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源】扫码关注可获得数字中国工程的动态分享和资源目录。
【视频教程】
【行业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迈向人工智能城市的新阶段,芯片、端、边、云、网一体化是产品发展的大趋势,智慧城市产品推荐上线!
5G+IOT+AI芯片重塑未来城市新基建,类脑开始融入智慧城市平台架构之中,以全程数据透明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将上升为竞争制高点!
【上期内容】起于2024年10月
数字城市运营:AI Agent智能体、AI大模型、数字孪生技术构建AI-City统一底座解决方案,催生数据、仿真、平台经济形态!
智慧城市中国:动态资源、视频教程、行业方案、上期内容、本期正文、合作社群、产品社群、年度目录、方案目录等内容整合运营实现一体化!
【行业解决方案】全域智慧文旅运营数据大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多类型业务数据,为文旅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人工智能城市系列解决方案:光缆网运营、智算中心集群调优、道路巡查养护、智慧病房、数字健康、睡眠管理,加入方案设计指南可深度阅读!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平台、流域、大坝和升级建设进入密集期,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成为提升智慧水利体系能力的抓手!
5G-A 通感一体技术应用深化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升对城市运行的实时感知能力、反馈能力以及控制能力,为智慧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5G RedCap重构城市物联专网,搭建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的桥梁,提升对城市运行体征的感知、通信和控制能力,强化应急监测预警能力!
智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整体解决方案( 2024年第二版)
数字孪生智慧城市CIM+BIM+3DGIS综合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资源汇聚,推动数据要素创新应用!
200页 20万字 智慧城市养老平台和数据运营行业解决方案全集 2024年第一版
3DGIS+BIM+CIM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平台解决方案(2024年第一版),风险隐患数字化助力韧性智慧安全城市建设!
智慧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综合平台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设备,AI大模型助力海洋产业的价值创造!
【正文开始】
本文主要围绕边缘AI展开。首先介绍了边缘AI的基本概念,它将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的边缘设备运行AI算法,与传统云计算AI相比有诸多优势,涉及轻量级模型、硬件加速等关键技术。接着阐述了边缘AI芯片的关键技术,包括硬件架构设计(如ASIC、GPU、FPGA、NPU技术)、模型优化与压缩(量化、剪枝等技术)、边缘计算架构、低功耗设计和安全技术等。还讨论了边缘AI芯片、云上AI、端侧AI协同工作的原理,包括端侧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边缘计算与分析、云端协同与深度分析,同时也提到了协同面临的数据、网络、安全、模型、资源管理等难题。此外,讲述了提升协同能力的技术路径,如数据层面的标准化、通信层面的高效协议、计算层面的模型优化、算法层面的联邦学习、管理与运维层面的协同管理平台等。同时介绍了面向它们的统一协同管理平台的功能,以及实现全量实时连接的通信技术,如高速有线、无线、低功耗广域网、近距离通信技术和相关网络协议。还提到了构建以边缘AI芯片为核心的云 - 边 - 端一体化AI智能体的方法,涉及硬件、软件、通信、数据、模型、安全、监控等方面。最后列举了边缘AI在智能安防、工业制造、智能交通、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典型行业的应用场景,并介绍了英伟达、华为、高通、英特尔等公司的典型边缘AI芯片及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如需深度阅读更多关于AI芯片产业研究报告,可扫码加入智慧产业博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边缘AI(Edge AI)是一种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边缘计算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下是其基本概念:
- 定义
- 边缘AI是指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的边缘设备(如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摄像头、本地服务器等)上运行人工智能算法,而不是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数据中心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在本地快速处理数据,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网络带宽的占用,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 与传统云计算AI的区别
- 数据处理位置:传统云计算AI是将所有数据发送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中,若采用传统云计算AI,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需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分析是否有异常情况;而边缘AI则在本地的智能摄像头(如果其具备边缘计算和AI分析能力)中就可以直接进行分析,比如识别是否有陌生人闯入,只有在必要时(如需要长期存储数据或更深入分析)才会将部分数据发送到云端。
- 响应速度:边缘AI由于在本地处理数据,能更快地做出响应。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上,边缘AI设备可以实时检测产品缺陷并立即发出警报或调整生产参数,而基于云计算的AI可能会因为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延迟导致响应不及时。
- 数据隐私和安全:边缘AI对于一些敏感数据可以在本地处理,避免了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可能带来的数据泄露风险。例如在医疗保健领域,可穿戴医疗设备利用边缘AI分析患者的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变化趋势等),无需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 边缘AI的关键技术
- 轻量级AI模型:为了适应边缘设备有限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能力,需要设计和使用更简单、高效的AI模型。例如,一些专为边缘AI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可能具有更少的参数,但仍然能够在特定任务(如简单的图像分类、语音指令识别等)中达到较好的性能。
- 硬件加速:通过专门设计的芯片(如FPGA、ASIC等)来加速AI算法在边缘设备上的运行。这些芯片可以针对特定的AI计算任务进行优化,提高处理速度和效率。以智能安防摄像头为例,使用具有硬件加速功能的芯片可以更快地对监控画面进行目标检测和识别。
第二部分 边缘AI芯片采用的关键技术
边缘AI芯片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方面:
1. 硬件架构设计技术:
- 专用AI芯片(ASIC)技术:ASIC是为特定的AI任务专门设计的芯片,具有高度的定制化和优化性,能够在功耗、面积和性能等方面达到较好的平衡。例如谷歌的TPU,针对深度学习中的矩阵运算等操作进行了优化,在处理大规模神经网络推理时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的优势,非常适合边缘AI场景中对特定任务的快速处理。
- 图形处理器(GPU)加速技术:GPU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据任务。在边缘AI中,对于涉及大量图像、视频处理等需要并行计算的任务,GPU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英伟达的Jetson系列就是专门为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GPU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机器人等领域。
