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非凡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特辑
1994年,苏州金鸡湖畔施工工地举行“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启动典礼”,参与的新中财团见证者难以想象,当时连八平方公里界址还未完全划清的启动区,按下快进键后,将如何变成一座278平方公里宜居宜业的城市。
30年,对于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合作项目苏州园区而言,看到了当年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阡陌水乡变产业兴城的前瞻性规划理念落地。
她不仅彰显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还以开放的胸襟,继续发挥“灯标”作用,为新中合作当探路者。
《联合早报》推出“三十而立 非凡园区”特辑,回顾当年为这个项目倾注心血、挥洒青春的奋斗者“辛路”历程,续写未来可持续发展新篇。
30年蝶变
数码绿色赓续蓝图
1993年7月,陈英杰从新加坡公务员体系被借调到实得力(Straits Steamship Land,吉宝置业前身),担任开发中新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苏州工业园区新方财团执委会秘书。
从土地成本、合资公司配置到利润分成……最后谈判阶段,他每两三个星期飞一次苏州,每次待三四天,和中方敲定细枝末节。
陈英杰日说,事实上,之前两年在职总(NTUC)挂职的后半程,他几乎已是全副心思扑在当时被新方叫做“苏州工业镇”的项目上。
1992年至1993年,随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访华的时任副总理兼职总秘书长王鼎昌,常叫上陈英杰和几个同事,帮着一起出主意。
1994年,而立之年的陈英杰见证苏州园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可惜的是,同年12月结束一年半借调后,他没机会再回返苏州。
今秋10月,陈英杰以新报业媒体(SPH Media)总裁的身份率团访问苏州园区,在苏州现代传媒广场50楼天台,凭栏远眺金鸡湖畔落日余晖,抚今追昔。
30年来第一次重返苏州,当年为园区首期奠基出力的新报业媒体总裁陈英杰,请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为他拍照。(顾功垒摄)
30年后第一次重返故地,陈英杰在《联合早报》于园区主办的第六届新中论坛致辞时形容,“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梦想已超标实现”。苏州园区是新中合作的典范与样板,其使命是将探索成功的经验辐射到园区以外,带动新中合作、带来新的启示。
新加坡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高度评价,“苏州园区充分体现了两国在高水平合作上的远见卓识,代表了新加坡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
从最初的八平方公里启动区到覆盖278平方公里的非凡城市,苏州园区已经成为国际客商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连续八年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
坚守“非典型工业园区”规划初心
30年初心恒久。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冠名“工业园区”却仅规划三成工业用地的图纸上,把住宅、商业和中心湖泊等功能布局编入规划,确实具前瞻性。
无论是双方共同编制苏州园区总体规划和分期规划,还是率先推出环保暂行办法,一批批像陈英杰这样的新方官员通过筹建项目,把新加坡早年发展工商业和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软件转移”。
苏州园区档案管理中心记录,1994年上半年,苏州园区首批九名专业管理人员,由时任苏州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时匡带队,赴新加坡进行城市管理项目第一阶段的概论培训。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环境发展部、公用事业局、建屋发展局、裕廊镇管理局等多部门选调60多名专家为苏州同行授课,有的课件还专门翻译成中文资料。
1995年头两个月,《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先后获批,成为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首批法规性文件。
30年来,园区结合实际需求,先后编制100多项具有自身特色、与中国现行体制相衔接、符合改革方向且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经中国各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形成了一批借鉴新加坡经验成果。
时匡后来出任苏州园区中方首任总规划师,他在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大型系列纪录片《而立有城》中感慨:“看到自己的规划成果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
园区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当年那张用不同颜色标注城市生活功能的规划图。这张饱含园区规划初心和灵魂的基因图谱,在时代的变革中找到永续发展的平衡点。
打破工厂聚集的传统工业园区老旧观念,园区坚持不在产业规划、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招商项目,规模再大都得主动放弃;苏州老城市中心和苏州园区中央商务区在一条中轴线上。
园区南部建设为高教区,为产业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园区邻里中心,一半面积需保留服务500米半径内的居民,配备“菜篮子”“修理铺”等惠民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五集《而立有城》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出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和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联合摄制。
继2012年、2018年后,苏州园区在最近一次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230多种新物种,其中“伞房花耳草”可能是江苏省内最新的分布记载。阳澄湖水域近万亩的原生水生植经重建和恢复后再现“水下森林”,成为露营、水钓好去处。
