋产业发展指标
1. 海洋渔业指标
- 渔业产量与产值:包括海水养殖产量、海洋捕捞产量,以及相应的产值变化。这是衡量海洋渔业规模和经济贡献的直接指标,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虾类、贝类等产量的统计,可以了解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例如,若某种主要经济鱼类产量持续下降,可能预示着过度捕捞或生态环境变化问题。产值的变化则反映了市场价格波动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渔业养殖面积与养殖密度:养殖面积的增减体现了渔业养殖规模的扩张或收缩,而养殖密度则关系到养殖效益和生态平衡。过高的养殖密度可能导致水质恶化、疾病传播等问题,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智慧海洋平台可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手段获取养殖区域信息,实现对这两个指标的常态化监测。
- 渔船数量与作业效率:渔船数量反映了海洋捕捞能力,作业效率(如单位时间捕捞量、燃油消耗与渔获量比例等)则体现了捕捞作业的效益。通过 AIS 系统、渔船监测设备等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渔船的作业状态和效率变化,对渔业经济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海洋交通运输业指标
- 港口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运营规模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标。它包括集装箱吞吐量、散货吞吐量等不同类型货物的装卸量。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整合港口管理系统数据,实时监测吞吐量变化,分析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形势对海洋运输需求的影响。例如,港口吞吐量的突然下降可能暗示经济衰退或贸易摩擦等问题。
- 船舶运力与利用率:船舶运力通过船舶数量、载重吨位等数据体现,利用率则是实际载货量与运力的比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了解航运市场的供需平衡情况。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航运交易数据,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全球或特定海域的船舶运力利用状况,为航运企业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 航运运价指数:反映了海洋运输价格的波动情况,是航运市场的晴雨表。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收集各大航运交易所的运价指数数据,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运价走势,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市场决策。例如,当运价指数持续上涨时,可能意味着市场运力紧张或运输需求旺盛。
3. 海洋油气业指标
- 油气产量与储量:油气产量是海洋油气业经济收益的直接来源,储量则决定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通过对海上油气平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地质勘探数据的更新,智慧海洋平台可以准确掌握油气产量的变化趋势和剩余储量情况,为油气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 勘探开发投资与成本:包括海上油气勘探活动的资金投入、新油气田开发成本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动力和成本控制水平。平台可以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和项目投资信息,分析投资趋势和成本结构变化,预测产业发展的风险和机遇。
- 油气价格波动: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对海洋油气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大影响。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接入全球能源市场价格数据,结合自身的产量数据,计算企业的收入变化,并通过价格预测模型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4. 海洋旅游业指标
- 旅游接待人数与收入:统计沿海旅游景区、海岛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这是衡量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和活力的基本指标。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整合旅游景区门票销售系统、酒店预订系统、旅游交通数据等多源信息,实现对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准确统计和实时监测。
- 旅游景区开发与设施投资:反映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品质提升情况。通过监测旅游景区的新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投资情况,平台可以评估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力,为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 游客满意度与旅游口碑:通过在线旅游评价平台、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等方式收集游客对海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信息,计算游客满意度指数。良好的口碑和高满意度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海洋旅游品牌价值,而负面评价则可能对旅游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及时关注和改进。
二、海洋资源与环境指标
1.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
- 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通过对各类海洋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程度的量化评估,计算开发强度。例如,渔业资源开发强度可以用捕捞量与可持续捕捞量的比例来表示。智慧海洋平台可以结合资源储量数据和开发利用数据,分析资源是否过度开发,为资源管理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海洋资源再生能力评估:针对可再生海洋资源(如渔业资源的繁殖速度、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等),建立评估模型。通过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参数(如水质、水温、浮游生物数量等)和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评估资源的再生能力。平台可以利用长期的生态监测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预警信息。
2. 海洋环境质量指标
- 海水水质指标:包括酸碱度(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重金属含量、营养盐(氮、磷等)浓度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海水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适宜性。智慧海洋平台可以通过分布在海面和海底的水质监测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海水水质数据,当水质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因为水质恶化可能对海洋产业(如渔业、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 海洋生态健康指数:综合考虑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功能稳定性等因素,构建海洋生态健康评估模型。通过监测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海底栖息地状况、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信息,计算生态健康指数。平台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水下观测设备等多种手段收集数据,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海洋科技创新指标