-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FPGA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AI算法和应用需求进行编程和配置。它能够在硬件层面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并行计算,并且可以在不改变硬件架构的情况下进行算法的升级和优化。例如,英特尔的Arria和Xilinx的Versal等FPGA芯片,适合在边缘AI场景中进行动态的任务分配和计算资源管理。
- 神经处理单元(NPU)技术:NPU是专门为神经网络设计的处理器,具有高效的并行计算能力和专门的硬件架构,能够快速处理神经网络的推理和训练任务。例如华为的Ascend芯片系列中的NPU,在边缘设备上可以实现高效的人工智能计算,为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提供强大的AI算力支持。
2. 模型优化与压缩技术:
- 模型量化技术:将模型中的浮点数参数转换为定点数,从而减少模型的存储和计算复杂性。常用的量化方法包括8-bit量化、16-bit量化以及混合精度计算等。通过量化,可以在不显著影响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模型的存储需求和计算量,使其更适合在边缘设备上运行。
- 模型剪枝技术:通过去掉神经网络中不重要的连接或节点,减少模型的计算量。结构化剪枝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网络的层或模块进行剪枝,非结构化剪枝则是随机地去除一些连接或节点。模型剪枝可以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需求,提高在边缘设备上的运行效率。
- 知识蒸馏技术:通过训练一个较小的“学生模型”来学习大模型的输出,从而在保持推理准确度的同时显著减小模型体积。这种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大模型的知识迁移到小模型中,使得小模型能够在边缘设备上快速运行,同时保持较高的性能。
- 模型稀疏化技术:通过引入稀疏化技术,减少神经网络中的参数数量,优化模型的计算复杂度。稀疏化后的模型在计算时可以跳过零值参数,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并且可以减少存储需求和计算能耗。
3. 边缘计算架构技术:
- 边缘设备的分布式架构:分布多个边缘节点,这些节点独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AI推理。每个边缘节点可以根据本地的数据和计算需求进行自主决策和处理,然后将结果上传到云端或与其他边缘节点进行协同。这种分布式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并且能够适应复杂的边缘计算环境。
- 边缘云协同计算:边缘设备与云端计算资源协同工作。复杂的模型训练和更新在云端完成,而推理部分在边缘设备本地进行。这样既能够利用云端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进行模型的训练和优化,又能够在本地实现低延迟的推理和响应,满足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 边缘设备的互联互通:不同边缘设备之间需要通过高速网络进行数据和状态同步,形成智能协同工作。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通信和协同需要边缘设备之间的高速互联,以实现实时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
4. 低功耗设计技术:
- 电路优化技术:通过优化芯片的电路设计,降低电路的功耗。例如,采用低功耗的晶体管、优化电路的布局和布线等,减少电路中的能量损耗。同时,采用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技术,根据芯片的工作负载动态调整电压和频率,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功耗。
- 电源管理技术:设计高效的电源管理模块,对芯片的电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例如,采用睡眠模式、待机模式等低功耗模式,在芯片空闲时降低电源消耗。同时,采用电源门控技术,关闭不使用的电路模块的电源,进一步降低功耗。
5. 安全技术:
- 数据加密技术:边缘设备处理的数据往往是敏感的,必须采用加密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存储,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例如,采用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等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 安全启动技术:边缘设备必须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软件和固件能够运行,以防止恶意软件和攻击者的入侵。安全启动技术可以在设备启动时对软件和固件进行验证,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 边缘设备的认证和授权技术:通过设备认证机制,确保边缘设备的合法性,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和数据。例如,采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等技术,对边缘设备进行认证和授权,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能够接入网络和访问数据。
第三部分 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边缘AI芯片与云上AI、端侧AI协同工作原理
1. 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端侧)
- 端侧数据采集:端侧设备(如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摄像头等)负责收集原始数据。例如,智能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数据,温度传感器收集环境温度数据等。这些数据具有实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 本地预处理:端侧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对于图像数据,可能进行简单的滤波、降噪等操作,减少数据量的同时提取部分关键特征。这一过程可以减轻后续处理的负担,并利用端侧设备自身的计算能力在本地快速完成一些简单分析。
2. 边缘计算与分析(边缘AI芯片)
- 数据汇聚与共享:端侧设备将经过初步处理的数据传输到边缘设备(搭载边缘AI芯片)。边缘AI芯片接收来自多个端侧设备的数据,实现数据的汇聚。这种汇聚是数据共享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端侧数据在边缘端整合。
- 近源实时处理:边缘AI芯片利用其靠近数据源的优势,对汇聚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它可以运行轻量级的AI模型,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工业场景中的故障预警、智能交通中的交通流量监测等)快速做出决策。例如,在智能工厂中,边缘AI芯片可以实时分析生产线上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判断设备是否出现异常振动或温度过高等情况,并及时发出警报。
- 数据筛选与上传:边缘AI芯片根据预设的规则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筛选。一些关键数据或者超出正常阈值的数据会被标记并上传到云端。同时,边缘AI芯片也会将部分处理结果反馈给端侧设备,以实现端侧的即时响应,比如调整传感器的采集频率或参数。
3. 云端协同与深度分析(云上AI)
- 数据接收与存储:云端服务器接收来自边缘AI芯片上传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库中,为后续的深度分析提供丰富的素材。云端具有强大的存储能力,可以长期保存大量的数据。
- 模型训练与优化:利用云端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可以构建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不断优化模型参数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例如,在智能医疗领域,通过收集大量的患者医疗数据(从边缘设备上传),在云端训练疾病诊断模型。