目前,苏州园区是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批绿色园区、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在园区发展的中外企业,一以贯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综合推广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创新求变。
金鸡湖“右岸客厅”畅享苏韵
30年开发建设,苏州园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
截至2024年11月,园区已有200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区各级总部,其中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71家,占江苏省的18%,是江苏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中外企业在“园区工厂” 强链补链延链,人文艺术底蕴滋养着多元文化共生。
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苏州园区邻里中心举办啤酒节等活动,同市民一起潮生活。(苏州园区提供)
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成立年份虽不长,却都蜚声中外,在纽约林肯中心、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马六甲等地演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诚品书店、苏州中心和斜塘老街形成动静有序、新老相宜的生活景观。
上世纪90年代,规划师们预留金鸡湖环湖200米区域,为的是在条件成熟时,打造没有围栏的滨水公共空间。几番更新,金鸡湖全水域现有11个环湖“金鸡驿”,成为居民品茗喝咖啡、健步康养、看书聊天的新网红打卡地。
近期,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纪念雕塑“飞翔”启幕,苏州当代美术馆将和摩天轮、苏州中环广场和文华东方酒店,成为金鸡湖右岸的“新四件套”。
苏州当代美术馆将成为金鸡湖“右岸客厅”的新地标。(苏州园区提供)
环金鸡湖中心能级提升,一方面为园区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体现园区规划在适应时代发展中的融通性,它不是简单的跟随,而是在深刻理解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
同时,阳澄南岸创新城、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副中心,有机结合城市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改善民生,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在朝着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跑中,苏州园区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实现智能化管理,更高效地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社会综合治理。
“灯标”指引未来合作
30年风雨兼程,苏州园区从自身情况出发,适度吸取国际化先进做法,持续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形成独有的“园区经验”,在宿迁、嘉善、滁州等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
苏州园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至3686亿元人民币(685亿新元),摘得中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足以说明实业基础扎实,跳出了传统工业市镇发展的轨迹。
2024年9月,负责苏州园区项目的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表示,苏州园区象征中国与世界保持连接的决心、中国对全面发展的雄心,以及中国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苏州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灯标,承载了新加坡政府的承诺,对世界重建信心与互信起到至关重要的典范价值。
11月11日,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简称JCBC)第20届会议在新加坡召开,双方将探索在数码科技和绿色经济等领域展开合作。会议达成的25项成果中,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签署数码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将深化海事创新合作。
新中双方官员正携手制定新10年蓝图,苏州园区将成为可持续工业园区发展的探路者、双向国际化的门户、联合创新的桥梁,以及拓宽和深化人文交流的平台。
双方也将通过在绿色发展、生物医药科学和数码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继续强化苏州园区的全球影响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方面,苏州园区将成为两国展示国际标注、促进全球发展的平台。
2024年11月10日,到访新加坡的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丁薛祥(左一)和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右一)在新加坡植物园共植一棵本地原生的菱形叶柿树并为它浇水。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右二)及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左二)一同参与。(档案照片)
到访新加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丁薛祥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和新加坡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在新加坡植物园共植本土原生的菱型叶柿树。
柿树的木材牢固、坚韧,寓意苏州园区和新加坡在经过多年知识共享而形成的相似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下,根据自己的情况踏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事事(柿柿)如意”,未来几十年继续造福双方子孙后代。
(本文由苏州工业园区呈献)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浏览更多苏州工业园区相关报道。
相关阅读:
文:顾功垒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