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庄浪县的民间赈灾情况

美食   2024-11-23 09:03   甘肃  
  

从碑文看民国时期庄浪县的民间赈灾情况


王继儒 

最近阅读平凉市文物局2008年编著的《平凉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300页发现有两通庄浪县万泉镇董家湾村保存的董万军夫妇墓志铭和董氏神道碑,联系庄浪县医保局局长董建龙,他看了非常感兴趣,给我在微信上发来了民国时期庄浪县董天衢赈济灾民的《清太学生天衢董公德惠碑记》,让我们一览民国时期庄浪县民间赈济情况。现在分享给广大文史工作者。

碑文是这样叙述的:民国辛未,即公元1930年春天,武生杨作宾、董公在找我,给我讲了万泉镇董家湾村董天衢,重义轻财,拿出家里所有储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让当地群众度过灾年的事迹。自民国三年至十六年,即公元1914年到1927年十多年间,雨水不及时、粮食没有熟,庄稼收成不好,再加之军阀混战,戊辰,即公元1928年,旱魃为虐,陇山西部一带,几无小麦,到了秋冬季节,老百姓宰杀牛羊、剥树皮、吃草根,都不能挽救生命,到己巳年春,就是公元1929年春季,庄浪县老弱病残者全部外出逃生,十室九空,惨不忍睹,只涌泉村一百来家人,就是在丰收年景,也有贫困没有立足之地的群众,也有家徒四壁的群众,就是勉强能吃半饱的人家,遇到如此灾荒,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这时候,董公天衢说:“家里储备的粮食虽然不多,粮价虽然高,怎么能忍心让自己有粮食吃独自温饱呢”?于是拿出家里所有粮食库存,周济给缺粮食的群众,时间不长,没有粮食可以救济了,就拿出家中积蓄的钱款,分给灾民买粮食度过灾荒,使当地群众保全了性命,家庭没有生离死别的怨恨,也没有因为饥饿冻死丘壑的顾虑。这是谁的功德呢?大家都说是董公天衢的大恩大德。

尤其是清朝同治年间回乱流贼蜂起,庄浪县堡寨毁坏,六十多年,人民群众没有经历过战乱岁月,束手无策,是董天衢竭力奔走,组织群众修葺堡寨,没有因为没有饭吃的事情影响工程进展,也没有强人所难,在维修堡寨过程中,对没有粮食吃的人,董公都能及时救济干粮和炒面,使大家能同心竭力,共同参与,花费工时一千有余,不到半月就维修好了。当时土匪猖獗,时间紧张,自己尚且不能逃生,而能为了大家的事情尽心竭力,就像贫困的人思饮食,穷困的时候苗木遇到甘霖、久旱遇到春雷夏雨一样珍贵。因此当地群众给董公天衢的铭文曰:

雨晹失序,百谷不登。师旅交加,饥馑频仍。

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惟有董公,敬老惜贫。

罄藏以与,德被乡邻。继以孔方,活人甚众。

岂徒养生,且谋避命。修寨筑堡,秉公运用。

巧于安排,无隙可乘。乐于赴公,百堵速竣。

允矣君子,福禄宜之。里有仁风,人乐道之。

伐诸贞珉,永垂不朽。董公之德,天长地久。

碑文是庄浪县清例授修职郎咨部注册侯铨、儒学训导、增贡生,姻亲唐维翰写的,静宁县立亦乐园高小学校教授、邑庠生、愚晚勉斋甫李树敏拜书丹,前清承德郎、己酉制科孝廉方正、眷晚宝天万钧鼎顿首主持,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农历秋七月中浣之吉亲族友谊仝鞠躬寅立的,距今已经快90年了。

董天衢,名锡川,字天衢,原静宁县洛南涌泉村人,生于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二月初二,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61岁。他是董公的大儿子,早年以耕读为业,生活勤俭、由于善于经营,家庭经济蒸蒸日上,他为人谦和、办事实在,尊老孝亲,关怀姊妹、和睦处事,周济邻里,勤于公务,受到乡邻的交口称赞。他有三个儿子,老大聚鹏,早逝,老二瑞鹏,老三仙鹏。他去世后受到他恩惠的人,觉得没有什么回报,就联名捐资为其立碑纪念,才使他的这些共功德传流到现在。

如今事过境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近百年了,但百年石头会说话,透过这通民国时期的石碑,我们可以一览当时静宁南部、庄浪西部旱魃连年、民不聊生之际,一个地方并不富裕的乡绅,以自己的所有力量,赈济灾民的为民情怀和发动大家维修堡寨,拿出钱粮,组织劳力,完成保家卫国的宏图大愿的事迹,使得当地群众免受饥饿侵害和兵燹袭击,他的这些活人功德,应该永留史册,永远藏在当地人民群众心中,做永久史册的纪念。

崆峒樵夫王继儒20241119日于鹤城平凉三余斋

                             

          感谢所有对壹基金月捐活动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注:读完点一下“赞”和“在看”,关注,分享转发!投稿439277009@qq.com


爱我庄浪
专注庄浪生活服务,尽在爱我庄浪,我们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位在庄浪的好朋友,在庄浪度过幸福便捷的美好时光,为庄浪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