- 全局决策与知识更新:基于训练好的模型,云端AI可以做出更具全局性的决策。这些决策结果可以反馈给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同时,云端会将更新后的模型或算法推送到边缘AI芯片,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共享,使边缘设备能够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
- 协同调度:云端可以对边缘设备和端侧设备进行资源调度和管理。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设备状态,合理分配计算任务和数据传输任务,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例如,在网络拥塞时,调整数据传输的优先级和频率。
通过这种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协同工作方式,边缘AI芯片、云上AI和端侧AI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高效、智能、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数据处理速度、准确性和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边缘AI芯片与云上AI、端侧AI协同面临的难题:
1. 数据一致性与完整性问题
- 数据更新不同步:由于边缘设备、端侧设备与云端之间的网络连接状态可能不稳定,数据更新的时间差异会导致数据不一致。例如,在一个物流管理系统中,边缘端的库存数据可能因为网络延迟未能及时更新到云端,而云端基于旧数据做出的补货决策可能就不准确。
- 数据丢失与损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尤其是在网络信号较差的环境下。比如远程监控系统中,从边缘AI芯片传输到云端的视频数据若丢失部分帧,会影响后续的分析和存储,破坏数据完整性。而且,边缘设备或端侧设备可能因故障导致本地数据损坏,进而影响整个数据共享和协同分析。
2. 网络连接与通信问题
- 网络带宽限制:当大量端侧设备向边缘AI芯片或者边缘AI芯片向云端传输数据时,可能会超出网络带宽承载能力。比如在大型智能工厂中,众多传感器同时上传数据,如果网络带宽不足,会导致数据传输缓慢甚至失败,影响协同的实时性。
- 网络延迟与抖动:网络的不稳定会带来延迟和抖动问题。在自动驾驶场景中,边缘AI芯片与车辆端侧设备需要实时与云端交互路况和导航信息,高延迟或抖动可能使车辆做出错误决策,严重影响交通安全。而且不同网络协议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差异,也增加了网络通信优化的复杂性。
3.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 数据传输安全:在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可能在传输途中被窃取或篡改。例如,医疗监测设备通过边缘AI芯片将患者的敏感健康数据传输到云端,如果没有足够的加密措施,患者隐私将受到严重威胁。
- 数据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的设备和用户能够访问特定数据是一大挑战。在企业级的智能办公系统中,要防止内部人员越权访问边缘端或云端的机密数据,同时也要防止外部攻击突破访问控制机制。
- 数据存储安全:无论是边缘设备、端侧设备的本地存储还是云端存储,都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如边缘AI芯片存储的数据可能因设备丢失或被非法获取而泄露,云端存储也面临黑客攻击等风险。
4. 模型兼容性与更新问题
- 模型差异与协同困难:边缘AI芯片通常运行轻量级模型,而云端AI可能使用更复杂的模型。在协同工作时,不同模型的输出格式、数据预处理要求等可能不一致,导致难以有效整合。例如,边缘端图像识别模型和云端图像分析模型对图像分辨率和色彩模式要求不同,协同处理图像数据时会出现问题。
- 模型更新同步:当云端更新AI模型后,需要将新模型准确无误地部署到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上。这一过程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网络传输等问题。在一个广泛分布的物联网系统中,将新的模型更新到大量边缘和端侧设备可能面临设备离线、更新失败等情况。
5. 资源管理与协调问题
- 计算资源分配不均:在协同系统中,可能出现边缘AI芯片、端侧设备和云端之间计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边缘设备可能因承担过多计算任务而性能下降,而云端计算资源却闲置,影响整体效率。
- 存储资源管理复杂:不同层次的数据存储需要合理规划。端侧设备的存储容量有限,边缘设备存储需要考虑数据缓存和清理策略,云端存储要应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架构优化,三者之间的存储资源协调管理难度较大。
第四部分 提升边缘AI芯片、云上AI、端侧AI协同能力的技术路径
提升边缘AI芯片、云上AI、端侧AI协同能力的技术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层面:
- 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确保边缘AI芯片、端侧AI和云上AI之间能够准确、高效地传输和理解数据。例如,定义通用的数据模型和数据交换格式,使得不同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在协同工作中无缝对接。
- 数据压缩与预处理:在端侧和边缘侧进行数据压缩,减少数据传输量和存储需求,同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关键特征,降低后续计算的复杂度。例如,采用图像压缩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数据传输到边缘AI芯片或云上AI进行分析。
- 数据缓存与同步:在边缘设备和端侧设备上设置数据缓存机制,以应对网络不稳定或延迟的情况。同时,建立数据同步机制,确保边缘端、端侧和云端的数据一致性。例如,当网络连接恢复时,边缘设备将本地缓存的数据与云端进行同步更新。
2. 通信层面:
- 高效通信协议与接口:研发和采用适合边缘计算场景的低延迟、高带宽通信协议和接口技术。例如,利用5G通信技术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为边缘AI芯片、端侧AI与云上AI之间的通信提供快速通道;同时,优化通信协议的堆栈结构,减少通信开销。
- 边缘节点组网与互联:构建高效的边缘节点网络,通过分布式的边缘服务器和网关,实现边缘设备之间以及边缘设备与云端的互联。采用网状网络或分布式集群的方式,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带宽利用率,使得数据能够快速地在边缘节点之间传输和共享。
- 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通信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例如,使用SSL/TLS加密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3. 计算层面:
- 模型分割与分布式计算:将复杂的AI模型进行分割,将适合在边缘端和端侧执行的部分部署到相应的设备上,其余部分在云端进行计算。通过分布式计算框架,实现模型在不同设备上的协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响应速度。例如,对于图像识别任务,可以将图像的预处理和简单特征提取在端侧或边缘侧完成,然后将提取的特征传输到云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识别。
- 模型优化与压缩:对AI模型进行优化和压缩,减少模型的存储和计算需求,使其更适合在边缘端和端侧设备上运行。采用模型量化、剪枝、蒸馏等技术,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量,同时保持模型的准确性。例如,将模型的权重参数进行量化,从浮点数表示转换为整数表示,减少存储和计算开销。
- 算力协同与资源管理:建立算力协同机制,根据任务的需求和设备的算力资源情况,动态地分配计算任务。同时,对边缘端、端侧和云端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当端侧设备的算力不足时,将部分计算任务卸载到边缘服务器或云端进行处理。
4. 算法层面:
- 联邦学习与协同训练:采用联邦学习等协同训练算法,让边缘AI芯片、端侧AI和云上AI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各设备基于本地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然后将模型参数或更新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聚合,从而得到一个全局的模型。这种方式既保护了数据隐私,又能够充分利用边缘端和端侧的数据,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 模型自适应与迁移学习:研发能够自适应不同设备和环境的AI模型,使其能够根据边缘端、端侧和云端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和网络状况进行自动调整和优化。同时,利用迁移学习技术,将在云端训练好的模型迁移到边缘端和端侧进行微调,加快模型的部署和应用速度。
