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 | 这十种顶级紫砂泥料,你有几种?

文化   2024-10-12 20:20   山东  


文末有彩蛋,也不一定总是有


今日处处学

川端康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jTjxR9RYmwbFWEOsG-GBQ 

提取码:k90p 


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无从取得。




紫砂的物理决定性是石英;紫砂的色相决定性是铁、钛、镍等金属及其氧化物(铁红、钛棕、镍绿);紫砂的抗震爆决定性是铝;紫砂的触感决定性是镁……这些决定用养效果的化学成分,在宜兴的紫砂矿中构成十分和谐。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指的是?欢迎关注收藏级顽主圈儿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


烧制时,泥料中的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土中,有的连通,有的闭合,会形成细密的“链状气孔群”,串连而导致开放;气泡在石英和硅酸盐颗粒集聚成的团结体中,则会堵塞于各颗粒间,使原本存在的空隙互不连通,阻止而导致封闭。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气道并存,称“隙泡结构”,俗称“双重气孔”。

朱泥壶胎的双重气孔结构(结构比较紧密)


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紫砂器的气孔有两种: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四周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构成的链状气孔群。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构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各矿物之间在烧结过程中,因收缩不同等而构成很多的渺小气孔。这两种气孔便是紫砂材质独有的双层气孔布局。团聚体间的开放性气孔,空隙粗大,气体可由此出入;团聚体内的封闭性气孔空隙细小,水体由此阻塞。



紫砂壶胎体的双重气孔结构


黏土没有石英颗粒和硅酸盐团粒。不烧结时,都是开放性气孔,会渗水吐黑;烧结后,瓷化得完全没有了气孔,敲击起来声音很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盘子就是这种结构。




正是因为有双层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有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无熟汤气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双气孔结构,导致了紫砂壶能够越养越润的特点。


紫砂壶不但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茶汤不易变质发馊,和耐冷热急变性好等诸多良好功能,确是其它陶瓷茶壶所望尘莫及的。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经商活动繁盛,而朝廷又规定商人不得使用金银,于是用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便成为商人新宠,重金之下文人巧匠把壶制得越发精美,一时间“泥土与黄金争价”。

▲紫砂泥

经历打、旋、黏、拍、搓、抟、刻,结合诗、文、书、画,走过时代动荡与兴衰,媲美随珠赵璧的紫砂壶,凝结了千年的文人茶心。著名美术史家陈传席教授在《紫砂小史》中就写到:“从一把壶中见到整个大千世界。紫砂壶不过是一团泥,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它自身之外的东西。”

▲顾景舟 笑樱壶

宜兴陶土分布在江苏县境南部丘陵山区的古生代地层中,大约2亿----4亿年前的就形成了,深埋于山腹中,当地人开采出来制陶。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紫砂矿

白泥,是一种灰白纯粉砂质含铝土质粘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砂锅、日用陶器及美术陶。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是用来制作日用陶器-------缸、坛、盆、罐的原料。但嫩泥的收缩率大。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统称页岩,未经风化时又叫“石骨”,色紫红,坚硬如甲故名。风化后,进行粉碎,用于制作普通陶器。

▲矿料风化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宜兴陶业主要用以上三种陶泥制作日用陶器。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发现在甲泥矿中夹生有一种片状结构的矿石,大有用处,取名“紫砂泥”。

▲选料

这种紫砂泥是原生态的与我们常见的胶泥、黄土并无不相同,而是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挑选出来,要露天堆存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化,分解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俗称“生泥”;然后粉碎成所需的颗粒度,加水调和揉练,经过陈腐,便成“孰泥”。紫砂艺人们是用“孰泥”制作紫砂器的。

▲陈腐

紫砂泥所以被称为泥中泥,岩中泥,他们烧成后具有独特的链式双气孔结构,可以达到透气不透水的独特功效,在加上烧成后形成的颜色丰富,才被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五色土!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是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艺品。在紫砂壶这个行当中,这句话流传已久,其实这句话就是再告诉大家,宜兴出产的紫砂壶,具备着紫砂应有的神、形、味!

紫砂工艺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到今天,能经久不衰,得益于优秀传统。但除了其工艺精妙绝伦以外,就是其使用的材质宜兴紫砂泥十分与众不同。据说,在我国类似于紫砂泥陶土的地区很多,比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但是,任何一个地区的紫砂泥陶土都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比。

而说到宜兴就不得不提到黄龙山了,黄龙山的泥料是制作紫砂壶最好的原料,但事实上黄龙山的原矿泥料早已经被封了,真的的矿料,要么是大户们私藏,要么是特殊渠道流出,而至于价格,更是高的可怕!!!而一般现在做出来的原料大都是这两种。

一种是原矿泥,当然这里提到的是黄龙山周边的,在宜兴地区,包括部分浙江、安徽矿。有一定产量,在不添加任何化工料的情况下,做出的产品兼备紫砂特性,一样安全靠谱。这部分矿,一样能炼出紫泥、朱泥、段泥等等。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丰富多彩!欢迎关注收藏级顽主圈儿


一种是化工泥,这种泥做出来的紫砂壶,完全不具备紫砂的外表,炼泥厂会做各种添加,使得产品成形容易、颜色逼真、光泽喜人,但是当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各种有害物质,影响健康,长时间用此壶泡茶更会导致癌症!而且最让人寒心的一点是,由于这种泥料成本很低,市面上的存量极大!


