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清华眼科故事 | 清华眼科邹燕红团队成果亮相39届世界眼科大会

教育   2024-10-12 08:01   北京  



NEWS


2024年39届世界眼科大会(World Ophthalmologist Congress,WOC)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本届大会首次设立了视觉康复专题,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邹燕红代表中国受邀发言。邹燕红在Establishing partnership for Vision Rehabilitation in Beijing的报告中,分享了近10年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团队在视觉康复领域面对的挑战和取得的成绩。




邹燕红主任

基于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调查北京市的数据,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团队分析得出北京市低视力的患病率约为0.7%,其中四分之三为60岁以上的长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为白内障、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和青光眼;82%的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医疗服务。 


2014年至2015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团队对北京两个社区的视力残疾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致病原因发生了改变。 


白内障不再是主要的致残原因,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疾病、青光眼和先天性或遗传性眼病成为视力残疾的主要病因。这些患者82%存在出行和阅读困难,导致其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患者对视觉康复的需求明显增加。


我国第一个低视力康复门诊由北京同仁医院孙葆忱教授在1983建立,国家在1991年开始,把建设低视力康复体系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多年来一直是这项事业的推动者,到2019年,全国的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达到1430家。 


但是视觉障碍患者首先就诊在眼科,眼科医生是否能为患者提供低视力康复服务和指导呢? 


2015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医疗机构开展低视力康复情况的调查提示,全市仅有6/90的医疗机构提供低视力康复服务,全年服务患者不到600人,参与的工作人员仅有19名。作为具有2000万人口的北京,这样的服务肯定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以主任医师邹燕红、副主任医师崔珊珊领衔的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低视力康复团队,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视觉康复领域经验,在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的支持下,探索我国黄斑病变患者的阅读康复难题。同时争取到北京各大医院的学术会上,广泛宣讲低视力康复的理念和技术。每年举办低视力康复学习班,为中国残联、各省残联培养专业人才。 


此外,医院团结在京对低视力康复感兴趣的眼科医师,积极促进各医院开设低视力门诊的工作。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圣康华眼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也在关注低视力康复领域,共同联合起来鼓励支持其他医院因地制宜,在不同水平上推进视觉康复的普及。低视力康复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儿童,第一附属医院还积极与特殊教育体系的老师合作,让广大患者收益。


在一天半的视觉康复专题交流中,与会专家都谈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低视力康复的开展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美国Donald C. Fletcher教授开展低视力康复工作38年,他认为多专业合作是视觉康复发展的需要。来自菲律宾的Sheila Santos-Jimenez医生则分享了10余年来她不仅完成视觉康复专业工作,还将视觉障碍患者当作家人一样提供关怀帮助,她的善举赢得现场眼科医生的热烈掌声。在视觉康复技术方面,微视野计、经颅电/磁刺激、远程医疗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清华眼科发展


世界眼科大会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医学会议,始于1857年,由国际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 ICO)主办。 


随着2024年第39届世界眼科大会的圆满落幕,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团队在视觉康复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更为推动我国低视力康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低视力康复之路虽长且艰,但每一步前行都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将重获生活的光明与希望。


在此,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诚挚邀请各界同仁继续关注并参与到低视力康复的事业中来,共同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康复方法,为视觉损伤患者带来福音。




文图来源 |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END


清华医学

微信号清华大学医学院

网站|https://www.med.tsinghua.edu.cn/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清华大学医学院
用于发布清华大学医学院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