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引才@海外优青,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诚邀加盟!

百科   2025-01-16 12:05   北京  

凝心聚力  BISTU  开拓进取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诚邀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依托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申请人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相关待遇与工作保障


1.岗位、薪酬与住房待遇

(1)直接聘为学校教授或研究员岗位;

(2)薪酬实行年薪制,年薪面议;

(3)提供人才周转住房。

2.工作保障

(1)提供科研经费200-600万元,资助期限3年;

(2)根据工作需要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场所;

(3)支持组建科研团队,引进团队成员。

3.其它服务

符合北京市落户政策的可解决本人、配偶及子女北京市户口,并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提供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协助解决配偶工作等相关服务。


申请材料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学校人才办邮箱gccrc@bist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海外优青申报/学科方向”,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论文、项目、专利和获奖情况等)。


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15650728876

Email:gccrc@bistu.edu.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太行路55号

邮编:102206


学校简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长达87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融入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军工特色。学校现有沙河、小营、金台路、酒仙桥四个校区,占地面积81万余平米,设有二级教学单位15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52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6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18人,留学生109人。现有专任教师1018人,其中7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522人。

  学校精准对接国家与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个;拥有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2个,参与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北京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1个。学校现有44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现“信息+ 智能+”专业全覆盖,专业大类“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全覆盖。已与百余所国外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了本、硕、博全方位的联合培养模式。毕业生薪酬长期稳居薪酬网排名全国前40名。

学校持续加强科学研究,聚焦国家战略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需求,初步形成五大优势科研领域。现有省部级与行业重点科研机构3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入选北京市首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成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在高端软件、传感技术等领域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加快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供稿 | 人才工作办公室

版式 | 学生融媒体工作室 范雨杰

责编 | 蒋瓅

审核 | 吕丽峰



近日精彩

惊艳了我的信息科大,美景打包送给你!

让“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正式启用

● 绽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4形象宣传片重磅发布!
● 快来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4年的《答卷》
 230+图片,重温信息科大人2024年的奋斗足迹
● 你好,2025!新年致师生、校友、社会各界的一封信
● 喜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1
● 《瞭望》周刊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培育新质基因,服务首都发展
● 今天解江凌书记和他们“盖章”约定了,未来一起奔赴——
●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寄语2024届本科毕业生
● 郭福校长开学典礼致辞:闯无人之境,探学术苍穹,做求真“天命人”
● 高颜值,新地标,太惊喜!信息科大校园“焕新”等你来!
● 信息科大新图书馆,开馆!高清美图直击
● 速收藏,萌新一起看!一分钟了解信息科大校园重要公众号
● 祝贺!我校9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祝贺!2025年度IEEE Fellow,信息科大教授当选!
● 突破!信息科大“挑战杯”国赛首夺金!
● 喜报,北京市十佳 !信息科大这个班,太强啦!
 缅怀,传承!信息科大师生今日站岗!
 信息科大“双金”得主,一起来解锁他们的成功密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微资讯 微服务 微展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