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近了,春天还会远吗?

旅行   2024-11-03 21:01   北京  


不知不觉,已是深秋。11月7日,我们即将迎来立冬节气。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之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接踵而至。冬、雪、寒,单单默念这些字眼,就不觉脊背发凉,忍不住要搓一搓手、跺一跺脚、紧一紧领口袖口。当然,冬天也有冬天的好处。飘飘洒洒的雪、凌寒盛开的梅,都是上天赐予这个季节的浪漫。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也可以在凛凛寒冬慢下来,或相约出游,踏雪寻梅;或围炉煮茶,美食“补冬”,优哉游哉,心安理得,享受季节的馈赠。


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温馨提示:以下文字均为节选,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1

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旧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今年的立冬时间是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七)。


人们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视作重要的节日。立冬时节,天气转冷,民间饮食多讲究“补冬”。北方地区以吃饺子为主,南方则以鸡鸭鱼肉进补,皖南还有“笃炉子锅”的习俗。而在浙江绍兴,人们多选择在立冬之日开始冬酿黄酒。


浙江绍兴·开启冬酿


东浦古镇盛产黄酒。立冬,正是开启黄酒酿造时。黄酒是中国古老的匠心物产,其匠心,在于不疾不徐。它是一种慢下来的物产,只有在特定的慢下来的时光里,才会有最为醇厚的绍兴黄酒。酿造它,需要等待。


在等待了三个季节之后,冬酿终于从立冬开始了,一直要持续到立春。而慢,是冬酿所有秘密中最为迷人的所在。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开耙、压榨、生清、煎酒、装坛,九大步骤,每一步都非常考究,如浸米须浸八小时左右,蒸饭要选用木头大锅蒸熟蒸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不仅颇费人工和时间,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


当鉴湖“静水”经由手艺人与糯米、酒曲巧妙融合后,通过冬季低温下的慢慢发酵,糯米化形为酒,变软绵为刚劲,色泽呈琥珀色,透明澄澈。绍兴黄酒,终于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四者合一中,成为黄酒中最为耀眼的存在。(胡静)



安徽安庆·笃炉子锅


每当立冬,冷凉有余,酷寒不足,皖南安庆沿江一带性急的人却已开始吃火锅了。


有趣得很,火锅在皖南好些地方被称为“炉子锅”,煮火锅也叫“笃炉子锅”。“笃”却发“te”音,平声,短促急停,豪迈生猛。炉子锅炉子锅,的确是炉子和锅的组合。炉为泥炉,工艺近似于红砖,形制本分朴拙,是最接地气的物件儿。一般为圆柱形,上端开口稍扩展,口沿伸出三只棱角,像墙堞,又像使劲也不打开的花骨朵儿。炉膛被粗陋的铁丝网随意隔开,得像烧煤炉一样常常掏灰。至于锅,多为双耳钢精锅,也有人用黑铁锅和不太讲究的大搪瓷缸、砂吊子,五花八门,管它三七二十一,处处讲究般配,日子则没法过!


对于炉子锅而言,紧要的是内容大于形式。我们的确折服于它的气度和营建的画面感。蒸腾的热汽在昏黄的白炽灯光里描山画水,嘟嘟的声响中,锅盖有节奏地律动。大家到底在意的还是锅子里“笃”什么!其实炉子锅里什么都可以“笃”,大凡食材趁热吃都会是美味,这是主妇们的真知灼见。鲜鱼大肉,青菜萝卜,统统可以堂而皇之地担当炉子锅这部戏的主角。滚热之后,相关食材均能脱胎换骨,扬长避短,克服“小我”发扬“大我”。萝卜烧肉,萝卜的辛苦已滗尽剔清,饱含了脂肪的肥美醇厚,而肉呢,当然卸下滞重油腻,濡染了萝卜的甘甜清新。鱼头豆腐,豆腐经过水深火热被鱼汤提鲜的同时,同样要反作用于鱼头,使鱼头一改狰狞猥琐,有了些许雍容华贵,足以登上大雅之堂……(查炜炜)



2

小雪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礼记·月令》:“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今年的小雪时间是11月22日(农历十月二十二)。


小雪时节,天气越来越冷。黄河以北地区多迎来初雪,河北邢台等南太行一带,有炖羊肉、喝羊汤“补冬”的习俗。江淮地区开始呈现初冬景象,正如北宋苏东坡诗中所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在岭南广州等地,观花乔木美丽异木棉进入盛花期,营造出繁花似锦的浪漫风光。


