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岭,这群人在寻宝!
时事
2024-11-22 19:06
河南
今年7月份以来,河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我区文物局挑选精干力量成立3个“四普”工作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全力推进普查工作。11月20日,记者随偃师区“四普”第一工作队深入大口镇山张村、吕桥村等地,实地感受了这份工作背后跋涉于历史现场的辛勤与喜悦。上午10点,一路艰难步行至位于山张村的牛心山顶后,队员们“秒切”工作状态,拍照、测绘、记录、绘图……大家各司其职,对文物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测量。队长王晓东从事文保工作30多年,谈起文物来头头是道。他说,这趟“外业”的基本任务就是记录测量数据、绘制草图、拍摄相关细节,尽量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内业”工作顺利开展,乃至文物认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所谓“外业”“内业”,是“四普”队员的惯用术语——“白天跑田野、晚上填数据”,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难走的山路,用手杖探深草,用手铲凿脚窝。找遗址,看标本,整资料,填表格,作登记,“里应外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好在有“高科技”助力。相比以往,数码相机、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建模、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等已成为“四普”标配,样样都是队员的“傍身技”。文物普查工作,既需要丰富经验的引领,也需要新鲜血液的传承。“四普”第一工作队共有4名成员,队长王晓东主要负责制定工作计划、采集标本、撰写文物介绍、进行文物认定;最年长的是53岁的李学斌,负责实地测量、现场绘图、设备维护、后勤保障;今年43岁的曲育辉是队里的中坚力量,遇上险峻的地形,他总是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平时主要负责对外联络、拍照、操作无人机、电脑绘图等;今年29岁的张格格是队里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将,但工作上却一点也不娇气,三普信息录入、现场移动端采集、矢量图绘制、照片拍摄、信息汇总上传,样样是把好手。中午两点,大家早已饥肠辘辘,但牛心山顶的文物普查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未完成。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普查进度,大家商量后决定一鼓作气,把各种数据信息收集到位后再下山吃午饭。王晓东说,忍受饥饿对于队员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需要调查的文物点往往位于人迹罕至的山林间,复查文物点动辄大半天,大家往往是带个鸡蛋、带个馍上山,饿了多少吃一口,或者什么也不带,等到下山再吃。下午3点,牛心山顶文物点的各类数据信息终于收集完毕,队员们下山简单吃过饭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吕桥村文物点开始下一轮作业,离开大口镇时已是傍晚。其实,在完成野外的信息收集、无人机拍摄、对文物点各类数据的测量记录等户外工作后,普查队员的工作仅仅完成了一半。晚上回到休息处,他们仍需挑灯夜战,进行“室内”工作——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填写“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上传测绘数据、遗址及标本照片等。大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情况和保存状况如何、简介描述是否精当,小到图片册页有无代表性、是否涉及相关参考文献,细节一一“敲定”,当日事当日毕。据了解,我区三普登记文物总数为1414处,截至目前,已对1082处文物完成实地调查,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4处,居洛阳市首位。“偃师的‘四普’工作从7月份到现在已经做了3个多月了,截至现在,我们的古建筑类的779处已全部结束,现在主要是古墓葬类、古遗址类的,这是我们这两个月需要攻坚克难的一个区域,争取到12月中旬把我们‘三普’的外业作业全部做完,然后在1月份时转入内业工作。”王晓东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被问及参加“四普”最大的初衷和动力,队员们不约而同谈到热爱和责任——让我国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可见可感。“刚接到‘四普’这个工作任务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新奇的,也非常光荣。从7月份以来,我们对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点进行实地普查,爬过山,也走过乡间的小路和田间地头,我真切感受到了普查任务的辛苦,但是在我们发现历史、寻找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份普查工作的意义,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张格格说。编 辑丨王瑞召 审 核丨薛 喆
监 制丨刘龙选 总监制丨姬军鹏
新闻热线:67716487(工作日内拨打)
河南伊洛律师事务所常战峰律师(1301558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