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以后看不到我们: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电影天堂】→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如果央视有「年度乌龙名场面」评选,贵州从江大歹小学的那一幕,肯定稳坐第一!
12月19日,央视新闻播出了贵州从江大歹小学的科技活动新闻,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做水火箭实验,整个画面充满了欢声笑语,热烈气氛十足。
不过,谁能想到,这些看似天真无邪的小家伙,竟然在严谨如央视的镜头下上演了一出“大乌龙”。就在大家以为这场活动会无缝衔接到高潮的时候,某个调皮的小朋友突然开启了“全场瞩目模式”——他悄悄绕到旁边同学背后,给他来了个猝不及防的“扒裤衩偷袭”!
画面瞬间定格,那速度快得像百米冲刺,准确度堪比三分投篮。镜头不偏不倚,完美捕捉到这个“历史性瞬间”!
旁边的小朋友们一脸懵,完全没反应过来,直到“扒裤子事件”完成,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成为了现场直播的一部分”。而被“偷袭”的同学反应极快,裤子立马提起来了,可全国人民都已经看见啦。
“这真的是央视吗?”
“央视硬是给熊孩子整成了年度名人。”
现在堂叔终于懂了,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学校重大活动,老师总是选乖乖三好学生去参加了——连央妈都阻挡不了调皮的小朋友放飞自我!
这集名场面,一瞬间打破了央视的严肃滤镜,直接冲上了热搜,评论区的弹幕让人哭笑不得:“央妈能不能给咱孩子留点底裤穿?”
如果说扒裤子事件是“名场面TOP1”,那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央视转播,绝对稳坐“冷场之王”的宝座!
那天央视的解说员来了个狠活儿。啥都没干,就赢了。
为啥?
“奥运开幕式燃冬”把全球解说都干沉默了!
当开幕式进行到致敬性少数群体的环节时,画面五彩斑斓,音乐震撼人心,气氛眼看就要燃爆——然后,央视的解说突然陷入沉默。
整整五分钟的安静,仿佛全世界都按下了静音键,只有背景音在尴尬回响。
观众们一脸茫然:“解说老师,你是卡壳了还是信号掉线了?”
“央妈,这是你让我领悟‘艺术’的方式吗?”
更有人发弹幕说:“这是一段可以载入史册的央视式冷幽默,艺术而克制。”
堂叔发现,原来沉默比任何语言都要有冲击力!有时候,静音也是一种高级的“解说”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
巴黎奥运会上的“乌龙场面”不仅限于开幕式,水球比赛也贡献了奥运会的搞笑名场面之一。
8月5日,匈牙利与塞尔维亚之间的一场激烈水球对决中,比赛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运动员为了争夺球权,手一滑,泳裤一掉,镜头还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这“春光乍现”的瞬间。
解说员愣了一下,感叹道:“哎呀这球真脏啊。”
网友弹幕瞬间炸了:
“央视:我们负责直播,至于心理阴影,你们自己处理。”
“选手:输球可以,但泳裤必须得捡回来!”
“从体育竞技看出了喜剧片的感觉,央妈果然是全能转播。”
当然,央视的乌龙事件不仅有搞笑的,还有严谨得让人哭笑不得的。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央视转播中悄悄“消失”了观众席的画面,因为国外的球迷们一个个都没戴口罩。
为了减少“国外没戴口罩”的不良影响,营造“和谐”气氛,剪辑师直接上技术手段让球迷席消失得干干净净。
比赛画面里只有球员奔跑的身影,场边仿佛成了寂静岭,气氛诡异又好笑。
网友调侃道:“看球赛得靠脑补观众的加油呐喊。”
也有人打趣说:“央视的剪辑师可能是家国机密里最强的手艺人。”
如果说央视的直播乌龙多是无心插柳,那朱广权老师的转椅翻车就是“摸鱼翻车”的现场教学。
某次直播间,广告时段里,朱老师以为镜头没开,大概是觉得自己很安全,悠哉放松地玩起了转椅。结果画面突然切回,朱老师整个人瞬间从“快乐的秋千男孩”切换成“认真严肃的播新闻战士”,秒变正襟危坐,眼神里写满“什么事都没发生”。
网友们拍手叫绝:
“朱老师一战封神,央视也更有‘人情味’。”
更有网友表示,“像极了我上课开小差被老师逮到的样子。”
央视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严谨教科书”,但正因为它一贯的权威感,偶尔出现的这些小失误,才显得格外接地气。
从熊孩子的「裤子发射」,到水球赛场的「这球真脏」,再到世界杯的「幽灵观众席」,央妈用这些猝不及防的乌龙场面,带来了无数让人捧腹的回忆。
有人说央视失误是“专业中的小意外”,但对观众来说,这些“小意外”刚好成了茶余饭后的快乐源泉。
看似“不小心”,却给它的“高冷”形象注入了几分亲切感。谁能想到,这些出糗的瞬间,反倒成了观众最喜欢的部分。
它的乐趣,可能就藏在这些猝不及防的“人味儿”时刻里。
![]()
比个心
![]()
点分享 ![]()
点赞赞
比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