河北邢台·吃羊肉


在冀南太行山一带,小雪节令讲究温补,羊肉羊汤是温补食谱里的上乘好物。邢台大街上,羊肉馆处处可见,同泉群一样密集。


羊肉味甘不腻、性温不燥,是人们补养身体的好物。草原上吃羊肉,豪放不羁,扯一头全身烤熟撕着吃;而在泉城邢台,则是“红泥小火炉”上熬煮,缓缓入味,精细调和。这是一种美食,也是亲友相聚的符号,是暖,是乡愁。


羊肉连同羊汤,一大盆,上面漂着碧绿的芫荽叶子。边吃肉边喝汤,间或舀一块无棱角的萝卜块儿入口。那羊肉肥润富足、绵软香糯,于齿间释放浑厚甘美的肉香;那萝卜绵甜肥厚,竟有了一种腴润的“肉感”。那汤,又浓又清的乳色,泛着袅袅白雾,犹如刚刚经历的泉边时光。(苦茶)



广东广州·赏美丽异木棉


小雪过后,广州的主色调就成了美丽异木棉的浪漫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满树满枝隆重盛开的美丽异木棉花,粉粉嫩嫩的花瓣在湛蓝的天空布景下开出一面面鲜花瀑布。微风拂过,粉色波浪在树梢间流动传递,花瓣在半空中打着旋儿落到地面,在脚步前方铺上一条条浪漫的红毯花路。


一般来说,一两条街道、一两个公园的花海是断然勾不起广州人探花意愿的,对于生活在岭南花城的广州人来说,那不过是“小儿科”的玩意儿,唯有这满城满街满树的粉黛尽数盛放,才能让广州人遂了心意,赏得过瘾。


每年,我都会与好友们相约同游。我们最喜欢去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内的赏花点。从地铁出来,西门进入,很快就能逛到华师科研实验基地。这里栽种着数十棵十几米高的美丽异木棉树,目之所及,皆是胭脂粉色。下午四五点的阳光有些许晃眼,感觉像走进一个带滤镜的平行世界。我走到中间那棵树下,仰头向上望,高耸入云的粉色花朵一改往日温柔,给人无比壮观的感觉。(王碧琳)



3

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今年的大雪时间是12月6日(农历十一月初六)。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已披上冬装。“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河湖开始结冰,许多景区、公园湖面的溜冰场随之开放,供人们滑冰嬉戏。北方地区雪花飘飘,银装素裹,滑雪场迎来大量滑雪爱好者。“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南方很多人家忙着腌制腊肉,浙江温岭等东南沿海渔家则开始晾晒鱼鲞。


浙江温岭·晒鱼鲞


节气行进到大雪的时候,太阳每天慢吞吞地爬上来,急匆匆地坠下去。淡金色的光亮,蜜汁一般温和。干燥的西北风从朔方长驱直入,晨昏之间多露厉色,刮得树叶簌簌地落。这时节,东南沿海一带的渔区会特别忙碌。家家户户要晒鲞了。家门口、屋顶上、矮墙头,晒着的鲞货,经由北风和阳光的联合打造,锁住大海的鲜香,缔造岁暮的人间美味。


“臭鱼难晒好鲞。”稍有生活经验的渔家女子,说起晒鲞,心里都藏着一本经。如果鱼的品质不好,怎能晒得了好鲞?有鲜鱼,倘若刀法不精,照样晒不了好鲞。在温岭松门镇南塘一村,67岁的陈阿婆向我示范了剖鱼的过程:将新鲜黄花鱼平放在门前洗衣的石板上,左手按住鱼的上半身,右手举刀,以大约45度的倾斜从背鳍处割入,一刀到位,干脆利落。刀锋沿着鱼背的弧线前行,角度逐渐放平,尽量贴着背鳍并行,以免留下鱼肉。完成一个直刀后,以刀头在鱼腹内的胸鳍骨中间开一刀,俗称“开八字”。再避开头盖骨,刀口在头盖骨与右眼之间轻巧滑过,以完整保留脑壳中的两颗耳石,俗称“避珠”。手起刀落,顺势将内脏剔除干净。刀法娴熟,游刃有余,短短几十秒之间,一气呵成。阿婆完全当得起手指艺术家的称号。