5. 管理与运维层面:
- 协同管理平台:构建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对边缘AI芯片、端侧AI和云上AI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各设备的运行状态、资源使用情况和任务执行情况,以便进行统一的调度和优化。同时,平台还提供模型管理、数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确保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
- 自动化部署与更新:实现AI模型和应用的自动化部署和更新,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成本。通过容器化技术、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将AI模型和应用打包成容器或虚拟网络功能,实现快速部署和更新。同时,建立模型版本管理机制,确保不同设备上的模型版本一致。
第五部分 边缘AI 芯片、端侧 AI 和云上 AI 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的模型训练
在边缘AI芯片、端侧AI和云上AI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联邦学习
- 原理:联邦学习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它允许各个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是边缘设备、端侧设备和云端)在本地数据上训练模型,然后将模型参数(而不是原始数据)汇总到一个中心服务器(可以是云端的协调器)进行聚合更新。例如,在一个由众多智能手机(端侧AI)、本地服务器(边缘AI芯片)和云服务器组成的系统中,每部智能手机基于用户本地数据训练一个本地模型,然后将模型参数上传。
- 步骤:
- 模型初始化:由云端或某个协调中心初始化一个全局模型,并将其参数分发给边缘AI芯片和端侧AI设备。
- 本地训练:边缘和端侧设备利用本地数据对收到的模型参数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数据始终保留在本地设备中。例如,智能医疗设备利用本地采集的患者生理数据训练模型以预测疾病风险,但数据不会离开设备。
- 参数上传:训练完成后,边缘和端侧设备将更新后的模型参数加密后上传到云端或指定的聚合服务器。
- 参数聚合与更新:云端收到来自多个设备的参数后,使用特定的聚合算法(如加权平均等)对这些参数进行聚合,更新全局模型,然后再将新的模型参数分发给各设备,开始下一轮训练。
差分隐私技术下的模型训练
- 原理:差分隐私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向数据或模型参数添加噪声的方式,使得在不泄露原始数据隐私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每个设备上的数据隐私。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路边传感器(端侧AI)收集交通流量数据,在将数据用于训练模型时,通过差分隐私技术添加噪声。
- 步骤:
- 噪声添加机制设计:根据数据的敏感度和隐私预算等因素,设计合适的噪声添加机制。对于敏感数据,添加较大的噪声以更好地保护隐私,但这可能会对模型精度有一定影响;对于不太敏感的数据,可以适当减少噪声。
- 模型训练与调整:在边缘或端侧设备上,使用添加噪声后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训练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噪声参数和模型结构,以平衡隐私保护和模型性能。
- 聚合与评估:将训练好的模型(可能带有噪声信息)进行聚合,在云端进行整体评估和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一些隐私评估指标来衡量隐私保护的效果。
迁移学习与局部模型训练
- 原理:利用迁移学习的思想,先在云端使用大量公开或非敏感数据训练一个基础模型。然后将这个基础模型下发到边缘和端侧设备,设备再利用本地少量数据进行局部模型训练,以适应本地的特定环境和数据特点。例如,对于工业物联网中的设备故障诊断,云端利用通用的工业设备运行数据训练一个基础模型,然后边缘AI芯片结合本地工厂的特定设备数据进行微调。
- 步骤:
- 基础模型构建:在云端收集和利用广泛的数据资源训练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对某类问题的一般知识和特征提取能力。
- 模型下发与微调:将基础模型下发到边缘和端侧设备。边缘和端侧设备在本地数据上对基础模型进行微调,重点学习本地数据的独特特征。在此过程中,本地数据不会上传到云端,只是利用了云端模型的初始结构和参数。
- 模型整合与验证:经过一定时间的本地微调后,可以将边缘和端侧设备上的模型参数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通过一些轻量级的参数汇总方法),验证模型在本地场景下的有效性,并可能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
第六部分 面向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和云上 AI 的集中管理和监控的统一协同管理平台
面向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和云上 AI 的集中管理和监控的统一协同管理平台通常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 设备管理模块:
- 设备注册与识别:能够自动发现并注册接入的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设备以及云上的计算节点。为每个设备分配唯一的标识,以便进行后续的管理和监控。例如,当新的边缘计算设备或带有 AI 功能的终端设备接入网络时,平台可以快速识别并将其纳入管理范围。
- 状态监测: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 CPU 使用率、内存占用、网络带宽、温度等关键指标。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如 CPU 过载、内存泄漏或温度过高,平台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以便管理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当边缘 AI 芯片的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平台会通知管理员进行散热处理或调整设备的工作负载。
- 设备配置与参数调整:允许管理员远程配置设备的参数,如 AI 模型的加载、算法的选择、数据采集频率等。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例如,在智能交通场景中,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调整边缘设备的 AI 算法参数,以提高交通监测和分析的准确性。
2. 模型管理模块:
- 模型部署与更新:支持将训练好的 AI 模型快速部署到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设备和云上 AI 节点。同时,能够实现模型的版本管理和更新,确保设备始终运行最新的模型。例如,当云上训练出了新的图像识别模型,平台可以将其自动部署到边缘设备和端侧设备上,以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 模型性能评估:对部署在不同设备上的 AI 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包括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响应时间等指标。通过对模型性能的评估,管理员可以了解模型在不同设备上的表现,以便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平台可以定期对边缘设备上的 AI 模型进行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模型的参数或更换更适合的模型。
- 模型优化与压缩:提供模型优化和压缩的功能,以减少模型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占用。这对于资源受限的边缘 AI 芯片和端侧 AI 设备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例如,通过对模型进行量化、剪枝等操作,降低模型的复杂度,使其能够在边缘设备上更快速地运行。
3. 数据管理模块:
