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灾日
第35个国际减灾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强调通过教育赋予儿童和青少年掌握应对灾害能力,共享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区韧性建设的推动者,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01
地震如何应对?
在室内:可就近躲避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但要远离窗户、炉灶、煤气管道、电器等。
在室外:应选择空旷地带躲避,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等。
被困废墟时:应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等有毒异味或灰尘较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02
洪水如何应对?
突遭山洪袭击时: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要顺山坡往下或沿山谷出口往下游跑;不要轻易游水转移,以防被山洪冲走。
被围困于低洼处或木结构住房时: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的,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以呼救,让救援人员更容易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漂流物,在水上转移;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坏房的屋顶。
高压线铁塔歪斜、电线低垂或折断时: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者接近,防止触电。
03
冰冻雨雪如何应对?
步行:步行时最好穿防滑鞋,不在湿滑路面上疾行、奔跑,尽量扶好扶手或其他固定物;走路时不要把手插在衣服口袋里,以免跌倒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骑车出行:骑车出行要时刻警惕路况,减速慢行;应保持安全车距,戴好头盔,防范摔造成的伤害;尽量选择无冰、平坦路面骑行,不要猛捏车闸,不急转弯。
驾驶车辆:驾驶车辆应及时安装轮胎防滑链条,低速行驶,在转弯、坡道、岔道处应观察好路况;要避免超车、减少并线,减少制动次数,尤其避免使用紧急制动;应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在路口和人行横道时切忌抢行。
04
冰雹如何应对?
在室内:应将自己置身于安全地带,尽量不外出。在室内应该尽快关好门窗,远离窗户。
在室外:在室外突然遭遇冰雹,要迅速寻找遮挡物,如躲进室内、有封顶的公交车站等暂时躲避;如没有遮挡物,应采取户外安全避险姿势:半蹲在地,双手抱头,全力保护头部、胸与腹部不受到袭击,可将随身携带有包、文件夹放在头顶,降低伤害;在开车途中遭遇冰電,应把车靠边停下,注意不要把车停在可能有大型物体掉落的区域;远离照明线路、高压电线和变压器,以防发生触电事故,同时注意防雷电。
05
火灾如何应对?
公共场所:拨打119报警,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有序逃生,切忌乘坐电梯;穿过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和墙边,弯腰或匍匐前进;逃生时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浓烟尾随进入;无法逃离时,应退至阳台或屋顶等安全区域,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
高层建筑:当下层楼梯已被大火封堵时,不要强行下逃,可到天台等安全地点等待救援;如被困在高层呼救无效时,可在窗前挥动被单、毛巾等物,引起别人注意。
森林、草原:判明火势大小、风向,迅速向火已经烧过或植物稀少、地势平坦的地带转移;穿越火线时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过;无法脱险时选择植物少的地方卧倒,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贴近坑底,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下面避开火头。
06
沙尘暴如何应对?
沙尘暴来临前:关好窗户,远离窗口,避免玻璃破碎伤人;妥善放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
沙尘暴来临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不要在广告牌、临时建筑物下逗留、避风;机动车应谨慎驾驶,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在电线杆、房屋倒塌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或引起火灾。
★
编辑 | 牛姣艳
责编 | 郝维奇 张丽芝
审核 | 赵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