每个人初玩紫砂壶都是对五颜六色的紫砂泥一无所知,而后慢慢了解到有紫泥、段泥、朱泥等等。刚开始觉得自己入门了,忽然发现又有紫茄泥、老紫泥、红皮龙、黑星土、黄金段等等。。。更加懵了,我敢说,绝大部分壶友还继续停留在这个阶段:不断探索、收集无穷无尽紫砂泥料种类中,其实继续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泥料种类不过是最初认识的那几种泥料的衍生、共生泥料,只是因为矿料颜色、矿料地段、成品发色的区别,后取了不同名字而已。

1、紫泥包括底槽清、老紫泥等,色泽跨度主要为褐黄、褐红至巧克力色都有,是不是好料子要注意颗粒,个人觉得较正的紫泥料子,即使浆子再细、明针再好,也通常富有颗粒感,常会夹杂黑点(铁质)、淡点,当然,特别是新壶就富有黯然之光,说明矿彩好、油润佳,有这些特征就比较靠谱。

2、其他泥料,包括红皮龙、红清水、红泥,色泽为砖红色为主,往往色泽不深不艳,此处注意勿与朱泥混淆。这类往往银星点点,触感上颗粒性质与紫泥相仿,砂感强,好的泥料起初比不上一些好的紫泥那么油润,久养后色泽会更为明艳。

3、朱泥水很深,不论是赵庄还是小煤窑朱泥,接触下来好泥有一些共性,好的朱泥色红润娟秀呈现橘红色或大红色,泥质非常细腻,抚摸如婴儿之肤。此外,好朱泥泥性活络,泡茶水色好,泥色会显得油润红彤。但老实说,由于朱泥壶由于天生即润的特点,养不养差别真的不是特别大。

4、本山绿泥,通常要烧高温防止吐黑,梨皮色至米黄泛青,有黑点颗粒,本绿这类料子好的很少,纯的料子很有特点,一是色淡雅,淡黄而非土黄、金黄。二是泡养后料子较之好的紫泥更加滑润如玉,质感很特别。

5、段泥,色泽跨度大,金黄、明黄、土黄、褐黄、青皆有,现在的段泥多为紫泥和本绿甚至夹杂红泥的拼配,色泽由这几种料子的比例和窑温决定,段泥的颗粒感几乎是所有料子里最丰富的一种,泥料难养但发茶很好,此外,泥料作假里唯段泥最少,个人觉得是非常适众和靠谱的料子。

总之,好料是紫砂的基础,其中门道很多,且各有理论。经手了那么多壶之后,我还是那句话,泥是身、型是魂,但凡工艺到位的壶,料子绝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工手肯花时间的壶,用泥也肯定下功夫,就像要认真写字作画,就不会在乎在宣纸上下本钱一样的道理。


众所周知,正宗紫砂壶的泥料都是宜兴本山泥料,即黄龙山及周边泥料同是黄龙山的料,都是比较优秀的原矿料。

而在其中,有些泥料的表现更为独特和稀少,那么他们的价值自然就高了。

黄龙山区域示意图


也因此,这些泥料也被称之为顶级泥料,受到玩壶圈的追捧,主要是稀有度、珍贵度和表现独特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样十款特别的泥料。


一、天青泥


光绪八年《宜兴县志》记载:“天青泥于诸泥最贵,制茗壶者特用之”,天青泥在古时就不多见,非常稀少


▲明《阳羡茗壶系》 天青泥介绍


天青泥产于青灰紫泥之下,矿料质地均匀细腻,呈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极少,表面呈贝壳纹理状白色蜡质状,断面呈紫黑微透红色。




天青泥熟泥细腻,可塑性好,烧成后呈深猪肝色,表面呈细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细腻丰富。



 高温烧制 

天青泥鱼罩


古代的窑温有限,而今的话,天青泥从可从1100度到1400度的跨度差异,高温烧成发色呈青色,窑温跨度大,颜色跨度更大



二、青灰紫泥


青灰紫泥和天青泥同矿区(大水潭矿区)

矿料外观呈灰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绿色的豆斑状,表面呈纹理状。



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

烧成后呈褐紫泛青灰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质坚而致密,表面纯正光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经一定的高温呈泛青灰色调


颗粒很漂亮,油性很足,透气性佳。


三、4号井紫泥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斑纹状及紫黑色的条纹花斑状。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收缩率4%左右。