- 数据采集与传输:从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设备和云上 AI 节点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支持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数据包抓取、文件上传等。同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压缩处理,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 数据存储与管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或云存储中,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数据的分类、标签、索引等管理功能,方便管理员快速查找和使用所需的数据。例如,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按照时间、地点、设备类型等进行分类存储,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 数据共享与协作:实现数据在边缘、端侧和云之间的共享和协作。允许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便进行联合分析和处理。例如,边缘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云端的分析结果也可以反馈到边缘设备和端侧设备,实现智能决策和控制。
4. 任务管理模块:
- 任务调度与分配:根据设备的性能和负载情况,合理地调度和分配 AI 任务。能够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分配到不同的设备上进行并行处理,提高任务的执行效率。例如,对于大规模的图像识别任务,可以将图像数据分割成多个小块,分别分配到边缘设备和云上 AI 节点进行并行处理。
- 任务监控与跟踪:实时监控任务的执行进度和状态,跟踪任务的执行流程和结果。管理员可以通过平台查看任务的执行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时间、处理的数据量、出现的错误等信息。例如,当任务出现异常或超时,平台会及时通知管理员进行处理。
- 任务优先级管理:支持任务的优先级设置,确保关键任务能够优先得到处理。管理员可以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设置不同的优先级级别,平台会根据优先级进行任务的调度和分配。例如,对于紧急的安全监控任务,设置高优先级,以确保其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5. 安全管理模块:
-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对接入平台的设备和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能够访问平台。采用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如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同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
-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如 HTTPS、VPN 等,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对存储在平台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
- 安全审计与日志记录:对平台的操作行为进行安全审计和日志记录,以便进行安全事件的追溯和分析。记录用户的登录、操作、数据访问等行为,生成详细的日志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日志信息,了解平台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6. 可视化管理模块:
- 数据可视化:将收集到的数据以图表、报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管理员直观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模型的性能、任务的执行情况等。提供多种可视化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展示。
- 拓扑结构可视化: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设备和云上 AI 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和连接关系。管理员可以通过拓扑图快速了解设备的分布和网络连接情况,便于进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 监控仪表盘:提供监控仪表盘,将关键的监控指标集中展示在一个页面上,方便管理员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控仪表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显示用户关注的监控指标和信息。
第七部分 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云上 AI 实现全量实时连接的通信技术
要实现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和云上 AI 的全量实时连接,需要多种通信技术的支持,以下是相关技术介绍:
1. 高速有线网络技术:
- 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线网络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对于边缘设备和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高速以太网可以提供稳定的数据传输。例如,10Gbps、40Gbps 甚至更高速度的以太网接口在数据中心和大型边缘计算节点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满足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需求。而且以太网技术成熟,兼容性好,易于部署和管理。
- 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利用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数据,具有极高的带宽和极低的传输损耗。在长距离通信以及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如大型企业的分布式边缘计算系统、跨地区的数据中心连接等,光纤通信是理想的选择。它可以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为边缘 AI 芯片、端侧 AI 和云上 AI 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可靠的通信链路。
2. 无线通信技术:
- 5G 技术:5G 网络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大容量连接等特点,非常适合边缘计算和 AI 应用。对于移动边缘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以及分布式的边缘计算节点,5G 网络可以提供快速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的通信连接。例如,在智能交通领域,路边的边缘计算设备可以通过 5G 网络与车辆上的端侧 AI 系统以及云端的交通管理系统实时交互,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 Wi-Fi 6/6E 技术:Wi-Fi 6/6E 在带宽、延迟和连接数等方面相比前代技术有了显著提升。在室内场景中,如企业办公室、智能工厂等,边缘 AI 设备和端侧 AI 设备可以通过 Wi-Fi 6/6E 网络与本地的服务器或云端进行通信。它能够支持多个设备同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满足大规模的边缘计算和 AI 应用需求。
3.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LPWAN):
- LoRaWAN:LoRaWAN 是一种长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对功耗要求严格、数据传输量相对较小但需要长距离通信的场景。在一些远程监控、智能农业等应用中,边缘 AI 设备可以通过 LoRaWAN 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在农田中部署的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边缘设备,可以使用 LoRaWAN 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云端的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对农田的智能灌溉和气象监测。