剖鱼,仅仅是掀开序幕。要想晒好鲞,还得遵守“腌得咸,洗得淡,晒得干”的古训。食盐,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饮食方式,能杀菌、激发鲜味,更能抗衡时间对食材本味的改变。一条鱼铺一层盐,层层叠加,将鱼压实在大容器里,一般要腌三四天。待食盐深入鱼的每一寸肌肤,要将鱼完全浸泡在淡水中,沿着脊椎骨从头到尾,彻底清洗,以保证退去咸味,散去腥气。沥干水分后,选择阴凉通风处,将一枚一枚的鱼挂在竹竿上,铺在篾帘上,晾在竹筛上,肉面朝向阳光。首尾交接、铺天盖地的鲞,闪着鳞光,延绵成微微荡漾的曲线,亮亮地晃。(赵佩蓉)



新疆阿勒泰·滑雪


在新疆阿勒泰,小雪节气下的是大雪,大雪节气下的叫“粉雪”。这里年降雪量极大,雪花往往等不到属于它们的节气,霜降一过就迫不及待地素裹深山。大雪节气为何落“粉雪”?专家说,大西洋的水汽爬上寒冷的天山、阿尔泰山凝成雪花,天气愈冷,水汽遇冷成雪的速度愈快,渐渐来不及完全“变身”,赶忙扑簌簌地奔向大地,这种还没成熟就急着落果的雪颗粒,就叫“粉雪”。粉雪因含水量低而显得松散干燥,抓一把在手上,就像握着面粉,软乎乎、蓬松松,很可爱。


粉雪的可爱还体现在滑雪场上。松松软软的粉雪落满山坡,既不黏脚,也不滑溜,从粉雪上滑过,脚下仿若一块块丝绸,也如随风摇摆的麦浪,甚至是轻轻起伏的水波,或者Q弹的果冻,总而言之一句话:滑粉雪,超丝滑!想起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滑雪,是在阿勒泰的将军山滑雪场,山不算陡,但很高,让人不免有些畏惧。很快,我被层层羽毛似的粉雪驱走了恐惧,嗨,真软和,像小时候在棉花垛上蹦着玩,摔倒了也不疼,反倒有种猝不及防的喜悦。现今,禾木和可可托海也有了滑雪场,我早玩了个遍,也介绍外地的新手朋友前来游玩,像介绍自家个头大但极温顺的肥猫:“不怕,很乖。”阿勒泰的粉雪便是如此,瞧着壮观又轰轰烈烈,实则很容易亲近,大冷的天,一准儿叫你的心都暖化了。(戚舟)



4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日渐增长,而夜晚渐渐缩短。今年的冬至时间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


俗谚云:“冬至大如年。”冬至当天,民间多有祭祖、祭冬、画“九九消寒图”等习俗。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南方则以汤圆为主,广东潮汕地区还有吃冬节丸的食俗。


北京·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是北京人的传统习俗。为什么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这里固然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莫过饺子”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缘于“防冻耳朵”的传说。冬至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人们担心冻坏耳朵,又因为饺子外形酷似耳朵,于是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此外,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既然过年要吃饺子,那冬至吃饺子也就顺理成章,其中当然也包含了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用意。


冬至的夜晚,当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你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放嘴里,最先触碰味蕾的,是那一弯温润软滑的面皮,接着更令你心花怒放的,是随之而来的那一兜馅儿香破茧而出。你不禁微眯起双眼,享受着面香裹着馅儿香还有醋香混合的气味在口中肆意流淌,那一刻的幸福感受是其他食物不能给予的。(付振强)



广东潮汕·吃冬节丸


潮汕人过冬至,少不了一碗经典的冬节丸。潮汕人将冬至称作冬节,并把冬节当小年来过,俗谚有云:“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冬节圆”即冬节丸,可见冬节丸对过冬节的潮汕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美好的家庭欢乐,体现在一幅“父子公孙丸”图上。冬节前一天,晚饭后,人们就开始动手做丸。妇人将洗好的大竹箶摆放在桌子上,用开水将糯米粉加糖和成粉团,放在和面盆里静置一会儿发酵。潮汕人喜欢喜庆的颜色,逢年过节做的吃食里头,少不了红色的点缀。故而,冬节丸除了主打的糯米白,还有点缀的红曲粉。妇人会弄两个不同颜色的面团,任君选择。开始“挲圆(搓圆)”了!一家老少围着大竹箶团团坐,各自捏取粉团,双掌含着粉团快速转圈圈,将粉团搓成弹珠状的冬节丸,放进竹箶里摊晾。丸子大小是不一样的,老者搓的丸最大,孩童搓的丸最小,按照年龄不同,搓出大小不一的丸子。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老老少少都圆圆满满在一起。看吧,那大竹箶里密密麻麻、白白胖胖、大大小小、团团圆圆的冬节丸紧紧挨在一起,不就是一家人密不可分的深情吗?


