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5年,陇南你“变”了!

政务   2024-10-02 08:58   甘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陇南人战天斗地,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灌这片古老的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砥砺前行,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量质提升的良好势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近三年来,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开创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01

经济总量连上台阶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54亿元,2007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1.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资源禀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个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连续跨越,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2.1亿元;2021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02.5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迈上600亿元新台阶,达到602.7亿元,是1949年的111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39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77元,是1949年的653倍。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75年来,全市产业规模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0:3:7,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非常薄弱;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0.6:19.9:19.5,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传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9.2:26.1:54.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助力全市经济快速增长。


城乡融合快速推进

75年来,随着人口相关政策的实施,全市人口总量先后经历快速增长阶段、小幅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人口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139.9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281.55万人,年均增长1.91万人。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260.89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234.22万人,年均减少1.48万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地域面积不断扩张,城镇发展载体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05年仅为16.03%,2011年达到2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强县域行动和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连续跃上新台阶,2017年达到31.85%,2023年达到40.1%,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加1.34个百分点。


02

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重点产业支撑有力

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75年来,全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对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由单一化传统农业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方向转变。十八大以来,陇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发展山地特色农业。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6亿元,是1949年0.49亿元的239倍。全市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3.6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6.4万吨。2012年粮食产量突破70万吨,达到75.2万吨;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突破90万吨,达到92.7万吨,是1949年的3.9倍、是1978年的2.5倍。2023年,全市油料产量6.83万吨,是1949年的45.5倍;中药材产量22.98万吨,是1949年的255.3倍;蔬菜产量92.69万吨,是1949年的545.2倍;水果产量27.9万吨,是1949年的20.4倍。2023年,核桃产量10.24万吨、花椒产量4.71万吨、油橄榄鲜果产量5.5万吨、茶叶0.2万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量质齐升的转变。


工业经济迅速崛起

75年来,陇南工业从以造纸、酿酒、生产食用植物油、铁锹、镐头等小农具为主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为以有色冶金、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制造、水(风)力发电、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五大产业体系。194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130万元,1978年达到494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实现重大跨越。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达到53.4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达到118.3亿元;2017年突破150亿元,达到167.5亿元。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6.3亿元,是1949年的20485倍、是1978年的539倍。行业种类由1949年的“五小”工业发展成为2023年的16个行业中类,共有32种产品列入统计。从1978年到2023年,水泥年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436.9万吨,增长208倍;白酒年产量由1256千升增加到24998千升,增长20倍;黄金年产量由4千克增加到7586千克,增长1897倍;铅锌、硅铁冶炼业从无到有,产业链不断延长,金属锌年产量达到16.5万吨,铁合金年产量达到8.1万吨。


第三产业迅速扩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陇南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规模很小,发展缓慢。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762万元,到1978年也只有5677万元。1953—1978年年均实际增长7.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不断迈进,发展势头迅猛。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1978—1998年年均实际增长14.8%,是1952—1978年年均增速近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增加值加快扩张。2012年跨越100亿元,2022年突破300亿元,2023年达到329.3亿元,是1952年的4332倍、1978年的578倍,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4.8%。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1989年超过第二产业,2001年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6.7%。2013年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4.7%,连续11年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


03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商贸流通持续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市场供给处于紧张状态。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5亿元,1974年突破亿元,2001年突破10亿元,2017年突破100亿元,2023年达到199.7亿元,较1949年增加1330倍,1949—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分城乡看,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5.1亿元,是2015年的2.1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6亿元,是2015年的2.5倍。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8.0亿元,是2014年的8.6倍;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0.8亿元,是2019年的322倍。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5.3亿元,是2014年的11倍;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0.7亿元,是2014年的110倍;家用电器类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0.6亿元,是2014年的4.6倍。十八大以来,全市电商快速发展,2023年实现电商销售额70.5亿元,近十年累计电商销售额达到408.9亿元。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不足,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13亿元。随着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民间投资日益活跃,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壮大。1979-1999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9亿元,年均增长16.4%。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民间投资活力不断显现。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2%,比2020年提升42.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3.2%,比2018年提升9.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9%,比2018年提升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2.8%,比2018年提升106.5个百分点,2018年-2023年年均增长8.3%,新动能投资更加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近年来,全市抢抓“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在陇南集货始发,陇南农特产品“入渝得水”,跨境电商交易额成倍增长,“走出去”的发展动能愈加强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9亿元,是2015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其中,出口总额3.88亿元,是2015年的4.1倍,年均增长17%;进口总额0.02亿元,进出口贸易对全市经济的拉动逐步增强。 


04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保障日益增强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75年来,陇南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历经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市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3.23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9.5万人,年均增加6252人。2023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近三年有52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今年陇南师专成功升本,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加速实现。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全市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变样的要求,聚力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破解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推动全市医疗资源再拓展、医疗服务水平再提升、健康保障内涵再丰富、群众健康水平再提高。全市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12个增长至2023年的3445个,增长287倍;医院床位数由1951年的8张增加到2023年的21563张, 增长2695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39人增长到2023年的16272人, 增长417倍。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建国初期,全市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艺品位明显提升。2023年底,全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6个,全年演出1041场,观众达154万人次;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达96.29万余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6个,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数量17132件/套。广播综合覆盖率、电视覆盖率由1980年的25.1%、19%提升到2023年的98.21%、98.57%。202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640.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47亿元,游客人次和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7.4倍和8.0倍。


05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知重负重、合力攻坚,书写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陇南答卷”。2020年,全市8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交通实现立体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公路仅有433公里,可以通汽车的公路140公里。十八大以来,陇南把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推动交通运输率先发展,全市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先后实现了“高速梦”“铁路梦”“飞天梦”,迈入了高速公路与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时代,打通了全市交通运输“大动脉”,南下川渝、东进陕西、北上兰州、西连九寨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形成。2023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9468公里,其中国道、省道共3534.5公里,比1949年的265公里增加3269.5公里,增长了近13倍。2023年,全市货运量达2187.5万吨,客运量达3778.4万人次,成县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达到33.9万人次。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90%以上人口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4元,比1949年的26元增加了10828元,增长417倍,年均增长8.4%。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13元,同比增长6.4%。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3年的4.4缩小到2023年的2.9。


社会保障惠及百姓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推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千方百计增强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强。2023年,全市发放失业保险222人,比上年下降35.47%;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6.1万人,比2010年增加159.2万人,年均增加12.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0.2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8万人,发放低保金2.05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0万人,发放低保金8.29亿元。


06

陇上江南向绿而行

生态产业底蕴彰显

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近年来,全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建设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良好的生态正逐步成为陇南最突出的发展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两当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康县成功创建第一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陇南油橄榄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好产品”。“十四五”以来,累计人工造林377万亩、义务植树8300多万株,实施绿色长廊工程52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前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护绿惜绿成为“新风尚”。 


绿色产业厚积薄发

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上下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互融互促的发展理念,聚力绿色产业发展,始终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突出绿色发展、深挖绿色价值,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生态,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绿色银行。2023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7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1%,比2018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家、省级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


(来源:陇南统计)

监制:杨丽君    责编:肖   红
编辑:陈番番    校审:黄娅琦

陇南发布
陇南市官方微信,发布陇南消息、传播陇南声音、讲述陇南故事、展示陇南风光、推介陇南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