- NB-IoT:NB-IoT 是窄带物联网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功耗低、成本低等特点。它适合于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连接,对于一些资源受限的边缘 AI 设备和端侧 AI 设备,如智能水表、智能电表等,NB-IoT 可以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将设备的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管理和分析。
4. 近距离通信技术:
- 蓝牙技术:蓝牙技术在短距离通信中应用广泛,如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设备之间的通信。在边缘计算和 AI 应用中,蓝牙技术可以用于边缘 AI 设备和端侧 AI 设备之间的近距离数据传输和协同工作。例如,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智能音箱作为边缘 AI 设备,可以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等端侧设备进行连接,实现语音控制和数据共享。
- ZigBee 技术:ZigBee 是一种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构建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网络。在边缘计算场景中,ZigBee 技术可以用于连接多个边缘 AI 传感器设备,形成一个本地的传感器网络,并将数据传输到边缘计算节点或云端进行处理。例如,在智能建筑中,ZigBee 技术可以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门窗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监测和控制。
5. 网络协议和标准:
- 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MQTT 是一种轻量级的消息传输协议,适用于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它具有低带宽占用、低功耗、易于实现等特点,非常适合边缘 AI 设备、端侧 AI 设备和云上 AI 之间的通信。MQTT 协议支持发布/订阅模式,设备可以方便地发布自己的数据,并订阅其他设备或云端的消息,实现实时的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
- CoAP(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CoAP 是一种专门为受限设备和网络设计的应用层协议,与 HTTP 协议类似,但更加轻量级和适合于资源受限的环境。在边缘计算和 AI 应用中,CoAP 协议可以用于边缘 AI 设备和端侧 AI 设备与云端之间的通信,实现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控制。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可以使用 CoAP 协议与云端的智能家居管理平台进行通信,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第八部分 构建以边缘AI芯片为核心的云-边-端一体化AI智能体
构建以边缘AI芯片为核心的云 - 边 - 端一体化AI智能体需要从硬件、软件、通信和数据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以下是具体步骤:
1. 硬件架构规划
- 边缘AI芯片选型与部署: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边缘AI芯片。例如,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图像数据的智能安防场景,可以选择具有强大图像处理能力的边缘AI芯片。将边缘AI芯片部署在靠近数据源的位置,如网络边缘的服务器、网关或者具有计算能力的终端设备中。
- 端侧设备硬件配置:端侧设备(如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应具备与边缘AI芯片兼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根据应用需求配备相应的传感器(如摄像头、麦克风、温度传感器等),并确保其能够稳定地采集数据且能将数据高效地传输到边缘AI芯片。
- 云计算资源配置:在云端搭建高性能的计算服务器集群,配备充足的 CPU、GPU等计算资源,以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复杂模型的训练和深度分析等功能。同时,要确保云端与边缘之间有可靠的网络连接硬件设备,如高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2. 软件架构设计
- 边缘端软件:在边缘AI芯片上运行轻量级的操作系统和AI推理引擎。操作系统需要具备实时性、低功耗和高效的资源管理能力。AI推理引擎应针对边缘AI芯片进行优化,能够快速加载和运行经过压缩和优化的AI模型。同时,要开发数据预处理模块,对从端侧设备接收的数据进行清洗、特征提取等操作,以减轻后续计算的负担。
- 端侧软件:在端侧设备上开发相应的驱动程序和数据采集软件,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采集数据。同时,根据需要可以在端侧设备上运行一些简单的本地AI算法,实现初步的数据分析和预处理,如本地异常检测等功能。此外,要实现与边缘AI芯片的通信协议,确保数据能够安全、快速地传输。
- 云端软件:在云端构建大规模数据存储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框架。开发模型训练平台,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复杂的AI模型。同时,要设计云端管理软件,用于对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进行远程监控、配置管理和软件更新等操作。
3. 通信机制建立
- 云 - 边通信: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 MQTT、HTTP/2 等,确保云端与边缘AI芯片之间能够高效、可靠地传输数据和指令。可以采用异步通信方式,减少通信延迟。同时,要考虑通信的安全性,通过加密技术(如 SSL/TLS)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对于大规模的边缘部署,可以建立连接池和负载均衡机制,提高通信效率。
- 边 - 端通信:根据端侧设备的类型和通信能力,选择合适的近距离通信技术(如蓝牙、ZigBee、Wi-Fi等)或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如 NB - IoT、LoRaWAN等)与边缘AI芯片进行通信。设计通信协议时,要考虑端侧设备的资源限制,尽量采用简单、高效的协议格式。同时,要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处理机制,以应对网络不稳定的情况。
4. 数据管理与共享
- 数据采集与存储:端侧设备负责采集原始数据,并根据一定的策略将数据传输到边缘AI芯片。边缘AI芯片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缓存,对于重要数据或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再将其传输到云端进行存储。在云端,要建立数据仓库,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并采用数据压缩和索引技术,方便数据的查询和检索。
- 数据共享与协作:通过设计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实现云 - 边 - 端之间的数据共享。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路边的边缘AI设备可以将实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共享给云端的交通管理系统和附近车辆的端侧导航系统,实现交通的协同优化。同时,要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 模型训练与更新
- 联邦学习与协同训练: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让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在不泄露本地数据隐私的情况下参与云端的模型训练。在本地利用端侧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更新,然后将更新后的参数加密传输到云端进行聚合。同时,云端可以将新的模型或模型更新发送到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实现模型的更新和优化。
