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李克强,那年的胡春华
乐活
2024-09-29 16:00
福建
来源:网络
1983年7月19日,北京大学团委在办公楼会议室,为应届毕业生中志愿去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工作的22位同学召开了欢送会。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1977级校友李克强主持了欢送会。会上,北大书法史巨匠、法律系李志敏教授代表全校师生挥毫书写了“献身祖国、振兴边疆”八个大字,勉励同学们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赴西藏工作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代表胡春华激动地接过题词,表示要不辜负学校期望。随后他们奔赴边疆工作岗位。《光明日报》于1983年7月20日头版作了报道,多家中央重点媒体均进行报道。在2008年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中,收录了一篇李克强题为《师风散记》的文章。从修本科,到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竟做了北大近十年的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知识以所谓“爆炸”的速度扩展,知识的传播场所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但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考试来做北大的学生。从某种角度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李克强是北大法律系77级学生,这一级学生也被称为“黄埔一期”。“政事儿”注意到,曾教过他们的教授杨敦先向媒体回忆: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强,他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李克强的同学何勤华在1980年5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克强同学真不简单,他翻译的《英国宪法资料》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共一万多字。他另外翻译的两篇文章,也初步为我系杂志《国外法学》看中。他写的《信息控制与法学》的论文,已由系里打印,送交《法学研究》。”“他在班上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们上大课时,一班80多人坐在一起,座位不固定,他常常坐在后面,课堂表现也不算活跃,并不显眼。尤其是照相的时候,李克强要么站在后排,要么站在一边,不事张扬。”▲1983年7月胡春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的发言1963年4月,胡春华出生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马岩墩村。据媒体报道,当胡春华于1979年夏16岁时以全县文科状元考上北京大学时,几乎全县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家里穷,为了挣够到北大上学的钱,一个暑假他每天都去工地打工,再加上家里东挪西借的一些钱,才凑齐了上学的费用。到北大后,他因年龄、个头小,同学们叫他“小不点儿”。在大学四年期间,胡春华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3年毕业前夕,20岁的他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当时,他被安排在北京工作,但最后他却选择了去西藏。1983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三位发言的代表之一。胡春华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西藏高原。”其后,胡春华27岁成为副厅级,29岁正厅,34岁副部,43岁正部,49岁副国级。[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