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国际科技园五期,聚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企业。(档案照片)
苏州工业园区在1994年启动建设时,中国已有3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这个起步较晚的园区不断提速赶超,在2016年跃居中国经开区综合考评第一名,而且冠军头衔还一直蝉联至今。
能够后来居上,与园区30年来的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纳米科技到生物医药,园区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留住老朋友的同时,也吸引有竞争力的新兴领域业者进驻。
曾经历园区开发公司四任总裁的园区“四朝元老”吴多深说,园区30年来除了改善营商环境,也在不停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前瞻性布局打造适合前沿产业的生态圈。“只要是有竞争力的项目,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曾任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副总裁的吴多深,不仅深度参与园区最初10年的开发,离开园区后的10多年也一直把家安在园区,见证园区二十多载的发展变化。
吴多深回忆,1994年设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虽然起步晚于中国其他产业园,却以务实的态度赢得中外企业信赖,吸引韩国三星、德国英飞凌等知名企业入驻, 一度成为中国最多半导体企业聚集之地。
“当年和其他园区竞争招商时,有投资者提出一些明知办不到的要求。有些园区拍胸脯答应,而苏州工业园区就老实回答‘做不到’。最后,这些投资者还是选择了苏州,因为他们欣赏园区实事求是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园区也大力完善配套设施。园区第一家国际学校,就在吴多深牵头下于1996年开办。而园区第一家国际诊所,则由新加坡作家蓉子在2007年开设。
蓉子受访时说,2006年园区中新合作规划面积扩大,那年她在上海与时任新加坡副总理黄根成谈话时提到,吸引外资进驻少不了医疗配套。由于她有两个家人是医生,蓉子本人也当过10年护理院院长,她便响应政府号召,在园区开设第一家国际诊所。
中国政府今年9月宣布,将允许外资在北京、上海和苏州等八个城市设立独资医院。而新加坡人开设的新宁诊所,17年前就进入苏州,如今在江苏省已拥有三家门店,2016年还在新三板挂牌,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诊所。
蓉子认为,诊所的成功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先行先试的机制,和新加坡的多年合作,也让苏州更具有国际视野。“如今苏州人眼里不只是小桥流水,而是具有国际化眼光,更加游刃有余地与世界接轨。”
打造2+4+1产业体系
经历第一个10年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后,苏州工业园区在第二个10年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进军生物医学、纳米技术、云计算、现代服务等新兴领域。迈入第三个10年,园区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进行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欣今年5月在面向新加坡媒体和学者的座谈会上指出,园区经过30年发展,部分成熟产业出现升级需求。经过重新梳理,园区目前正着力打造由两大主导产业、四个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成的“2+4+1”产业体系。
王欣介绍,两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其中,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中有突出代表性的细分领域,园区该领域去年产值超过800亿元(人民币,146亿新元),占整个苏州市的三分之二。
四个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调整。这包括将“生物医药”升级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将“纳米技术应用”调整成“纳米技术及新材料”,以及将“人工智能”扩充为“人工智能及数码”。而新增的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则反映园区正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提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的新加坡企业今明视觉(JM Vistec),四年前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公司执行董事吴友仁介绍,公司所处的国际科技园五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企业为主。
今明视觉早在2005年就在苏州设立分公司,但直到2020年才在中新集团(CSSD)介绍下入驻园区,并获得园区“领军人才计划”资助。这项计划帮助公司聘请更多研发和行销人员,将中国团队规模从15人扩张至25人。
吴友仁受访时说,目前中国业务占公司整体营收超过30%,市场规模仅次于新加坡。但随着公司搬入园区后扩张速度加快,他预计中国一两年后就会成为最大市场。“搬进园区让我们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和人才,扫除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他也注意到,近年来园区企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让位给新兴产业公司。“除了把外国公司引进中国,园区也把更多中国公司带到海外,从‘进口模式’切换到‘出口模式’。”
为帮助更多新加坡深度科技起步公司在长三角地区发掘机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2020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企业合作中心,迄今已协助37家企业进入中国。
新科研企业中心主任陈泉成展望,中心未来三到五年将持续聚焦生命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两大领域,推动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创走廊”的建设,促成更多的联合创新项目。
