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没了,人类“下场”!扮虎吃野猪,也要讲分寸

学术   2024-11-04 08:15   北京  

文 | 赵序茅(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


最近,野猪致灾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其实,野猪种群激增造成的人兽冲突早已存在。那么,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野猪泛滥要如何管理?冲在种群扩张最前线的野猪,能否为其他野生动物的管理提供借鉴?


2023年6月,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三有”名录)新增了700多个物种,野猪则被除名。这意味着,开展野猪猎捕活动不再需要申请、核发狩猎证。之后多地跃跃欲试,想通过猎捕的方式控制野猪数量。


实际上,调出“三有”名录只是给这件事情画上一个逗号,后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野猪种群激增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顶级捕食者缺失带来的生态失衡,这是需要直面的最大挑战。自上世纪50年代起,人类对野生动物无差别的猎杀使得野猪的天敌——豺狼虎豹等受损严重。


根据1995年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调查结果,中小型和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在全国非常堪忧,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野猪捕食者已完全消失。


那么,中国有成千上万个物种,失去顶级捕食者制约的不止野猪一个物种,为何只有野猪能如此泛滥? 


这与该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极大关系。野猪不挑食,草根、坚果、昆虫、鸟蛋,甚至腐肉,都可以果腹,这让它具有超凡的适应能力。而这一长着獠牙的大型哺乳动物,却与蟑螂、鼠兔等一样采取机会主义策略,每胎可产7只左右猪崽。而在温暖和食物资源更丰富的区域,野猪一年可繁殖两胎。因此,欧洲、北美洲等多个地区都面临防治野猪的难题。


野猪种群激增也是我国近40年来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体现之一。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至2023年,全国天然林面积增加了3.23亿亩。新增林地中有大量生态价值弱、生物多样性差的经济林和速生林。而野猪因超强的“出厂设置”,可以在这些相对贫瘠的林区安营扎寨。但它的捕食者往往适应能力较差,对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较高,因而难以在这些区域生存。


我们必须明确,虽然野猪种群快速繁衍,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泛滥的趋势,但自然界离开野猪是万万不行的。在森林系统中,野猪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功能和地位。尤其在大山被积雪覆盖后,很多小型野生动物和鸟类都会跟在野猪的屁股后面,靠它拱出的坑取食、栖息。此外,野猪还有利于森林里种子的传播,在保护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自然界虽然不能没有野猪,但野猪多了也不行。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是处于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度不需要人类把握,因为野猪的天敌会通过食物链作用,控制野猪种群过度繁衍。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野猪的天敌在很多地方是缺失的。少了天敌的控制,就需要人类充当天敌,其难点仍是把握好度。在一个地区,野猪需要多大的种群规模,需要进行详细的科学调查和研究。这样,人类捕杀才能够起到天敌的作用,可以对这些生存能力极强的物种进行种群控制。


但猎杀野猪有技术上的难度。中国禁止枪支并且职业猎户数量很少,虽然如今野猪已被移出“三有”名录,不再受保护,但野猪多生活在保护区,这种情况下仍然无法对其进行猎杀。寻找野猪还需要具备专业技术,中国境内绝大多数地区不允许狩猎,只开出了少数几个允许狩猎的场地。虽然野猪不受保护,但人类也不能私自对其进行猎杀。


此外,猎杀野猪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成立公司进行猎杀则需要考虑如何盈利。猎杀野猪后的流通同样是一大问题。野猪肉可能携带寄生虫和各种病毒,但现在没有相关的质检制度。而“悬赏捕猪”的措施成本高,难度也高。


最后,政府有组织地猎杀野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解决最根本问题——顶级掠食者缺失造成的生态失衡。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因为像野猪这类动物,未来可能还有很多。


《中国科学报》 (2024-11-04 第3版 综合)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中国科学报
关注科教重要事件,网罗学术新鲜趣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