- 模型自适应与优化:边缘AI芯片和端侧设备根据本地数据的特点和计算资源情况,对模型进行自适应调整。例如,通过模型压缩、剪枝等技术,使模型更适合在本地运行。同时,云端可以根据边缘和端侧反馈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提高模型的整体性能。
6. 安全与隐私保护
- 安全启动与认证:在边缘AI芯片、端侧设备和云端服务器上实现安全启动机制,确保设备运行的软件和固件是经过授权和验证的。建立设备认证机制,通过数字证书、密钥对或者生物识别等技术,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防止非法设备接入。
-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护数据的隐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隐私法规,如 GDPR等,通过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确保数据的隐私不被侵犯。同时,要对设备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7. 监控与运维
- 性能监控:在边缘AI芯片、端侧设备和云端分别建立性能监控模块,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如 CPU 使用率、内存占用、网络带宽等)、数据传输质量(如丢包率、延迟等)和模型性能(如准确率、召回率等)。通过可视化的监控界面,管理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 故障处理与恢复:建立故障预警和自动恢复机制。当检测到设备故障、通信中断或者模型性能下降等问题时,系统能够自动触发相应的处理机制,如重启设备、切换通信链路、重新训练模型等。同时,要记录详细的故障日志,方便管理员进行事后分析和问题排查。
第九部分 以边缘AI芯片为核心的AI智能体的典型行业应用场景
1. 智能安防行业
- 实时监控与预警:在监控系统中,边缘AI芯片部署在网络摄像头或本地服务器中。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数据首先传输到边缘AI芯片进行实时分析。例如,对于人脸识别应用,边缘AI芯片可以快速识别出画面中的人脸是否为预设的可疑人员名单中的对象,或者检测是否有人员非法闯入特定区域。对于行为分析,它能够判断画面中的人是否有异常行为,如奔跑、打斗等,并立即发出警报。这种在边缘端的实时处理避免了将大量视频数据传输到云端所带来的延迟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网络带宽的占用。
- 多传感器融合与环境感知:智能安防系统可能还会结合其他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边缘AI芯片可以融合这些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实现更全面的环境感知。例如,在夜间,红外传感器检测到异常的温度变化,声音传感器捕捉到异常的声响,边缘AI芯片综合这些信息后,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安全威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启动更高级别的警报机制或通知安保人员。
2. 工业制造领域
- 设备故障预测与维护:在工业生产线上,大量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分布在各种生产设备上。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边缘AI芯片。边缘AI芯片运行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例如,通过对电机振动数据和温度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边缘AI芯片可以提前发现电机轴承磨损、绕组过热等潜在故障,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维修,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滞,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 质量控制与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品质量的检测至关重要。边缘AI芯片可以对生产线上的产品图像或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在电子元件制造中,通过对电路板图像的分析,边缘AI芯片可以检测出元件焊接是否有缺陷、线路是否有短路或断路等问题。这种实时的质量检测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不合格产品,减少废品率和生产成本。
3. 智能交通行业
- 交通流量监测与优化:在道路的关键节点,如路口、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部署带有边缘AI芯片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采集交通流量数据。边缘AI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实时分析车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信息。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的时长,优化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例如,在高峰时段,根据实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延长主干道绿灯时间,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自动驾驶车辆中,边缘AI芯片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接收来自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决策。例如,边缘AI芯片可以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检测周围的车辆、行人、障碍物等。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如前方车辆突然刹车或有行人横穿马路,边缘AI芯片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辅助驾驶员或者直接控制车辆进行制动、避让等操作,提高行车安全。
4. 医疗保健领域
- 远程医疗监测:对于需要长期监测健康状况的患者,可穿戴医疗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心率监测仪等)内置边缘AI芯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边缘AI芯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患者的健康状态是否异常。例如,当患者的心率出现异常波动时,边缘AI芯片可以及时发出警报,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医疗机构的云端系统,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并进行远程诊断和干预。
- 医疗影像分析辅助:在医院的影像科室,边缘AI芯片可以与X光机、CT扫描仪、MRI等医疗影像设备结合。在影像数据生成后,边缘AI芯片立即对其进行初步分析,例如在CT扫描中帮助医生快速识别肺部结节、肿瘤等病变特征。这种在边缘端的快速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参考,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5. 智能家居领域
- 环境智能控制:在智能家居系统中,边缘AI芯片可以集成在智能网关或一些智能设备中。通过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门窗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边缘AI芯片可以自动控制空调、加湿器、窗帘、灯光等设备的运行。例如,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温度过高时,边缘AI芯片会自动打开空调并调节到合适的温度;当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室内光线不足时,边缘AI芯片会打开相应的灯光,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 用户行为分析与个性化服务:边缘AI芯片可以分析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例如,通过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时间、频率以及用户在不同房间的活动轨迹等数据的分析,学习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在用户通常起床的时间自动拉开窗帘、打开咖啡机等,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
