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文旅故事|白云岭下白云居

时事   2024-11-14 09:47   河南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白云岭下白云居


偃师区白云居耕读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偃师顾县东镇(注:顾县村分为东、西、中三镇),背倚景山白云岭,北望伊河,310省道在门前横贯东西,又从东南角拐向正南。
白云居耕读博物馆是退休干部高献中先生所建的一座民办博物馆。创建于1999年,藏品征集及建筑的修筑前后历经十六年,于2015年9月开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644.4㎡,建筑面积512.5㎡,是一座古朴典雅、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四进园林式院落。目前被政府相关部门定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白云居耕读博物馆主要展示四项内容:一是以实物再现近代豫西地区的农耕文化、匠作文化、民俗文化;二是以石刻固化伟人书法作品、历代名家书法作品、偃师当代书法家作品,展示偃师作为“书法之乡”所特有的书法文化;三是展示了高献中先生退休后从不同角度探究、反映本土文化的多部著作,体现了主人深社时期的布票、粮票等,共计148类368件。我们勤劳、智慧的先辈正是用这些工具这些看似简陋、落后的生产工具支援了人民军队,建立了新中国,它们代表了农耕时代曾经的辉煌。
走进白云居,仿佛走进了“书法的世界”。碑刻展品包括毛主席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50方,历代名家名帖、墓志、碑帖共计183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两通碑,分别是1931年出土于偃师东大郊村的辟雍碑拓文复制碑和缑山太子升仙碑拓文复制碑。辟雍碑拓文复制碑长3.25米,宽1.25米,与原碑同样大小,系用一整块大石凿成。该碑记述着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太学视察的事迹,是研究我国晋代教育极为珍贵的资料。

升仙太子碑拓文复制碑长3.7米,宽1.7米,碑文创作于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故事,由武则天亲手书丹,包括碑额在内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共2162字。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武后“飞白体”书就,笔画中丝丝露白,巧隐十个鸟形笔画,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除此之外您还可以观瞻到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张旭、孙过庭、怀素、宋徽宗赵佶、龙门二十品等书法石拓珍品。这些碑书风格各异、宽博朴厚、凝练自如、笔法多变,令众多书法爱好者惊叹不己。
这么巨大的石碑是怎么运进负一楼地下展室的呢?据说当年馆主建房时,先用吊车把巨碑吊进地下展室后,再垒展室后墙。建馆的艰辛非比寻常。
馆主高献中先生深深地眷恋着生长于斯的这片故土,以一颗赤子之心,用文字倾诉着对家乡、对长辈、亲人的爱,诠释着伊洛大地深厚的人文、历史、地理、诗词文化。他的著作有《偃师名人传略》、《偃师古诗选注》、《聚落记》、《古都偃师轶事典故》、《偃师地理新考》、《高明轩先生纪念文集》等。
白云居布局之美、构思之妙,超乎想象。主人造园,追求一种“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境界,白云居就是这种以小见大精神的体现。古轘辕关位于西亳东南嵩岳之阴的轘辕山上,是连接登封、偃师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偃师东南的门户;大谷关,又名太谷关,是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这两个关隘的意象就是白云居“桂园”通往南院的东西两个月亮门。《后汉书·百官志三》:“鸿池,池名,在雒阳东二十里。”《水经·古水注》记载:“谷水自洛阳城东南,又东注鸿池陂。”“鸿池陂”水草鲜美,在今塔庄村东一带。“永桥”是古时候伊、洛河上贯通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如今白云居里,一条条彩色的小鱼正从“桂园”的“鸿池”游向“永桥”,它们是那么逍遥自在。“通济渠”从隋大业(公元605午)开始修建,即今洛河偃师段(随唐大运河偃师段)。“伊渠”源自伊河上游,在偃师汇入洛阳。“通济渠”和“伊渠”在园中缩小为千万分之一,分别成为“桂园”东西廊房檐下的南北水道。所以说,“桂园”的水系景观布置,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古毫地貌图。
白云居的门外是喧嚣凡尘,闭上院门是幽深静谧的深山。园林是主人诗性浪漫精神气质的体现,传统文化的气息氤氲在四进庭院的每个角落。在花木泉石间修身养性、怡然自得;从历代书法名家的字里行间穿越千年,与书者心有灵犀,感受禅意情怀。走进北大门,迎面可见西墙上北宋道学大师陈抟老祖所书的“福”字砖雕,字形宛若惊鸿,左边的“衣”部和右面的“哥”上部分呈现一鹿一鹤,它们相对而视,蕴含福禄吉祥、长寿高雅的寓意。北院北墙上所嵌的“五蝠献寿”砖雕,出于清代,“五蝠”即“五福”,分别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蝠”围绕“寿”字而飞,又是团圆、长寿的寓意。
如果您的到来恰好是春天,五颜六色的牡丹告诉您为什么陆游会“老去己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如果您的到来恰好是夏季,爬上窗棂的藤蔓、青青翠竹,带给您漫步深林的丝丝凉意;高耸的银杏渲染着秋天的斑斓;“梅园”嫩黄的腊梅、“桂园”娇艳的红梅,在冬日里传递若春天的信息……

诗赞白云居曰:
一池游鱼逍遥游,
二树黄梅绽枝头。
三世积德有余庆,
四进院落青史留。
五蝠献寿真古迹,
六合之内清名久。
七窍玲珑设巧思,
八旬老伯丹青手。
九转功成得今朝,
十载不悔恒心悠。
只因为有了传承,中国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不曾出现断层的国家;只因为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我们才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发扬偃师“书法之乡”的优势,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正是白云居耕读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作者:赵爱红





编   辑丨武雅倩       审   核丨薛   喆

监   制丨刘龙选       总监制丨姬军鹏

新闻热线:67716487(工作日内拨打)

河南伊洛律师事务所常战峰律师(13015585840)
温馨提示:
 版权归偃师区融媒体中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它,浏览发布便民信息

偃师融媒
偃师区政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