1. 科研投入与成果指标
- 海洋科研经费投入:统计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洋科研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情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智慧海洋平台可以整合科研项目申报和资助信息,分析海洋科研的投入规模和增长趋势,这是衡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反映海洋科技创新的成果产出情况。平台可以通过专利数据库检索和分析,获取海洋领域专利信息,包括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方面的专利。专利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衡量海洋科研成果在实际海洋产业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跟踪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企业合作案例、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增值等信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例如,一项新的海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的养殖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体现。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
- 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规模:统计从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科技等)的企业数量、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智慧海洋平台可以通过企业注册信息、财务报表等数据来源,分析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这是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计算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反映海洋经济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通过对不同海洋产业产品的技术分类和产值统计,平台可以监测这一比重的变化,为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四、海洋经济政策与市场指标
1. 政策支持力度指标
- 政府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发布数量:政府出台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扶持措施等文件数量反映了政策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和引导方向。智慧海洋平台可以对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政策的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为企业和投资者把握政策机遇提供信息。
- 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监测政府对海洋产业的财政补贴金额、补贴范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对于海洋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是否有效促进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通过平台收集企业财务数据和项目进展情况可以进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2. 海洋经济市场活跃度指标
- 海洋产业市场交易额与交易频率:包括海洋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次数,如海洋渔业产品交易、海洋运输服务交易、海洋旅游产品预订等。通过整合金融交易平台数据、企业销售数据等多源信息,智慧海洋平台可以分析海洋经济市场的活跃度,市场活跃程度高通常意味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
- 海洋产业投资与融资规模:统计海洋产业的投资项目数量、投资金额以及企业的融资规模(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市场对海洋产业的信心和资本流入情况。平台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数据、投资机构信息等渠道获取数据,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流动方面的预警。
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和设备
当前在智慧海洋产业中有以下常见的重大项目和关键设备:
1. 重大项目:
- 5G 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项目:该类项目利用 5G 技术实现海洋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处理,例如宁德市的“5G 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在海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以及海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管理效率。
- 智慧海洋智能平台项目:像大亚湾智慧海洋智能平台,集海洋智能感知网、海洋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海洋政务智慧应用服务平台和智慧海洋研判运营中心于一体,可在涉海违法行为发现预警、海洋灾害影响观测预测、渔业管理支持等多领域开展应用,有效提高了海洋安全能力、管理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
- 海洋牧场相关项目:包括海洋牧场的建设、监测与管理项目。例如广东移动打造的“海洋一张图”项目,针对海洋牧场监测难等痛点,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多维度可视化、环境参数融合化、产业管理数智化,为海洋牧场的科学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关键设备:
- 通信设备:
- 卫星通信船载机:是实现海洋与外界远程通信的重要设备,能够在广阔的海洋区域保持稳定的通信连接,确保船舶、海洋平台等与陆地指挥中心或其他海上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流。
- 卫星通信模块:可嵌入到各种海洋设备中,如船舶导航系统、海洋监测仪器等,为其提供卫星通信功能,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 水声通信机:在水下通信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电磁波在水中传播衰减严重,水声通信成为水下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例如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声通信机,是建设水下网络不可或缺的设备,可应用于水下机器人、水下传感器网络等场景。
- 监测设备:
- 水质营养盐分析仪:用于检测海洋水质中的营养盐成分,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海洋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集成到海洋浮标、无人船等平台,对不同海域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 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流速度传感器等,可实时采集海洋环境的各种参数,为海洋环境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预警等提供基础数据。