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调,胎质中颗粒隐现,色泽纯正明润,外观效果十分丰富。


▲4号深井黑紫泥 上新桥壶



四、梨皮泥


梨皮泥本质是绿泥的一种,它产自于天青泥的贴层,是泥中泥,产量极为稀少。


▲大水潭矿区 梨皮泥


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绿色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含铁量较少,且以铁离子为主。


梨皮泥大约1200度烧制效果


高温烧制1400度 

梨皮泥供春


熟泥泥质细嫩,粘性较大。

烧成后胎质坚结,表面呈冻梨色胎质呈梨皮状,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细致莹洁感,色泽效果极细腻丰富。



五、桃花泥


桃花泥原矿出产自黄龙山,查阅资料显示,下方还出产黄金段泥


桃花泥原矿石

(桃花红色)

桃花泥原矿


桃花泥成色,可根据窑温的不同成粉红色、绯红色、赭红色等。


桃花泥不同温度颜色效果


油性足,砂粒丰富是桃花泥最显著的优点,泡养后散发美玉般微光。

触摸后手指有明显的滋润感。这种油润感的来源一是由于受到地下河的常年滋养,二是古生物沉积。


▲桃花泥制德钟壶


▲桃花泥颗粒


六、底槽青


底槽青是紫泥中应用最广泛,也是较为优质的泥料之一,其分布在黄龙山深腹紫泥矿层的底部,在以前紫泥也被称之为青泥,其泥料又是位于探槽的底部,因此称其为底槽青。


▲4号井底槽青


底槽青的原矿带有灰绿色斑块状,行内多称之为“鸡眼”其烧成后,鸡眼表现为黄色砂砾,在壶身显现。


四号井底槽青 

融古


黄龙山四号井、五号井均出产底槽青,又以四号井为最优。

黄龙山原矿有油脂感,越是深层油脂感越强,包浆速度更加快


▲四号井底槽青 包浆


底槽青烧成之后质坚细腻光润,其成品质感淳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温和典雅。泡养变化很快,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


七、本山绿泥


前面我们说到了梨皮泥,其实概念无差。

绿泥一般在紫泥和紫泥或是紫泥和其他泥料中间的夹层中,即绿泥为夹脂,也是非常稀少的泥料。


▲四号井 本山绿泥


本绿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略坚硬,表面有锈色四号井本山绿泥是井内最珍贵的泥料


本绿烧成后呈浅黄绿色,胎质细密平整,色泽纯正光润,有细密的黑点分布。

四号井本绿




八、黄金段


金黄段,也叫黄金段,是段泥中质地最纯,色泽最接近黄金原色的一款泥料,是本山段泥中最为优质的精品泥料。

▲黄金段矿层


黄金段的形成,是黄龙山断裂褶皱运动,矿体发生颠覆,矿层上翻而发生的局部现象,因此蕴藏量不大,出产量不多,越发金贵


▲黄金段 


黄金段烧成后,金黄色中蕴含着红褐色斑点和细密的黑点,均匀分布,经久泡养之后,极为惊艳,优质的黄金段亦是无数壶友追捧渴求的泥料。


▲黄金段



九、大红袍


古时的大红袍泥是原矿为暗红色,是红泥中的极品泥料;

现在所说的大红袍泥,原矿是黄色的,是朱泥中的极品泥料


▲古时所说

大红袍原矿石

▲黄龙山

大红泥原矿

▲现在通常说的大红袍


古时的大红袍泥料,现在基本已绝迹;

现在可见的朱泥中的极品大红袍泥,是朱泥中的精华所在,同样珍稀贵重。



大红袍泥料精细温润,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红润艳丽,为泥中极品。热水冲淋立现娇嫩鲜红特色,神秘迷人。


▲大红袍制笑樱壶


大红袍泥料较少、成型难、报废率高,收缩比例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中大品紫砂壶极少。



十、乌泥


乌泥,从大类上来看,属于紫泥的范畴

质量一般的乌泥,大都用来制作花盆,用来制壶的精品乌泥产量稀少,乌泥壶的传世珍品更是寥若晨星,可遇而不可求。


▲清 乌泥黑色堆泥海棠形盆


最著名的乌泥传世珍品是,陈鸣远大师的乌泥束腰壶,该壶在2013年,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以989万元的高价成交;


▲清康熙 陈鸣远制 廉斋铭 乌泥束腰壶


现在制壶的精品乌泥更是珍稀贵重,尤其是4号井乌泥,可谓乌泥中的极品,是乌泥中的乌泥。


▲4号井乌泥掇球


经过高温烧制后,泥色为淡雅的紫色,醇和素朴,自有一股使人宁静的力量徐徐而出。这悠悠的紫韵,又昭示紫气东来的吉祥征兆。



欢迎关注收藏级顽主圈儿

以上

..










收藏级顽主圈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