冬节当日一早,阿嫲就起床煮冬节丸了。对吃的味道和卖相都极为讲究的潮汕人,是不允许清汤寡水来煮丸子的,须得色香味俱全的甜汤来搭配。最简单的是红糖姜水,烧水煮开,放红糖,撒削成末的辣姜,汤好后下丸,煮熟即可,甜甜辣辣的味道,和冬天很是相宜。最常见的是红糖紫薯芋圆汤,切成丁的紫薯、切成四方的芋圆和冬节丸搭在一起,五颜六色,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最精美的是东京丸姜薯汤。东京丸由潮汕东京薯制作而成,形状特性如西米,小小粒,煮熟变透明。清水煮开,下入东京丸,煮至透明,加入白砂糖,再加入削成薄片的白色姜薯,翻一翻,煮至姜薯卷起即可。另起一锅,清水煮沸,下入冬节丸煮开,待丸子变肥变软浮在水面跳舞,即可捞起放入东京丸姜薯汤中,捏小撮桂花点缀,增添一抹金黄的柔和,让人心生温暖。(何小雯)



5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2025年的小寒时间是1月5日(农历甲辰年腊月初六)。


小寒时节,天气酷寒,但蜡梅凌寒而开,红梅含苞待放,给冰冷的冬天平添一抹亮色,民间素有探梅赏花的习俗。饮食上,则有吃黄芽菜、菜饭、糯米饭等习俗。


福建福州·赏梅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一些节气习俗正被人们淡忘的今天,小寒的冷意,有梅花替它记得。一到小寒,老福州人都知道,鼓山的第一朵梅花要开了。到鼓山赏早梅,就成了福州腊月的一桩要紧事。


人们裹上里里外外的厚衣裳登山。与人的臃肿对比鲜明的,是梅枝的风骨遒劲。鼓山“吸江兰若”古刹一带,古时又叫梅花窟。夏秋其貌不扬的梅花树,小寒一到,盛装登场。百年青梅树,树骨是老人劲瘦的手臂,树干的线条颇具山石耸立的美感。树上绿叶已为白花的登场渐次退步,五片花瓣像分裁的裙摆,长长的花丝是摇曳的流苏,寒风起,一树青梅白花随之而动,跳起一场盛世惊鸿舞。


小寒时节,鼓山的宫粉梅还未到盛花期。可一片宣白中,仍能见到些许娇嫩的粉。每每下山,回望那些零星粉色,恍惚间,常错以为是谁挥毫泼墨,笔尖误掉的一滴水红。(温吉娜)



6

大寒


大寒是冬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至此,节气轮回,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新一轮的循环往复即将到来。2025年的大寒时间是1月20日(农历甲辰年腊月二十一)。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寒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极寒,北京等部分地区有吃消寒糕的习俗,寓意消除寒冷、步步登高。广西平乐等地则开始制作水浸粑。


广西平乐·吃水浸粑


我的故乡在广西平乐的一个小镇。小时候,水浸粑的制作是冬日里的一大盛事。大寒时节,家家户户开始为做水浸粑忙活。


做水浸粑的当天,或者前一天,要把泡软的大米磨成浆。磨好的米浆要先上锅煮熟,这时小孩可派上用场,帮忙生火、加柴,乐此不疲。等大锅烧热到一定温度,煮米浆的人先淋入几勺花生油,接着倒入几大瓢米浆,然后用专用的长木杆不停地搅拌。直到流动的米浆在锅里渐渐变成棉絮状,就把木杆换成锅铲,像炒菜那样翻来覆去地揉,揉成白白胖胖的米团,就可以出锅了。


轮到另一口大锅和蒸笼上场了。做好的水浸粑要一块一块地平铺在蒸笼里,大火再蒸一个多小时。这回,不只是小孩,大人都开始期盼着,等待着。蒸笼刚刚上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谈论:“快熟了,快熟了。”


洗干净的簸箕早已摆好,像迎接新娘子那样,在水浸粑出笼后第一时间接住它。这里也有讲究,要趁热,并且要把水浸粑翻面才能放进簸箕里。这个动作,大概寓意在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翻身”,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毛琼琴)



编辑:李凤
审核:邓敏敏

中国旅游报
为您及时提供最权威的新鲜旅游资讯。 随时随地,我们和您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