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哈尔滨工程大学
10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高教周刊”刊发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宋迎东文章《深化新工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工学”人才》。文章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新军事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以打造人才培养示范区为突破口,探索国家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塑造“工程四金”为抓手,实践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数智赋能为引擎,构建产学研创实践育人新生态,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
点击上图可阅读原文
深化新工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工学”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宋迎东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办学71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坚持“工学并举”的理念,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探索科学真理有机结合,追求“工”与“学”的辩证统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致力于实现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统一,逐步凝练出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其意蕴在于追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新军事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以打造人才培养示范区为突破口,探索国家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以塑造“工程四金”为抓手,实践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数智赋能为引擎,构建产学研创实践育人新生态,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
推动先行示范,探索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新路径
科教融汇,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示范区。学校面向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创办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智慧海洋领域未来领军人才科教融汇培养新机制。一是组建跨学科专业的教研中心和交叉课程研究中心,探索跨学院、跨国别的教学组织形态。二是建立“高考成绩+X挑战营”个性化选拔机制,以自主申请、综合考核、突出个性为原则,遴选优秀学子。三是实施课程“综合化、项目化、数字化”改革,以课程知识整合重构为牵引,以基于项目的实践训练为载体,以知识图谱建设为支撑,构建课程新体系。四是与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施行“3+1+X”学制本博贯通培养,利用科技重点项目作为教学真实场景,实行双导师引领,全周期、全链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打造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示范区。学校瞄准数智船海未来发展新趋势,依托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船海特色的大型工业软件领军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举措。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建立与工业软件领域龙头企业的协同机制。以大型船舶工业软件为切入点,将企业和社会资源融入课程,建立专业核心课、方向特色课、校企实践课、创新研讨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以产教融合赛道的科创竞赛为牵引,打破校企融合壁垒。通过分阶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深入企业进行沉浸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编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开放合作,打造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学校服务国家向北开放战略需求,创办中俄创新班,探索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新模式。学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中俄创新班,与俄罗斯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专业中俄创新班。中俄互鉴,理念共融,中俄双导师共同指导,“2+2”联合培养,畅通俄方博士学位深造路径,着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塑造“工程四金”,实践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聚焦新经济,布局金专业。从哈军工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到哈船院“为船为海为国防”,再到哈工程深耕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三海一核”领域,学校始终坚持为服务国家战略、国防需要办学,主动结合“四个面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2017年以来,学校一方面新增7个新工科专业、1个理科专业和1个新文科专业,在国内首设海洋机器人专业和智慧海洋技术专业,停招9个专业,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等4个学科专业相继开展国际评估,轮机工程等2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1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我国核工程类专业第一个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未来,学校以“三海一核”领域特色新工科专业为主体、以理科和新文科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将更好地适配强国强军战略急需。
聚焦新需求,建设金课程。近年来,学校坚持破除学科专业壁垒,突出交叉融合创新,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构。一是按照知识体系横向融通、能力培养纵向贯通、价值塑造全域联通的思路,重塑跨专业聚合大类、跨大类融通基础、跨方向凝练核心、跨学院打通选修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二是拓宽培养口径,提升学生的跨专业知识理解建构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整合原有25门课程内容全新打造“力学、材料与结构”等5门面向全校工科专业的新工科平台课程。三是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紧扣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提升,推进数智化课程建设。每个专业至少开出1门“智能+”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同步建设“智慧+”课程,以智慧教学手段提升学习质效。四是强化“大思政课”建设,将哈军工红色基因和兴海报国蓝色梦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牢科技报国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力拼搏、振兴中华已成为工程学子坚定笃行的人生追求。
聚焦新发展,培养金教师。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塑造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一是以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水声工程团队,船舶控制工程团队,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团队为榜样,用典型事迹、感人故事激励教师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当先锋、作表率。二是以馨苑师堂、馨星竞赛和雏鹰计划等活动为牵引,完善抓老、培青、育新“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全覆盖建设20个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年均组织各类教学活动百余场,参与教师近万人次。三是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等6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载体,加强新形态教学研究。四是以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牵引,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广大教师的数字素养,在高水平竞赛一线发现和选拔优秀教师。
聚焦新要求,营造金环境。学校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5G+智慧教育”全国典型应用试点项目为牵引,建成新一代校园有线无线一体化全光传输网。一是全部公共教室完成智慧化改造,为实施同步课堂、翻转课堂、研讨课堂提供条件保障。二是聚合智慧教室和教育资源云平台打造云地一体化的泛在学习空间,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三是依托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四是牵头成立黑龙江省新工科教育联盟,会同一重、哈电、西门子等14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入企实践平台,衔接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解决真问题的工程实践真环境。
强化数智赋能,构建产学研创实践育人新生态
聚焦高水平实践能力进阶培养,打造“3I一体”实践育人新平台。一是以集成化(Integrated)聚合实践育人场域,构建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探索实践进阶式实践育人平台。二是以智能化(Intelligent)提升实践平台质效,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打造智能计算云地双引擎。三是以国际化(International)拓宽实践育人渠道,与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共建实验室,引入国际先进技术设备资源,面向全球发起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海洋目标感知国际挑战赛等高水平赛事,打造国际化科创平台。
聚焦高质量实践教学资源供给,塑造“两高两智”实践育人新动能。学校一是以高水平创新性实验项目提升实验高阶性,各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以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主。二是以高水平实验设备研制提升实验挑战度,成功研制主动吸波式迷你水池等一批高技术实验设备并投入使用。三是以智能化应用场景设计提升实验内容创新性,开发出数值水池、数字孪生智能船、船舶柴油机VR系统、数字化反应堆等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数智化案例。四是以智慧化教育技术应用提升实验手段创新性,整合教育大模型、AI教学助手、虚拟仿真等先进科技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提升实验教学质效。
聚焦高素质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探索“四维融通”实践育人新模式。学校一是以“思政融通实践”引领创新方向,依托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打造工程文化展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培育大国工匠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的方向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以“课程融通实践”训练创新思维,构建多层次、模块化、课内外一体的实践类课程矩阵。三是以“专业融通实践”锤炼创新能力,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沉浸式”入企实践、本科生进科研实验室、“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四是以“科创融通实践”激发创新成果,构建“课—训—赛—孵—产”创新创业链条,分层次、递进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新成果。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信息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排 版:张 爽
责 编:曹婉露
审 核: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