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天津 全民阅读
说中华成语 讲中国故事
杨晓麟
刘奕芃:婉忆,你在听什么呢?
陈婉忆:我在听“说成语,讲故事”。
刘奕芃:成语,我知道都是4个字的。
陈婉忆:哈哈,咱们学过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4个字的,其实成语还有3个字的、5个字的、6个字的......
刘奕芃:这么多个字也算成语啊,那有7个字、8个字的吗?
陈婉忆:有啊,听说成语最多的可以有16个字呐。
刘奕芃:哇,这么长的成语,太酷了。
陈婉忆:不光酷,成语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汉语文化的精华。
刘奕芃:对,咱们老师也说过,成语一旦定型,字数和内容是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的。
陈婉忆:没错,所以成语在使用时是不能随便乱改的。今天“说成语,讲故事”的老师要讲的是和诚信美德有关的八字成语“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咱们一起来听听吧。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 刘奕芃和陈婉忆
讲成语故事,守诚信美德。我是杨晓麟。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车辆缺乏了关键部件,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信”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被大家所信任,二是对其他人要有信用。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也是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信”也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据《论语》中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说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说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队,以及百姓的信任。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正因为我国历代人民对于诚信的重视,所以“信”也就与“仁”“义”“礼”“智”一起并称为“五常”,成为我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是一个人的根本。人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注意时刻地以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子孙。比如我国古代“曾子杀彘”的故事说的是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也要跟去。妻子说你在家里等着,我回来就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于是留在家里。妻子回来,曾子就动手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自己不过是和儿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会学习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杀猪给孩子吃了,履行了他的诺言。
我国古代的著作《吕氏春秋》甚至将诚信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其实说的就是诚信乃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天上日月的东升西落,季节的寒来暑往,都很守信用;大地则随四时的变化生养万物,也是很有信用。既然诚信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人类的行动自然也就不能违背。
先秦诸子,为后世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对于诚信的看法,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行动。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谈到了知人的七条标准,“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贞观政要·诚信》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这些思想家们是用自己的笔说出了诚信的重要,而历史也已证明,他们说的是真知灼见。小到个人,大到团队,如果能做到诚实不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支持;如果言而无信,背信弃义,最终则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协作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诚信更加成为一个人社会生存的首要品德。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的一个节点。最大的美德,就是可靠,是值得信赖。没有了诚信,就算你本事再大,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成事。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点击下方,关注天津经济广播
-END-
图文来源 | DJ杨光
编辑 | 张晓晨
微信转载须注明来源
民生热点 | 权威信息
温馨提示 | 贴心服务
点亮并分享,让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