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天(5日)10时33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小寒节气也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即将到来。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发布了2024年第52周(12月23日—12月29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监测结果分析显示,目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的走势存在差异,流感病毒阳性率快速上升。![]()
哨点医院的门急诊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也就是说,无论是门急诊病例还是住院严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检测结果存在南北方地域差异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差异。不同省份间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不同,北方省份上升略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0—4岁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以及14岁及以下病例中,人偏肺病毒阳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北方省份上升趋势更明显。北方省份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持续下降,南方省份肺炎支原体感染仍处于较低水平。鼻病毒阳性率持续下降,腺病毒阳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近期多地疾控相继发布紧急提醒
![]()
![]()
![]()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5-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与之相比,甲流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随着流感感染人数增多,抗流感药物的销量近期也持续增长,尤其是一种名为“玛巴洛沙韦”的药品,受到大家追捧。玛巴洛沙韦是否真的人人适用?与另一种流感用药奥司他韦又有什么区别呢?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目前被证实均可用于治疗甲流和乙流感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 孙博洋:玛巴洛沙韦作用机制和奥司他韦是不一样的,玛巴洛沙韦是抑制了流感病毒的复制,是让您的体内不再进病毒。奥司他韦血药浓度下降半衰期一般为6至10个小时,玛巴洛沙韦这个药单次给药之后消除半衰期大约需要79个小时。两者由于药物机理的不同,在给药方式方面有所区别,奥司他韦需要每天服用两次、连吃五天;玛巴洛沙韦全病程只需要给药一次。目前奥司他韦胶囊剂和颗粒剂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干混悬剂的适用年龄更小,幼儿则按照体重具体计算给药剂量。玛巴洛沙韦目前只批准了用于5岁以上、体重在20公斤以上的儿童及成人。医生提醒,婴幼儿感染后应优先考虑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都应优先考虑用药安全问题。1. 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2. 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3. 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4. 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情况每年更新疫苗成分,推荐每年接种。![]()
现在已是小寒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按照中医的理论,这个时候也是“阴邪”最盛的时候。那么,到了小寒节气,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小寒节气前后,昼短夜长,因此,人们的起居也要适应节气变化的规律,适当地早睡晚起,延长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人体健康有益。俗话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小寒时节,注意头部、颈部、手脚等部位的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比如: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而将红花、当归等中药材煎后与热水混合泡脚,更可以预防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那么,小寒节气天气越来越冷,在穿衣方面又有哪些讲究呢?•内层衣物应选择透气、吸汗的材质,有利于保持身体干燥,避免着凉。•中层衣物则要选择保暖效果好的材质,如羊毛、羽绒等,有助于保持体温。•外层衣物应选择防风、防水的材质,可以抵抗寒风侵袭,保持体温。此外,鞋袜应注意保持干燥、温暖,避免冻伤。还可以佩戴围巾、帽子,增加保暖效果。在小寒节气里,锻炼身体同样重要,但应注意适度,同时要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段(9时至14时)进行锻炼,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小寒节气也是冬季进补养生的好时机,但是如何科学“吃”,也是有门道的。冬季如何科学进补,你做对了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张先慧:冬季进补时,使用中药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并非越名贵的药材效果就越好。中药的效果取决于其功效、性味和个人的体质是否适合,例如,人参是名贵药材,适合体质虚弱、气短乏力者,但不适合体质偏热或感冒发热的人群。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专家解释,冬季人体的确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身体保持温暖和提供能量。但这并不代表吃的肉越多越好,一定要适量,尤其是油炸食物、肥肉等,吃多了反而容易导致“三高”。可以多吃补益脾胃、温肾助阳的食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于国泳:那么在温性的食物里边,动物性的食物应该说是首选的,比如说我们的鸡肉、牛肉和羊肉。温补阳气特别适合平时怕冷偏于阳虚体质的人,那么如果说除了阳虚之外,还有一些偏阴虚的人,他平时怕热,手、足心热,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鸭肉。同时在饮食中适当增加一点苦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有助于养心。而且在节气饮食上还要特别要注意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都要吃,保证饮食均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张先慧:应该是不太准确。考虑不同体质,热性体质适合吃寒性水果,如西瓜、草莓、苹果等。寒性体质适合吃热性水果,如橘子、桂圆、山楂、石榴等。同时,还要避免在空腹状态下吃水果,不吃冰冷的水果。•亚健康人群:比如:长期劳累、熬夜、压力大、失眠等人群。•慢性病稳定期患者:比如心脑血管病、慢性胃炎和病后体弱者。•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的人群:比如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急性腹痛、腹泻等人群。•脾胃虚弱的人群:这类人群一般可以观察舌苔,如舌苔较厚腻,进补反而可能导致加重痰湿。
来源丨山东疾控、央视新闻、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