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烧麦,来呼和浩特绝对不要错过

时事   2024-11-07 16:00   内蒙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味道。

这味道是一种情怀,一种乡愁,一种民俗。

情怀始于热爱,乡愁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居住在何处,即使口音变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一旦入口,流浪在外的胃瞬间便可获得满足。

美食品着,乐着,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美食不少早点也很多,近日因董宇辉一则视频,而被全国各地网友安利的烧麦则最易让人满足,也最安抚呼和浩特人的心。

羊肉大葱烧麦是呼和浩特人的传统美食。烧麦起源于何时,有说法是汉朝,有说元代,也有说可追溯至1572年,明朝廷在呼和浩特建立的归化城起。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查阅资料可发现,关于呼和浩特烧最晚的记载是在800年前元代时期的高丽国(今朝鲜)《卜世通》中。迄今最详细的记载,则是在公元1580年建成的呼和浩特大昭寺壁画中。 

原本“捎着卖”的烧麦对原料可不捎带,内蒙古河套地区面粉、锡林郭勒羊肉、毕克齐大葱,如今全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烧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烧麦这两个字到底咋写,传说版本不一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名称从“捎卖”“稍美”演变为“烧卖”“烧麦”,折射出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拎起来是个灯笼,放下去是个碟子,需要包烧麦师傅的技术支撑。皮如蝉翼,馅料挑进,手掌轻轻一攥,洁白的边稍霎时绽放如花,讲究的是对传统美食一脉相承的坚持与守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呼和浩特约有3000家餐馆经营烧麦,每天约有几万人吃烧麦,按人均一两算,大约每天要吃掉九千斤左右烧麦。

一两一笼8个,羊肉大葱馅儿,醋和辣椒调和,一壶砖茶作伴侣,造就了独属于呼和浩特人的地方风味。是呼和浩特人打开一天的文化仪式,更是呼和浩特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早点之王”。

无论是老字号,还是连锁店,或是小区附近的馆子,甚至是自己家包的,改良的融合的素的,每个人对“最好”的认可都情有独钟。唯有一个理由能立刻让争论停止——烧麦必须是羊肉大葱的最地道。别想蒙混过关,因为呼和浩特人一闻就知道。



食物从来不是食物,烧麦也不只是烧麦,它是情感的表达,“藏”着呼和浩特人的乡愁,因为相伴太久了,深沉压在心底,反而有时会被低估,但请相信,你来到呼和浩特一定不要和它错过。

俗话说,“仍怜故乡水,仍爱故乡味”,呼和浩特人的一生,就在一笼笼烧麦中起承转合,腾挪跌宕。

当一个个或蒸或煎的烧麦踏踏实实入了呼和浩特人的肚,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


就这样写着写着,舌尖上有些具象化了,香烧麦了哇……得,画风要变!
视频节选自贾樟柯编剧执导的电影《江湖儿女》 来源优酷


END




丨来源呼和浩特晚报(作者 赵薇)

丨校读:殷晓蕾

丨责编曹洁 殷晓蕾

丨审核:张靖瑜

丨终审:王晓茹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青橙融媒 生活官方微信


青橙融媒 生活
呼和浩特晚报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