- 光电设备:常用于海洋监视和监测,如对海面船只、海洋生物等进行观测和识别。在智慧海洋平台中,光电设备可与其他监测设备配合,实现对海洋的全面监控。
- 定位设备:
- 高精度 USBL 定位系统:设计用于给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等提供高速水声通信和高精度水声定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定位精度和高可靠性,对于水下探测、水下作业等活动至关重要。
- 小型 USBL 定位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低功耗的特点,支持水下机器人、自主水下航行器的定位和导航任务,并能实时状态监测,还可用于蛙人位置监控和搜索引导。
- 智能控制设备:
- 船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了船舶的导航、动力控制、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实现船舶的自动化驾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船舶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 海洋平台智能控制系统:用于海洋石油平台、海上风电平台等大型海洋工程设施的控制和管理,可实现对平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自动调节,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
结束语
智慧海洋建设涉及多个层面的内容,以下是对上述交流内容的总结:
一、通信网络建设
1. 多种通信设备与技术融合
构建天基、空基、海面、海底一体化通信网,包括卫星通信、微波通信、VHF/UHF通信、可见光通信、5G/4G通信、水声通信、光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涉及卫星、机载设备、无人机、无人船、海底光缆、中继器、传感器节点等关键设备,克服不同介质通信的难题,实现海洋全域通信覆盖和信息传输。
2. 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海洋环境中通信面临信号衰减、干扰、多径传播、设备稳定性、协议兼容性、网络协同管理、时空同步、大数据传输、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融合处理等技术难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采用信号增强技术、多普勒频移补偿、多径抑制技术、抗浪技术、统一通信协议、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时间同步技术、高速通信技术、数据加密与认证、数据融合算法等。
二、海洋环境监测与观测设备
1. 不同位置的设备
海底有自主水下机器人、海底观测网节点设备、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海面有水质监测浮标、无人船、卫星遥感监测设备;海岸有岸基雷达、海岸视频监控系统、潮位测量仪;海空有海洋巡检无人机、气象探测飞机等。这些设备可监测海洋的地形、地貌、水质、生物、气象、潮汐等多方面环境信息。
三、数据库建设
1. 数据内容
包括海洋地理信息、环境数据、生物资源数据等基础数据,海洋渔业、港口航运、工程等业务数据,传感器监测、卫星遥感、科考调查数据等监测与观测数据,以及历史数据和项目档案数据。
2. 构建适配AI大模型的数据库措施
通过数据清洗、标注分类、质量监控评估提升数据质量;制定统一数据格式、编码体系和遵循安全标准来规范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和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数据融合与共享;采用分布式存储和云计算技术优化数据库架构;设计标准化接口和实时数据推送机制加强与AI大模型的交互。
四、智慧海洋AI大模型
1. 解决的问题
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海洋资源管理与开发、海上交通与航行安全等领域,如预测海洋灾害、评估渔业资源、规划船舶路径等。
2. 特征
具有数据驱动性强、高维度和复杂性、实时性和动态适应性、跨学科融合性等特点。
3. 创造数据价值方式
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优化决策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海洋安全保障、促进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来实现。
五、智慧海洋综合平台
1. 平台架构
采用分层架构(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微服务架构,整合多种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
2. 数据架构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通过分布式存储、数据索引与目录、质量监控和数据血缘管理保障数据的存储、检索和质量。
3. 系统组成
包括数据采集子系统、传输子系统、处理与分析子系统、监测与预警子系统、应急指挥子系统,涉及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设备、数据处理服务器、AI计算集群、监测终端设备、预警发布设备、指挥中心设备、应急资源管理系统等关键部分。
4. 关键设备
传感器设备(海洋环境、生物、水质传感器等)、通信设备(卫星通信终端、水下声学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等)、计算设备(高性能服务器、GPU/TPU计算加速卡)、显示与控制设备(大屏幕显示系统、指挥控制台)。
5. AI应用
涵盖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资源管理与优化、海上交通管理与安全保障、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等方面。
6. 价值创造
提升政府海洋监管、执法、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增强海洋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为企业带来运营效率提升、业务拓展与创新、风险管理优化的价值;为公众提供海洋科普知识、实时环境信息和科研成果分享等学习海洋的资讯。
六、海洋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包括海洋产业发展指标(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油气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与环境指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质量)、海洋科技创新指标(科研投入与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政策与市场指标(政策支持力度、市场活跃度),为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常态化监测和预警。
七、智慧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设备
重大项目如 5G 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智慧海洋智能平台项目、海洋牧场相关项目等;关键设备包括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船载机、水声通信机等)、监测设备(水质营养盐分析仪、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等)、定位设备(高精度 USBL 定位系统等)、智能控制设备(船用智能控制系统等)。
【正文结束】
【联系作者】智慧城市咨询专家周智勇,微信:szsimonz,须填报姓名、单位和行业。
【合作社群】扫码加入方案商合作社,获推荐的合作厂家解决方案。
【产品社群】点击链接或扫码填报实名,可加入智慧城市产品圈。
【资源目录】点击链接,可阅读智慧城市系列资源目录。
智慧城市中国 过往内容 | 2024年智慧城市中国全集(目录)(截至10月) |
智慧城市方案 目录全集 | 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全集目录(2018-2023年),加入后可下载! |
【本期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