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他是有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是为弘扬国粹作出杰出贡献的晋州人,他是晋州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张建国,晋州市小樵村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奚派艺术的扛鼎人物。曾获白玉兰奖、梅兰芳金奖、程长庚大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京剧节金奖、日本民族音乐协会民音艺术奖等奖项。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中国京剧艺术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晋州当代文化名人。
曾有媒体这样评价张建国:“他复活了奚派艺术”。更有人曾说,“天不生建国,奚派恐万古如长夜!”的确,一度陷入沉寂的奚派艺术是因为张建国的崛起才重现光彩,而许多观众是因为张建国而爱上奚派艺术。但谁能想到,这颗艺术巨星的升起,也有一番坎坷经历。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
一波三折的从艺之路
张建国出身于农家,从小就聪明伶俐爱唱戏。小樵村有玩儿戏的传统。张建国的父亲能唱老生、旦角,其爱好影响了年幼的儿子。人们说建国爱戏比他爸爸还入迷。
张建国上小学时正是全国大唱“样板戏”的时期,这个小戏迷很快就学会了不少唱段,在本村宣传队里,张建国的京剧清唱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一次某部队拉练到小樵村,在联欢会上,建国一段《智取威虎山》中的“朔风吹”赢得一片叫好声,部队首长当即提出让他参军人伍,可村里干部都不同意,说建国有“严重政治问题”。这“问题”发生在建国7岁那年,邻居家墙上发现了一句“反动标语”,可能是看到建国过于聪明伶俐,就有人把“罪行”强按到了建国头上。那时候谁写了反标,轻者劳改,重则判刑。年幼的建国面对一次次审问,有口难辩,连冤带吓,不停哭泣。此案最后虽未落实,小建国却背上了“政治黑锅”。
13岁那年,省艺校来晋县招生,张建国凭着宽亮的好嗓子和一段段板眼准确、腔调动听的样板戏唱腔,赢得考官的喜爱,在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却没能把建国带走,因为建国有“政治问题”。
第二年,石家庄地区戏校前来招生。负责考试的老师一见建国就说“你不用考,只要村里放人,我们就要。”其父深知儿子是无辜的,就连夜赶到县文化局局长家去反映问题。正直的局长加紧查证,很快为建国“平反昭雪”。张建国终于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
入戏校的第二年,张建国刚刚把戏曲的童子功“补齐”,“倒仓”(变声)的厄运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金嗓钢喉消失了,只能跑龙套、演小配角。倔强的张建国并没有轻视小角色,他照样认真参加每一场演出。为了尽快恢复自己的嗓子,他除了每天坚持早起晚睡喊嗓子练功外,还到处打听偏方。听人说口含黄连对嗓子很有好处,他就天天把黄连含在口中。渐渐地,张建国的嗓子有了明显好转。
张建国演出照。
“复活了奚派艺术”
1984年,25岁的张建国正式拜奚啸伯的得意门生张荣培先生为师。拜师时,张荣培郑重地对他说:“学戏不可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十年后见成效。”师父的这番话,让张建国铭刻在心。师父教得认真,徒弟学得也格外用心。师徒二人经常说戏说到深夜。学完戏回家的路上,张建国有车不骑,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背戏。有时,到了家门口,戏还没背完,就把车支在门外,继续背。要是担心忘了哪一段,就赶紧用录音机录下来,第二天接着复习。为了准确掌握奚派细腻委婉、雅致清新的特点和“洞箫之美”的韵味,张建国除了受张荣培精心指教外,还终日抱着奚派开山人奚啸伯的唱片、录音,一板一眼反复揣摩,仔细研究音韵四声。
功夫不负苦心人。1987年,张建国以奚派名剧《白帝城》一剧荣获河北省电视台优秀演员奖和中央电视台银屏奖;1988年,他又以《击鼓骂曹》一剧荣获河北省振兴戏剧奖。机遇悄悄走近张建国,人们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奚派老生。
张建国演出照。
1989年,对于张建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一位名演员不能到场,张建国“有幸”去上海参加名流荟萃演出。连续三天演出下来,挑剔的“海派观众”喊哑了嗓子,拍红了手掌,被他的表演彻底征服。
1990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张建国以传统名剧《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荣获最佳表演奖;1993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金奖。1996年被推荐为“中国京剧之星”。
张建国积极开展京剧艺术的推广工作。
让国粹走近更多人
2001年,中国京剧院青年团改称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这意味着从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何经营、管理好剧团,如何培养选拔优秀的人才,如何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向社会推广,都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张建国相信,京剧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将要进入博物馆了,她是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如何让我们的国粹在时代沃壤中繁荣发展,并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是张建国一直考虑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张建国不断地把自己的京剧艺术的理解,义务传授给别人。他多次到北京大学、北京师大给学生“戏迷”们传授京剧国粹艺术。他还在北京担当过“家庭少儿梨园”义务老师,免费为孩子们进行辅导。特别是2004年,张建国用50天的时间,带领三团在北京、天津的16所大学进行了23场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一些精彩的传统大戏和折子戏,如《四进士》、《杨门女将》等,以及新创剧目《图兰朵公主》。这次活动是历年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使大学生与京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因为是免费演出,团里的演员在经济上会受到一些损失。张建国则笑言,演员们赚钱的时候在后头,“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是为了争取这部分观众,让他们喜欢我们的国粹。如果有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国粹,你说,我们的演出市场有多大,这样算,我们只赚不赔,而且赚大发了!”
