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
关注新传学苑近期讲座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新传学苑”,
并“星标★
据美国速递杂志(Courier Journal)报道,路易斯维尔大学基金会(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Foundation)曾因为一位教授的创业公司破产,起诉这位在该大学工作了近30年的终身教授。该基金会对从2014年起开始担保的350万美元贷款提起诉讼,教授破产的医疗保健公司已无力偿还。
对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负责创业学14年的教授George Abe警告说,大学基金会起诉该校的一位教授,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他认为,类似的敌对情况可能会阻止其他教职工为他们在大学中的研究商业化寻求企业的支持。他还认为这可能会使得招聘教师变得更加困难。Abe表示,近年来大学教授创业办新公司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创办一家初创公司或投资一家初创公司总是有很多风险的。
此外,近期国内也有媒体报道,西安某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创业失败,上了“限制高消费”名单。企查查显示,西安一电子科技公司的控股股东未在指定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被法院下发了限制消费令。这位股东还有一个身份,正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科技公司因为没有按时偿还500万元的优先股投资款,被投资公司告上法庭。而该教授因为提供个人连带保证担保,则需要一同与投资公司对簿公堂。该教授在法庭上辩称,他作为公司大股东,仅是投资人的身份,从公司成立至今,从未曾领取过一分钱工资,只有持续不间断的投入。但公司最近几年经营每况愈下......这个时候500万元对公司及他个人而言,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
创业一旦成功,确实可以得到令人艳羡的财富自由。但尽管已经是一个领域内的专家教授级别的人物,创业失败的风险,也十分值得谨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各种利好政策,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引擎。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大学老师“下海潮”也逐渐涌现。许多人认为,大学老师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知识储备,如果能够走出校园,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动脉网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市场热情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教授主动或被动地走出象牙塔出来创业。在2022上半年融资的医疗健康领域的121家初创企业中,76%的创始人都是科学家和教授背景。动脉网的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创业项目的不断涌现,项目估值持续上涨,竞争日益激烈。这使得投资机构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甚至有人戏称教授和大专家供不应求。有一些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甚至花费大量时间飞往全国各地,提前与各科研院所的大专家建立联系,以便当他们决定创业时能够顺利获得早期份额。不过,也有很多投资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大学教授很多都不是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和公司运营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这可能导致大学教授的创业公司在管理上先天不足。另外,也有一些大学教授不愿全职出来创业,但还要求占据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这会让一些创业项目缺乏好的公司治理和决策体系。大学老师创业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研发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而言,靠科研结果转化创新创业的路途依然十分艰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曾在今年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表示,“从2019年开始,我国连续三年专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但真正转化为产品,走到临床一线的实际上非常少,我们的转化率可能徘徊在2%至5%之间。”此外,根据技术转移公司美国巴士底的数据,在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失败率高达96%~97%。拥有完善创新转化体系的美国尚且如此,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在这一数据上可能会更高。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在企业家论坛演讲中,谈到创业投资时表示,从创业者成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创业成功率不会高于1%。虽然大学老师创业路上荆棘漫布,但是大学老师创业的环境,正在越来越好。近日,江苏省人社厅、发改委、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省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力争实现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万人。其中特别提出,对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不影响其社保、工龄及晋升。早在2015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优惠条件是可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3年。此后,人社部于2017年3月份印发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可取得成果转让、开发收益;离岗创新创业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期间保留基本待遇。一方面,政策给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在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同于辞职创业,“停薪留职”极大地降低了大学老师创业的机会成本,减少了很多他们在创业时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更多的科研人才、技术人员能够从体制内走向市场,也对促进产学研之间人才、资源的互通,从而助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以及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带来帮助。与此同时,大学老师的“下海”,有助于在社会激发一种“闯”的精神,并引导年轻人形成更加多元的择业就业观。这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尤具针对性。总之,大学老师“下海潮”是否能长远地激励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要更深入探讨和分析。目前而言,越来越多的政策正在为大学老师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为大学老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相信未来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会越走越好。本文转自 麦可思研究,来源黄桷树财经、动脉网、经济日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新京报评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