第十部分 典型的边缘AI芯片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边缘 AI 芯片:
1. 英伟达 Jetson 系列:
- Jetson Nano:体积小巧、功耗低,适用于小型的边缘计算设备和嵌入式系统。它可以运行各种深度学习模型,为智能摄像头、小型机器人等设备提供 AI 计算能力,比如在智能监控场景中,能够实时分析视频流,检测异常行为。
- Jetson Xavier NX:具有较高的性能和能效比,在机器人、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它可以支持更复杂的 AI 算法和模型,对于需要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的场景非常适用,例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中的环境感知和目标检测。
- Jetson AGX Orin:属于高性能的边缘 AI 计算平台,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接口,可满足对计算性能要求极高的边缘应用场景,如大规模的智能工厂中的质量检测和设备监控。
2. 华为昇腾 310:是华为推出的一款面向边缘计算场景的 AI 芯片。它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在智能安防领域,能够快速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人员、车辆等目标;在智能交通领域,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对交通事件进行快速检测和预警。
3. 高通骁龙系列:
- 骁龙 8 Gen 2:虽然主要是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但也具备较强的边缘 AI 计算能力。通过其集成的 AI 引擎,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各种智能功能,如智能拍照、语音助手等。同时,也可以应用于一些对计算性能要求不太高的边缘计算场景,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设备。
- 骁龙 675:是一款中低端的移动处理器芯片,但也具备一定的 AI 计算能力。在一些边缘计算场景中,如智能零售中的电子货架标签、智能考勤系统等,可以提供基本的 AI 计算支持。
4. 英特尔 Movidius Myriad X:专门为边缘 AI 计算设计,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它可以在无人机、智能摄像头等设备上实现实时的物体识别、姿态估计等功能,为这些设备提供智能化的能力。例如在无人机的自主飞行中,能够实时识别障碍物并进行避障。
5. 国科微 AI 边缘计算芯片:拥有充沛的算力,整数精度达到 20TOPS(int8),具有超强的编解码能力,支持训推一体,可应用于边缘计算、机器人、工业视觉等领域。其支持轻量级 LLM 语言大模型、AIGC 生成式模型、CV 大模型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等,支持主流计算框架和开发工具。
6. Kinara 的 Ara-2:专为边缘生成 AI 工作负载而设计,功耗在 6W 之内,可支持高达 300 亿个(int4)参数的生成 AI 模型。它可以每秒生成数十个令牌,还可以在 10 秒内进行 20 次迭代,在边缘服务器和边缘设备应用程序中的图像和文本生成方面具有优越性能。
7. 意法半导体第二代 STM32MPU:提高了工业和物联网边缘应用的性能和安全性,将 64 位内核与边缘 AI 加速、高级多媒体功能、图形处理和数字连接相结合,适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能源等领域。
8. 印度 Ola 公司的 Ojas:印度的一款边缘 AI 芯片,可应用于汽车、移动、物联网等领域。该公司计划在其下一代电动汽车中部署该芯片,以帮助运行充电、ADAS 等系统,但目前关于该芯片的具体信息较少。
结束语
本文围绕边缘AI相关内容展开,涵盖概念、技术、协同工作、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
1. 边缘AI基本概念
边缘AI是将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结合,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的边缘设备上运行AI算法。与传统云计算AI相比,其数据处理在本地,具有响应速度快、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优势,涉及轻量级AI模型、硬件加速等关键技术。
2. 边缘AI芯片关键技术
- 硬件架构设计:包括ASIC、GPU、FPGA、NPU技术,分别针对特定AI任务定制、利用并行计算能力、实现可定制编程和优化神经网络计算。
- 模型优化与压缩:如模型量化、剪枝、知识蒸馏、稀疏化技术,减少模型存储和计算复杂性,保持或提升性能。
- 边缘计算架构:涉及边缘设备分布式架构、边缘云协同计算、设备互联互通,保障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可靠性。
- 低功耗设计:通过电路优化和电源管理技术降低芯片功耗。
- 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加密、安全启动、设备认证和授权,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
3. 协同工作原理与难题
- 协同工作原理:端侧负责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边缘AI芯片进行汇聚、近源实时处理和筛选上传,云端接收存储数据、训练模型、进行全局决策和协同调度。
- 协同难题:包括数据一致性与完整性问题、网络连接与通信问题、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模型兼容性与更新问题、资源管理与协调问题。
4. 提升协同能力的技术路径
- 数据层面:实现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压缩与预处理、缓存与同步。
- 通信层面:采用高效通信协议与接口、优化边缘节点组网与互联、加强通信安全与隐私保护。
- 计算层面:进行模型分割与分布式计算、优化和压缩模型、协同算力资源管理。
- 算法层面:运用联邦学习与协同训练、模型自适应与迁移学习。
- 管理与运维层面: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部署与更新。
5. 统一协同管理平台
包括设备管理(注册、状态监测、配置调整)、模型管理(部署更新、性能评估、优化压缩)、数据管理(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共享协作)、任务管理(调度分配、监控跟踪、优先级管理)、安全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安全审计)和可视化管理(数据、拓扑结构可视化和监控仪表盘)功能。
6. 全量实时连接通信技术
涵盖高速有线网络技术(以太网、光纤通信)、无线通信技术(5G、Wi - Fi 6/6E)、低功耗广域网技术(LoRaWAN、NB - IoT)、近距离通信技术(蓝牙、ZigBee)以及网络协议(MQTT、CoAP)。
7. 云 - 边 - 端一体化AI智能体构建
包括硬件架构规划(边缘AI芯片、端侧设备、云计算资源配置)、软件架构设计(边缘端、端侧、云端软件)、通信机制建立(云 - 边、边 - 端通信)、数据管理与共享、模型训练与更新、安全与隐私保护、监控与运维。
8. 典型行业应用场景
包括智能安防(实时监控预警、多传感器融合)、工业制造(设备故障预测维护、质量控制检测)、智能交通(交通流量监测优化、自动驾驶辅助)、医疗保健(远程医疗监测、医疗影像分析辅助)、智能家居(环境智能控制、用户行为分析个性化服务)领域。
9. 典型边缘AI芯片
如英伟达Jetson系列、华为昇腾310、高通骁龙系列、英特尔Movidius Myriad X、国科微AI边缘计算芯片、Kinara的Ara - 2、意法半导体第二代STM32MPU、印度Ola公司的Ojas,各自具有不同特点和适用场景。
【正文结束】
【联系作者】智慧城市咨询专家周智勇,微信:szsimonz,须填报姓名、单位和行业。
【合作社群】扫码加入方案商合作社,获推荐的合作厂家解决方案。
【产品社群】点击链接或扫码填报实名,可加入智慧城市产品圈。
【资源目录】点击链接,可阅读智慧城市系列资源目录。
智慧城市中国 过往内容 | 2024年智慧城市中国全集(目录)(截至10月) |
智慧城市方案 目录全集 | 智慧城市行业解决方案全集目录(2018-2023年),加入后可下载! |
【本期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