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实景三维中国多类型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实景三维中国应用生态,切实发挥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国家数据局联合组织开展了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
2024年8月29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60个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名单,涵盖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数字文化建设及支撑数字生态文明六个方面。即日起,将刊发这些案例,供广大读者研阅。本期刊发《长江经济带(重庆段)数字生态底座构建及生态保护修复实践》。长江经济带(重庆段)数字生态底座构建及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重庆位于长江承上启下的“咽喉”部位,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重庆以实景三维为基底,打造了长江经济带(重庆段)数字生态底座,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评估等实践,探索出实景三维赋能“数字生态文明”的科学路径。典型做法如下:聚焦特色、夯实基础,构建“数字生态底座”。一是全域覆盖,在全国率先建成并发布省域全覆盖的多源多尺度实景三维数据,立体呈现重庆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等资源禀赋。二是突出重点,在实景三维空间中,打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数据和应用通道,建成重点区域2.6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三是按需定制,融合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真实反映三峡库区特大型危岩、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等重要地段和标志性节点的结构与风貌,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展示区提供数字时空底座。强化统筹、划管结合,筑牢“数字生态底线”。一是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统筹自然保护地、永久基本农田等管理界线,基于实景三维,开展底数统一、冲突识别、边界校核等工作,实现生态保护红线科学评估和合理调整。二是勘界定标,借助高精度三维数据,开展关键点位精确校准与定位,实现全市域1.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定标布局和精准落地。三是常态化监管,将电子围栏、监控视频等动态数据接入实景三维模型,研发监管平台,形成动静结合、时空联动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模式,守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态底线,保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适应需求、多跨协同,打造“数字生态场景”。一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管,针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两大国家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发挥实景三维“棋盘格”、“千里眼”作用,打造“全域-单元-子项目”三级监管平台,实现了423个项目工程进度、绩效评估等动态监管,保障了数百亿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估,在三维空间中,动态模拟修复工程实施内容和效果,支撑生态修复方案优化调整;利用实景三维时序化更新成果,对“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和近百个流域单元开展过程中监测评价和修复后成效评估,为系统性、整体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多节点、立体化时空智能分析。广阳岛、铜锣山矿山工程入选联合国优秀案例,在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系统谋划、建章立制,构建“数字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一是政策层面,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的实景三维更新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二是管理层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市、区两级部门基于实景三维数据服务打造“危岩地灾”、“红线智管”等系列应用,形成“一盘生态棋”的工作机制。三是业务层面,开展生态安全时序化监管,构建多层级跨部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共治共享的“监管格局”。通过系统、协调、高效的实景三维服务赋能数字生态文明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