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荆州,两头翘,四大棺山八大庙,五条石阶通大道......”
在修文县六桶镇花榔村与“全国文明村镇”——大石布依族乡石林村交界,隐藏着一个人称“小荆州”的地方,它曾经一度繁华,胜似周边县城。
据《修文县志》记载“从沙坝到白岩厂为清代汞矿遗址,相传是时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单大庙就有8座,有‘小荆州’之称。因年久悉毁,今尚存菩洞、响水洞两矿井和街道、寺庙等遗址。”
沿着历史的“蛛丝马迹”,记者来到白岩大山半山腰的石林村沙坝组,寻访鲜为人知的“小荆州”——“河银汞矿遗址”,发现从这儿一直到大山背后的六桶镇花榔村,道路沿线的村寨、树林、庄稼地,有着很多苔痕斑斑的残垣断壁、古老围墙和屋基。一砖一瓦,无不见证着方圆五六里地曾经的辉煌。
“古老的时候,这一带的建筑尽是高架房子,据说这一两公里的范围内,晚上出门,灯笼随时是照起的,挂在屋檐下。那时候,这里繁华堪比荆州,在贵阳买不到的东西,在这个地方买得到,所以它称为‘小荆州’。”六桶镇花榔村村民杨天福说。
“每天都有好几万人,天天像赶场一样,大雨天,人在房檐下走,雨打不湿地面。当时贵阳叫‘黑羊大箐’的时候,我们这里人烟稠密,叫‘小荆州’,在贵阳买不到的东西,必须跑‘小荆州’。”大石布依族乡石林村村民张志友说。
提到“小荆州”,当地村民津津乐道、异口同声。他们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庙”遗址和“熊百万”开办水银厂、老妇人“卖仙桃”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
“河银汞矿遗址”201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有“小荆州”之称。当时的“小荆州”,以白岩大山顶部的水银冶炼基地——白岩厂为中心,开采的汞矿众多,街道长达五、六华里,商务繁盛,烟户稠密,采矿的工人、交易的商贾、慕名前来落户的村民众多。所谓的“八大庙”,即观音寺、川主庙、万寿宫、黑神庙、袁通寺、保王庙、寿佛寺、观生殿,均为全国各大州府商会日常驻扎的场所。如今,“八大庙”只剩下几处地基。
“各州府县的人都到这个地方来做生意,上贡朝廷的朱砂、水银,从这个地方运到京城。‘八大庙’就相当于商会,比如川主庙,就是四川客商修建来长期驻扎的地方。当时为了运输,这里修的石板路,一直连通贵阳城。”张志友说。
白岩厂遗址,位于白岩大山顶峰的白崖底下,如今已无迹可寻,只剩下一地的冶炼矿渣,旁边陡峭的崖壁写着“危险”“禁止在此挖砂”等警示标语。相传,解放后,村民在矿渣底下挖出破旧铁锅100多吨。白崖底部以及周围的深山里,有大大小小众多废弃矿洞,洞口基本上都已被封堵。
“前面那个矿洞,你钻进去,就是走两天两夜都走不穿,你到里面去,用谷草打记号,到最后可能会找不到路出来,里面到处是连通的,开采的范围不小。”杨天福说。
曾经繁华热闹的“小荆州”,究竟去了哪儿?当地群众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消失于战乱,有的认为是毁于矿难,有的归根于风水格局......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谜团。不过,矿难应该是主要因素。相传清代道光年间,这里曾发生山体滑坡,很多矿洞与大面积高楼林立的街道,瞬间被轰然倒塌的岩石淹埋,“小荆州”由此盛极转衰、一蹶不振。村民口中的“四大棺山”“万人坟”,印证了曾经的沧海桑田。
数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一带的村民精心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避暑旅居等生态产业,曾经盛极一时的“小荆州”,如今,正以另一种崭新步伐,徐徐归来。(作者:姜继恒 李 宇)
来源:修文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丁 美
校审:姜 蕾
责编:余才英
审发:刘仁杰
承办:修文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科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xiuwenzwwx
新浪微博|修文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