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升级人换代 “暖心1路”初心犹在——记者走近荣获全国“时代传承文化品牌”称号公交线路

民生   2025-01-02 13:22   新疆  

已退休的张福生拿出他和售票员陆咏梅(最后排)等同事在“大通道”公交车前的合影。

暖心1路公交车驾驶员张宏杰正在驾驶车辆,开始一天的运营。

从中心血站到八道湾停车场,暖心1路公交车穿梭22个站点,途经红光山生态园、吾悦广场、会展中心、鲤鱼山公园、儿童公园、科技馆等打卡点,兼具城市的“颜值”与“内涵”。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日前,“暖心1路”荣获全国城市公交“时代传承文化品牌”称号。
一份全国荣誉里,有着怎样的坚守和传承?2024年12月30日,记者走近乌鲁木齐“最老”公交线路之一的暖心1路,探究其蕴含的历史和承载的城市发展记忆。
“老公交人”见证公交演变历程
暖心1路公交车前身为1路公交车,有着71年历史。
自2013年打响“暖心1路”文化品牌以来,在经历11次改线后,才逐渐形成现在的线路。
据市公交集团记载显示:1953年,乌鲁木齐公共汽车站建成,1路公交诞生,那时的公交只开通了1路、2路两条线路,1路车行驶在友好、北门等繁华区域。1993年2月,乌鲁木齐市公交总公司成立,这一年,最繁忙的1路车也引进了20辆木制观光客车,当时车辆内部为木制装修,车内有吊顶、搭配金色窗纱,颇具风情,给南来北往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候,开木质观光大巴是很荣耀的事。”70岁的“老公交人”张福生头发已斑白。他说,当时很多市民都把观光车当成流动景点,经常有乘客因看车内外的景色出神而忘记下车……
“我一个普通人,除了开了一辈子公交车啥也没干。”他说,从四处漏风的“大通道”,到木质观光大巴,再到节能环保的气电混合动力新能源客车,他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公交车型的每次重大变化。
“我从1981年开始开1路公交车,从医学院到三屯碑,开过‘大通道’、开过‘半开窗’,仔细算算八九种公交车都开过了。”张福生说。
从年轻小伙到花甲老人,他是车队里屈指可数的开公交车开到60岁退休的公交人。
张福生坦言,每天上班就想把公交车开好,日复一日,就这样开了一辈子。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蓝白色的“大通道”公交车。
在张福生的相册里,有张在“大通道”公交车前的合影放在首页,是1988年拍摄的。只见,公交车前,穿着西装和休闲裤的他站在第一排,后排的三位女士笑盈盈地看着镜头。“穿白毛衣的是我,当时我年龄最小。”陆咏梅说,那年她19岁,张福生开车,她卖票,搭档了三年,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青春都与公交有关。”55岁的她笑着打趣说。
“也许是当时年轻,记忆力也好,哪站到哪站多少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全程的票价是两毛五分钱,坐3站5分钱,买个漂亮手绢也就两毛钱。”陆咏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因跨段票价不同,很考验售票员的业务能力。虽然售票员只是个平凡的岗位,但同事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公交司机不再是男人的天下,女司机的出现让她心生羡慕。1994年,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加。经过一年培训和两年实习,陆咏梅转岗成为一名1路车驾驶员。
“我跟暖心1路有不解之缘,一直开到2019年退休。”她说。在陆咏梅看来,从售票员到驾驶员的转变,既是她自己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乌鲁木齐公交也迎来巨大变革。
张福生印象最深刻的“大通道”公交车有14米长,最多的时候一趟能拉200多名乘客,成为公交车中的主力,每天公交车上都是满满的乘客。
他说,“大通道”的密封性较差,夏天跑一趟车下来一身土。冬天寒风刺骨,开车得穿羊皮大衣和大头皮鞋。随着城市发展,“大通道”逐渐告别公交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乌鲁木齐大街小巷既有新疆地产的“博格达”客车,也有来自北京的“京华”,南京的“金陵”,一时间可谓百花齐放。
张福生说,最受欢迎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的10辆空调车。虽然票价比普通车贵出一倍多,但乘客依然排队等空调车。
如今负责暖心1路线路的队长马虎雄是张福生的第一批徒弟。今年刚过50岁的他,1995年就认识了张福生,跟他学开车。马虎雄说,师傅要求很高,技术也好,说得最多的话是好好开车,安全第一,不急不躁。
按照车队要求,一旦有驾驶员被乘客投诉,车队就要找其谈话,情节严重者要经过培训、重新考试才能回到车队,而车队谈话记录里没有一条是与张福生有关。
