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今日三元区,昔日荒芜盆地如今已蜕变为一座现代城(曹建平 摄)
“小三线”建设拉开序幕以后,先后又从福建沿海城市迁来了一批化学、电子、机械加工和从上海迁来了纺织、印染、木材加工等企业,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明已初步形成了钢铁、化工、机械、电子、建安、建材、轻纺、森工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
三明纺织厂宽幅布车间(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在1980年,三明GDP达到了11.2亿元,相比之下,当时的厦门GDP为6.4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将近一倍。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还是在整体经济水平上,三明都展现出与省会福州相媲美的实力,双方几乎旗鼓相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迁明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改革经营机制,企业向集团股份制转化,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发展迅猛。原有的不少名牌产品拓展了市场,如三明塑料厂的飞鸽牌玩具薄膜获全国首批国家级“银质奖”,产品远销欧洲;三明农药厂的乐果原粉、硫脲、磷酸、片碱和精胺等产品出口多个国家;三明制药厂的“山楂精”降脂片,是全国首例专利产品,庆大霉素产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三明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为建厂初期的二倍,1980年以来17个产品荣获国优、省优称号,金雀牌9.8x3(60S)纯涤纶缝纫线为全省同行业夺得了第一块国家级“银质奖”,1989年进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三明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生产能力达6200万米,比迁厂初期翻了一番。“山鹰牌”21x21纯棉花纺布,“金兰牌”54/11染色布、漂白布三个产品获国优产品称号;三明市食品厂“鹅牌”咖啡茶享誉省内外;三明市鞋业总厂生产的“金鹿牌”皮鞋走出国门,产品远销欧美;三明市服装厂生产的“金鱼牌”衬衫,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三明市玻璃厂经过技改,生产的盐水瓶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首批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包装容器生产许可证,产品直销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三明胶合板厂生产的“企鹅牌”胶合板,是部优产品,有很好的信誉;三明机床厂1989年被外贸部确定为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至1990年累计出口铣床805台,为全国出口铣床大户;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是三明基本建设的排头兵,1985年分别被建设部定为国家大型一级施工企业……众多迁明企业经过多年奋力拼搏,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为三明持续发展起到了打桩奠基作用。
三明纺织厂金雀牌棉纱商标被定为福建省棉纱出口专用商标(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三明制药厂制药车间
三元区从一个边远小镇逐渐成长为福建省内不可或缺的工业重镇。昔日的山川草木间,矗立起一座座见证历史变迁的工厂,它们不仅生产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武器装备,也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那些曾以国防事业为荣的工人们,用汗水浇灌出的不仅是产品质量,更是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三明重工业基地和“小三线”建设的故事,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颗璀璨明珠,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来者在新时代征途中不断前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明这片热土不仅见证了工业崛起,还孕育出一朵璀璨的文明之花。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与三明人一起胼手胝足,在创建物质文明同时,也创建出三明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开拓者形象,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更孕育了独特的“三明精神”。
上世纪80年代整洁的城市环境(陈海尔 摄)
在重工业基地和“小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里,三明人与全国各地援建者一道,面对自然的挑战与物质的匮乏,他们不屈不挠,不仅在山间开出了工厂,也在心间种下了文明的种子,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精神脊梁。
1984年,福建省授予三明“文明城市”称号,三明是全国首次有此称号的城市(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三明是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发祥地。1984年,福建省授予三明“文明城市”称号,三明是全国首次有此称号的城市。这一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提升了三明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激发了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热 情。更重要的是,它为三明后续的经济社会发展铺设了坚实的软实力基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1971年,三化成立了陈金刚学雷锋小组,为职工补鞋、补锅碗瓢盆等,成为三明精神文明风貌的一面旗帜(陈海尔 摄)
周末或节日在街上为民服务的志愿者(陈海尔 摄)
上、中、下图:热火朝天的三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陈海尔 摄)
文明之花在三明盛开,不仅装扮了城市的风景,更温暖了人心。从“小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到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耀加冕,三明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满意在三明”的金字招牌闪耀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三明人接力传承着“开明、清明、文明”的城市精神。
(未完待续)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作者:王书 邓友华
编辑:张敏茜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
编辑:张敏茜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