陈泉成受访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新中两国政府间的首个旗舰项目,与新加坡有近30年的友好经贸合作关系与互动机制,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此外,园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政策支持、丰富的人才资源并聚集了众多科研合作平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氛围。
陈泉成分析,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占中国企业比率九成的中小型企业将需要技术升级来适应新的国内及国际市场需求。“这为新加坡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联合创新,不仅助力其技术升级,也能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
走过三十载
苏州工业园区的变与不变
在“90后”苏州人陈涛的眼中,苏州就好比双面绣,历史悠久的姑苏区是苏州有文化的一面,苏州工业园区则代表了这座城市发展创新的一面。
今年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陈涛还记得,如今高楼林立的园区,20多年前曾是大片的农村和农田。今天的金鸡湖西岸,曾是他生活圈中苏州的最边界。
2017年从海外回到中国时,园区的变化让陈涛下定决心在这里定居,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在园区出生。
新加坡人洪健德2008年来到园区,加入新中两国合资成立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今年是他在园区工作生活的第16年。
洪健德回忆,2008年初到园区时,他所在的区域看不到很多车,也没有很多人;16年过去,目前整个区域已是高楼耸立,晚上是一片万家灯火。
到苏州实习见各国贵宾
狮城学生:乐意再赴华
今年3月,义安理工学院学生李峻纬(右一)与三位同班同学到苏州香格里拉酒店进行长达五个月的实习。(受访者提供)
初次到访苏州工业园区时,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生李峻纬(19岁)发现,那里一景一物都同狮城很像,好似一座拥有四季的花园城市。
他与三位同班同学参加新加坡—中国青年实习交流计划,四人今年3月一同来到位于园区的苏州香格里拉酒店实习。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李峻纬不久前刚结束实习回新,他称酒店同事对他们这批新加坡实习生照顾有加,经常热情款待他们。
在长达五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李峻纬在酒店前台接待过来自不同国家的贵宾,也在销售部负责推销客房和场地。能在工作中运用中英双语能力,让他有很大成就感。
未来会考虑到中国发展吗?还未正式踏入职场的李峻纬表示很乐意再次赴华。“说实话,如果没踏出这一步,我可能还会犹豫。”
由通商中国在本地着手推进的新中青年实习交流计划自去年7月底正式启动,选择苏州工业园区作为首先实施的地区。为增进年轻一代对新加坡和中国的了解,新中双方会互荐优质企业,开放实习岗位,让两地像李峻纬这样的青年到对方企业实习。
今年7月在苏州工业园区内举办的“苏州·新加坡体验周”,让苏州民众不必出国就能感受新加坡文化和特色美食,李峻纬(左一)和一同到苏州实习的新加坡同学到场支持。(受访者提供)
新加坡截至10月
培训4500中国官员
除了青年交流,新中双方也很重视官员互访互鉴。这是新加坡与苏州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也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特色。
自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以来,新加坡持续为园区管委会选派的中国官员提供培训,今年的培训内容涉及城市发展、低碳发展和公共管理。截至今年10月,新加坡已为4500名中国官员提供培训。受访新加坡学者认为,中国继续派官员参加培训,表明中方在这种接触中持续看到价值。
今年8月中旬,钱复旦(45岁)便是其中一名来新培训的中国官员,他受访时透露,上一次到访新加坡是2014年,时隔10年旧地重游,他发现新加坡变化很大。
身为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审计局绩效和资产管理处处长的钱复旦说,培训过程长达一个星期左右,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是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及本地同行面对面交流。
钱复旦指出,新加坡会计行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会计事务所能力水平都非常高,不仅从事传统审计和鉴证工作,也着重开拓新业务,包括服务中国企业拓展东南亚业务,以及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议题。
他表示,基于中新双方的长期互信与合作关系,苏州工业园区正积极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沟通磋商,拟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促进双向交流。与此同时,园区正与当地会计事务所探讨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协助中国企业出海发展。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黎良福观察到,新加坡也在有意识地派遣官员到苏州工业园区实地考察,以获得园区发展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园区如何融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他指出,这使新加坡能够更好地与中国合作,支持园区持续发展。
今年5月,黎良福与新加坡媒体和学者到苏州工业园区实地考察,隔月在研究院官网发表评论,回顾园区过去30年转变。
黎良福指,苏州工业园区一直努力提升以保持竞争力,并且关注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领域作为新增长动力。作为新中之间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园区的成功将巩固新中关系,他看好两国将继续激荡出最好的点子来拓展园区。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浏览更多苏州工业园区相关报道。
相关阅读:
文:陈婧、黎康、周岳翔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