34年零投诉,诀窍是什么?张福生说:“要不急不躁,不断学习,但最重要的还是耐心。开车久了,见过有人在车上吵架,有人在车上需要帮助,能帮、能劝的都要好好跟别人说。我要做的就是把大家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地送到目的地。”
“现在城市发展了,公交车也更新了,服务也越来越好了!”张福生退休后,还是喜欢坐公交车,他感慨地说:“公交车宽敞又舒适,老人可免费乘车,乘客刷卡或者扫码就能乘车,和以前相比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驾驶员为民服务初心未改
十米长的公交车厢,对33岁的驾驶员詹喜洋来说,不仅是自己工作的场所,还是他从父亲詹汉平那里传承的第二个“家”。
詹喜洋说,父亲詹汉平是给他种下当公交驾驶员种子的第一人。
“由于父亲的职业,从小经常接触公交车,我就在公交里长大的。”对詹喜洋而言,从事公交行业是因为能延续父辈事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老爸今年63岁了,开了一辈子车,暖心1路和6301路公交车都开过。”詹喜洋说,乌鲁木齐现在的公交线路多了,但在同行看来,能开暖心1路车的驾驶员都是技术最好的。
记忆中,他刚开始开公交车时,父亲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过来跟车,观察儿子在运营中的操作情况,并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开车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儿子。
算起来詹喜洋也开了6年的车,现在手里握着公交车的方向盘,他感觉责任重大。
从车内冬天冷飕飕到现在冬暖夏凉,从人工售票到智能支付……不断迭代升级的公交系统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手握方向盘就要开好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詹喜洋说,父亲的这句话他会传承下去。
事实上,凡事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地投入一线岗位的工作态度,早已刻在驾驶暖心1路的每个人心中。
与詹喜洋同一批进车队的马明今年39岁。马明说,他的引路人是同一个车队的张宏杰。57岁的张宏杰在传帮带中总会说:“服务乘客安全出行是公交车驾驶员的职责。每每到站点,要眼观六路,多等待几十秒,让赶车的都能坐上这趟公交。”
2015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推广新能源公交车,马明的车也更新成了气电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
他说:“现在的车况好了,车好开了,我们不仅要提升技能,更要提升服务能力。”
年轻人的加入和在行业中的沉淀,让张宏杰很欣慰。“车辆更替需要技术更新,我们跟年轻人一起学习进步。”张宏杰说,开车不仅是熟能生巧的训练,更是一个技术提升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言传身教的传承和敬业奉献是暖心1路传承的公交精神。
张宏杰坦言,只要手握方向盘,任何时候,服务初心永远不能变,这也是他的师傅教导的。
与公交车打交道36年,张宏杰只要调班休息,总会到同住一个小区的66岁的于登鲁家中探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宏杰说,师傅教会了开车技巧还有做人的道理。“心态要端正,心性要善良。”这是于登鲁对徒弟们强调最多的话。
在张宏杰的心里,始终装着一杆秤:“公交是服务行业,首先自己要心态端正,才能保证乘客们的安全……”
张宏杰说,如今,他也会经常给徒弟们说,每天如果像走流程一样对待上班,肯定是枯燥无味的。正因为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他36年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暖心1路公交车升级以来,坚持秉承“打造人民满意公交”的企业宗旨和“精准运营、精细管理、精致服务”的服务理念,先后荣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线路”、自治区青年文明号、市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线路。2024年度接到拾金不昧、优质服务等表扬67件。
“传、帮、带”里流露公交传承,暖心1路公交车上的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文明乌鲁木齐
展示乌鲁木齐文明创建风采,分享乌鲁木齐城市文明成果。在这里我们与您一起感悟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