2017年,张建国出席演出活动。
张建国始终把传播京剧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传播京剧文化,就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京剧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也在相应地完善,从古至今,蕴涵了我国古代一些具有育人功能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礼、仪、仁、智、信,无不给广大学生深刻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过看京剧,不但要得到艺术的陶冶和审美的提高,更主要的一点是得到教化,让学生去品味历史,学会做人。
为弘扬国粹,2004年11月,应以色列特拉维夫歌剧院的邀请,剧院赴以色列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记录下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传播旅程中的难忘一页。2006年6月,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由张建国主演的京剧《鞠躬尽瘁诸葛亮》,在日本进行了两个多月68场巡演,足迹遍及东京、大阪、名古屋等38个城市,观众人数达到了14万人次,盛况空前,在中日关系特殊时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此次文化交流受到了文化部的嘉奖。
2002年10月,张建国在晋州市新世纪商城二期开业庆典上演唱。
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张建国为人们所称道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还有正直、厚道、谦逊、平和的个人品格。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是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建国拜张荣培为师后,对待师父师母如同亲生爹娘。二老的家务活他大包大揽,张建国每次外出,都把他俩的生活安排好。1988年春节前夕,张建国见师父家还在看黑白电视,当时尽管自己收入很少,却拿出3000多元给师父买了台大彩电。1991年师母病逝,张建国夫妇便挑起照顾师父的重担。张建国调北京后,刚刚有了安身之处,就把多病的师父接来,又是熬奶,又是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还经常给老人擦身洗澡。张荣培逢人就夸建国是个孝顺徒弟。
1996年10月,张建国(前排左八)出席晋州市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
张建国十分注重艺德,始终对得起观众。一次,他在哈尔滨演出,开场前突感身体不适。为他扎针的医生一时失手,将针头扎在了他的肺部,一时间疼痛难忍。看到这样的意外,剧场经理都劝他暂停演出,可张建国不肯。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肺部的剧痛,他把一出《打金砖》演绎得完美无缺。演出结束后去医院,医生要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他只休息了一天便又登台献艺了。
张建国成名后,念念不忘故土,多次来晋州为父老乡亲献艺,并为晋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建市5周年庆祝晚会上、新世纪商场开业典礼上、梨花节开幕式上、招商引资恳谈会上……晋州的每一次重大活动,人们都能欣赏到他的精彩演出;京剧小院里、业余艺校里、文化馆群艺室里、晋州宾馆的会议室里……无数热爱京剧的“小人物”接受过他的言传身教。每每提起张建国,晋州乡亲既充满敬仰,更充满无拘无束的亲切感。
1998年7月,晋州宾馆内,张建国与晋州乡友一起研讨京剧艺术,并现场示范。无论走多远的路,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张建国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土生土长的晋州人。他热爱养育他的这片热土,长期关心家乡发展,支持家乡发展,竭尽所能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虽然取得巨大成绩,张建国却不骄不躁。他说:“我是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演员,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他多次放弃商业演出的机会,先后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型国企车间、军营、“老、少、边、穷”地区慰问演出,为传播民族文化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尽心尽力,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建国是奚派优秀传人,他在学习奚派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嗓音特长,使奚派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曾说:“建国把奚派唱红了!”张建国却说:“所有流派就是流通,各有特点,我只不过在奚派艺术很少的情况下,继承了它的一些皮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条件和奚先生的条件相差很远,所以,我不但学习奚派的艺术,还要学习其他的艺术来丰富自己。”
有一颗执着而纯净的心,张建国的艺术之花将常开不败。
(晋州政协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请勿对文章及配图做任何修改。)
主编 | 唐宇岩
责编 | 李 琳
编辑 | 赵伟娟
监制 | 董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