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李美锐说:“我们夏天就来过一次,王三是咱们全国的道德模范,他救了那么多的人,我们也是慕名而来,也向他这种英雄的精神学习。饭菜还不错、味道挺好,进来以后特别温暖。必点菜就是黄河大鲤鱼、Q弹……”
说起鱼馆的变化,王三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2010年搬进来的,以前都是土地,整个长得草,我们拿砖、水泥整个铺出来。房顶我都揭了以后重新打的新房顶。”
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王三,是画匠营子村的老住户,过去村里人大多以种地、打鱼为生。2016年,随着高新区的规划,画匠营子250多户村民整体搬迁入住万泉佳苑安置房,村里剩下的老房子变得荒废、凋零。壮美黄河从此经过,但河边却有些落寞。“过去整个一个土坝子,我们种地河边碾场,一刮风整个黄的,连人也看不见。把这推平以后恢复生态,这草也多了、长得旺了。”
去年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依托画匠营子村现有景观,打造综合性文旅项目黄河大集和“天下黄河第一村”,至此画匠营子村迎来了破茧成蝶。
“现在规划这么好景点,照相旅游的参观的都跟上了,确实谁也想不到,一年不一样了。”王三说。
黄河从包头南侧蜿蜒而过,几经改道,留下了广袤湿地,也带来了丰厚的文旅资源。大河如画,从春到冬,黄河观凌周系列文旅活动贯通全年,带火了人气,也富了村民,活动开幕首日,便吸引了包头及周边地区6万游客。各类美食、文创产品等销售总额近360万元。
“夏天长起草来,树也绿莹莹、草也绿莹莹,又有草、又有树好看,春季开河流凌、冬天封河流凌,人们来了看一看、观赏观赏,村民都能带动做点买卖。家庭也富裕了,能多挣点钱。”王三说。
今年69岁的王登云每逢节庆活动,都会架着马车在景区穿行,还以自编自写的唱腔唱词,为游客讲述黄河故事,把黄河文化传唱到更远的地方。
“从老祖宗来这儿就有一百七十多年了,从古就是水汗码头,刚开头是羊皮筏子、牛皮筏子,后来是木头大船,我小时候还见过,大船运吃的咸盐到包头。确实有感情,我就是想把咱们这个旅游行业,给他们带个头。”王登云表示。
夕阳余晖下,望着老人驾车远去的身影,我们能感受到村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昔日的画匠营子,到今天的“天下黄河第一村”,在这里,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和一份生生不息的希望……1
总策划:马海涛
记者:塔娜 蔡思璠
一审:李晓荣
二审:徐燕
三审:程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