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为梁、以石为瓦,杭州有个小山村“与世隔绝”了三百年?

体娱   2024-11-24 13:22   浙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杭州还现存有如此古朴的小山村,尤其山岙之间的那几十幢民居,都“以木为梁、以石为瓦”,建筑风格可谓独特。虽然我在国内的一些偏远山区也见过类似的老房子,但大多以石为墙或者以树皮为墙,敢把石头片摊在屋顶当瓦片用的,确实少之又少。
       稍作了解,这个隐藏在临安山区里的“株川村”始建于清代早期,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古村落的老建筑多数依山而建,大致呈阶梯状可分作五层,东西向弧形延伸的扇形排列,而在每排房子和每一层之间至今仍保留着狭长的小道,使家家户户都前后相通相连,在航拍视角下极具美感。
       飞近点再瞧,屋顶铺满不规则形状的石片,如鱼鳞层层相叠,颇为壮观,从中又看不到一丝遗漏,显然“遮风挡雨”是没有问题的。大概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吧,通过不同的角度,很多还能反射出不一样的金属光泽,刚开始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不可靠消息可知,村内“现存五十多幢石板屋,保存完好的有三十九幢,其中有二十八幢仍为有人居住”。身置其间,自然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采集的片石做瓦,用板岩做墙基”打造的石板屋,除了以砖石泥混合做墙外,还肉眼可见许多穿它们而出的木梁,当时不禁心生唏嘘,用这些比较原生态材料盖的房子,估计都有些年头了吧。
        除了用这些石片当瓦外,株川村里的台阶、路面、院墙还有柴火垛上,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在村道一侧,我还看到一大堆待用或者剩余的材料,走过去挑挑拣拣似乎也没人来管。这种石片很神奇,大多都只有1.5公分厚,也不知道是后期拆分还是天然形成的。手感沉甸甸,但密度应该不大,以我的经验判断,它们和生活中常见的那种青瓦片相比,同样大小的一块会更轻些。只是因为石片上没有凹槽,想要堆得牢固,肯定比正常的瓦片要重叠得多一些。
       在村子里游走片刻,碰到不少坐在路边晒太阳和聊天的老人,可惜我对“肖像权”有点过分尊重甚至忌讳莫深,所以并没凑近去拍特写,哪怕他们看着都很和蔼和健谈。如果有摄影老师擅长或偏好此类人文主题的摄影,绝对应该到这里来创作一番哦。
        顺着古道穿行,除了石头,一条自上而下贯穿全村的山溪也引起我的注意,除了溪水涓涓且清澈见底外,溪上的木架子竹架子也颇为有趣。这种建筑在其它地方好像很少见到,这里却是株川村民的“习俗”,大部分沿溪的民居前都有。而这些架空在溪水之上的平台,多数以竹条或者木条为顶,虽然承重有限,但晒些南瓜蔬菜或者衣物什么的,应该正好(没跟村民沟通,真正作用不详,欢迎评论区解惑哦)。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分享转发、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人帐号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谢谢。)
       株川村位于杭州临安区岛石镇和龙岗镇的交界处,离华光潭水库不远,其实我前两年摩旅时就路过过几次,还专门拍过村子一侧的株川大桥(后续会补发专门图文),只是当第一次深入古村,看到这些个性十足的石板屋时,还是倍感惊艳。这里不仅有厚重的人文,四周自然秋色也算不错,深处的百年核桃林在秋冬季节则尽显萧瑟,画面别具一格(只适合航拍),喜欢原生态,没有商业化小众景区的朋友可以到这里打个卡。
        关于交通:自驾游直接导航“临安株川村”即可,公共交通可以乘坐地2909路 ; 2916B路或2916路,到“株川”站下车就是村口。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诸位,村口公路旁边现在是在建的工地,出入要注意工程车,然后灰尘也比较大。
更多株川村的照片可翻阅我同步的相关图集。

游走古村大山,觅孔子足迹,畅享沂蒙大好风光
在古村落的茶馆小院里牛饮绿茶,听天籁之音
杭州的“最美秋色”在一个小村子里,离浙西天路很近,烂漫正当时
在沙木偶遇川藏线上最有意思的村落景观,妙在纯天然、未经雕琢
世人皆识皖南川藏线和徽州天路,广德桃山村的盘山公路却尽显落寞

阿陆Space
摄影,格律,音乐,赏析,测评,旅游,体验,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