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回眸2024,来看关键词之“科技创新” | 教育强国看天津

教育   2025-01-19 17:04   天津  


教育强国看天津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建设中,天津高校积极作为,发挥科教资源汇聚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国家、天津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建设贡献高校科技力量。


今天,就让教育小津带大家回眸这一年来我市高校积极作为的吉光片羽,一起来读“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词——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全力打造“新成果”




锚定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目标,天津高校充分发挥在各自学科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


天津科技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学校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共建了天津科技大学——中科院工程生物学院及未来技术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工程生物学相关领域投入科研经费近3亿元,产生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学校联合有关单位以“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评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空间站机械臂维修专用工具”研究,为该专用工具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关产品在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中得到应用。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生物制造”专项项目主持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应用微生物与酶工程团队成功创制了10余个新型酶制剂产品。图为2024年5月,科研团队刘逸寒教授(后排右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积极发挥学科优势,

亮出喜人“成绩单”




天津高校聚焦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成效和亮眼成果,展现了天津高校的科技力量。


天津医科大学周东明团队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我国第一款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以2800万元实施成果转化;尹海芳团队专利成果以专利许可使用方式实施转化,该专利成果获得天津市专利金奖,并获国家专利优秀奖;李筱荣、张晓敏团队成功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成果以专利许可形式转化,合同金额达1.05亿元。


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陈雄文教授在心脏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天津城建大学王海良教授不断挑战大跨桥梁施工技术极限,他服务的桥梁建设项目多达百余项,涵盖国内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杨斌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出基于机器视觉的非侵入实时监测技术,为“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荣辉教授研发了应对高海拔、大温差恶劣环境的混凝土材料,服务川藏线建设;王首彬教授研发铁路路基差异沉降防治技术,应用于“一带一路”波兰E75铁路项目。2024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10项城建领域的特色科技成果一经亮相,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恰是学校助力城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5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城建大学王海良教授(右一)为学生授课。



在城市发展中勇担重任,

唱响科技创新“主旋律”




在天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中,高校主动作为,争当主角,唱响了天津高校科技作为的主旋律。


天津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创新端着力破解制约成果转化的制度枷锁。2019年,成立市属高校首个正处级技术转移机构——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天津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牵头建设西青大学科技园,推动天开园西翼建设,并被列为天津市科技局“高校院所重大成果转化平台试点”单位。2021年,被列为“天津市成果转化试点单位”,牵头建设的西青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大学科技园。


2024年5月14日,天津理工大学承办 “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创新挑战赛道争霸赛。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转载 | 今日,腊八

转载 | 期末考试周来专属自习室学习吧!

转载 |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选课指南——安排篇



来源 | 津门教育

编辑 | 杨舒君 密启文

责任编辑 | 崔筱婧 杨珏

审核 | 从蓉 张涛 孟崇

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融媒体中心


天津理工大学
发布天理权威信息,展示天理校园生活,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