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卷
11
期
评
述
固体地球
川滇主要地震空区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郑勇, 郭汝梦, 刘德川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375-3402 (2024)
文章对川滇地区主要地震空区的性质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及争议进行了综述, 给出了这些空区可能的地震危险性; 通过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对定量研究地震空区地震危险性提出了研究设想和展望.
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
沈安江, 胡安平, 乔占峰, 郑剑锋, 佘敏, 潘立银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03-3420 (2024)
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潜力巨大, 是非常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 通过理论技术攻关,建立了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实验技术,明确了深-超深层发育基质孔型白云岩规模储层, 揭示了深-超深层岩溶缝洞型灰岩储层缝洞保持机理, 系统总结了深-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领域的三项主要理论技术成果, 为碳酸盐油气勘探向万米深层进军提供支撑.
表层地球
从生物地球化学视角理解土壤碳封存的机制和潜在途径
冯晓娟, 戴国华, 刘婷, 贾娟, 朱二雄, 刘程竹, 赵云鹏, 王亚, 康恩泽, 肖军, 李薇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21-3432 (2024)
土壤碳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文章梳理了土壤碳封存的关键过程与机制, 总结了提升土壤碳封存的主要途径, 重点展望了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在土壤碳汇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
文
固体地球
多圈层作用驱动北海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
朱日祥, 张水昌, 王华建, 王晓梅, 柳宇柯, 张旺, 郝芳, 金之钧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33-3457 (2024)
文章从地球多圈层的视角, 系统论证了深部动力过程与浅层构造、海侵-海退、海洋环流、气候演变对北海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机理, 提出与北海盆地同处于费雷尔环流带的鄂霍茨克海盆是未来油气资源发现最值得期待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北部库木库里盆地深部结构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李文辉, 卢占武, 高锐, 邓小凡, 李井元, 王光文, 孙湛暄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58-3471 (2024)
首条穿越库木库里盆地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揭示, 盆地南北宽~90km, 基底埋深>9000m, 地层主体为与柴达木盆地类似的新生界陆相沉积. 尽管盆地受到了后期挤压影响,但大部仍保存较完整沉积建造, 值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强台风激发多阶面波信号的频率-贝塞尔变换成像研究
冯旭平, 夏英杰, 陈晓非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72-3483 (2024)
强台风事件引发大气和海浪剧烈运动, 使地震背景噪声能量显著增强. 文章通过分析强台风期间地震台阵记录发现, 利用强台风激发的多阶面波信号可精确探测地壳及上地幔精细波速结构, 从而为地下结构反演带来新颖的研究思路.
稀土元素地质温压计的应用挑战: 以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中基性-超基性麻粒岩为例
徐晓飞, 苟龙龙, 张成立, 卢俊生, 赵燕, 敖文昊, 胡育华, 周峰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484-3500 (2024)
稀土元素温压计能重建麻粒岩早期和峰期变质阶段的关键信息, 在岩石学领域已被广泛关注应用. 然而, 该温压计的准确度受控于所选共存矿物对的主微量元素, 其中Fe-Mg交换和矿物对的选择都能显著影响其准确性.
汞同位素对W-Sn多金属矿床中金属来源的制约
田振东, Bernd LEHMANN, 邓昌州, 张兴春, 罗安波, 陈应华, 尹润生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01-3512 (2024)
钨锡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 文章对我国华南地区8个典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开展了Hg同位素研究, 发现这些矿床中的钨锡和铅锌可能具有不同的金属来源, 为理解花岗岩有关钨锡成矿系统中金属的来源和分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藏富稀有金属元素地热泉物源、富集过程和资源效应
薛飞, 谭红兵, 张西营, 苏金宝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13-3537 (2024)
西藏的地热资源集“水、热、矿”于一体, 是大自然赐予的文化宝藏、绿色能源和自然资源. 文章关注以往少有人注意的地热系统中丰富的稀有金属资源, 总结了空间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 探讨了地热泉中稀有金属元素高度富集的成因及其资源效应.
大气海洋
东海冬季穿刺锋面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叶鹏, 黄大吉, 宣基亮, 贺双颜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38-3552 (2024)
通过分析长时间遥感资料, 研究发现在浙闽沿岸, 冬季27°N附近最可能出现穿刺锋面. 结合数值模型, 文章指出东北风松弛和黑潮西侧分支入侵这两个只出现在冬季的环境因素, 是冬季27°N附近穿刺锋面形成的关键.
行星空间
一种基于地外自主潜航器(Exo-AUV)的冰天体生命探测方法
王斌, 秦洪德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53-3573 (2024)
太阳系中, 以木卫二和土卫二为代表的冰天体可能在本世纪解答人类关于地外生命的终极问题. 本研究回顾了冰天体生命探测的目标和方法, 以木卫二为例, 提出了一种以生命潜力为科学目标, 适用于Exo-AUV的生命探测方法; 归纳了Exo-AUV的潜在作业场景条件和技术要求; 评述了Exo-AUV的开发历史和当下存在的挑战, 提出了一套Exo-AUV概念开发技术路线和一种多Exo-AUV系统作业概念.
表层地球
近千年青藏高原东北部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对人类世开端的启示
蒲阳, 魏学琼, 刘建宝, 张科, 李蓓蓓, 魏柱灯, 张萌萌, 何同, 王艳君, 邵晓华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74-3586 (2024)
青藏高原东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 成为研究人类世的天然实验室. 文章研究发现, 自1950年至今高原东北部各类沉积物中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指标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 与全球“大加速”现象的起始时间吻合, 标志着高原环境进入了新的地质纪元——人类世.
明清时期人类干扰加剧喀斯特洼地侵蚀产沙
袁帅, 岳跃民, 张信宝, 王璐, 翟璐, 王克林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87-3596 (2024)
了解石漠化演变历史有助于判断成林潜力. 文章测算了15世纪以来峰丛洼地沉积物土壤侵蚀速率, 发现明清时期侵蚀速率较高, 可能与瑶族迁徙和玉米引种等人类扰动有关. 研究结果为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1996~2021年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变化贡献的综合估算
李荣兴, 李国君, 海港, 谢欢, 程远, 陈威, 崔祥斌, 丁明虎, 高春春, 郝彤, 柯长青, 李传金, 李进, 刘岩, 冉将军, 任贾文, 沈强, 沈云中, 史红岭, 王松筠, 王泽民, 詹金刚, 张保军, 钟敏, 周春霞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597-3614 (2024)
基于多家机构提供的16个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结果, 发展了一种自适应窗口的“两步”综合估算方法, 获得了1996~2021年南极冰盖及其各区域的物质平衡结果. 结果显示, 南极冰层在此期间共损失了约(3213±253)Gt的冰物质, 相当于约(8.9±0.7)mm的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量.
全球灌溉和雨养农业生产力异常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陈鑫鑫, 王伦澈, 曹茜, 孙嘉, 牛自耕, 杨柳, 江伟霞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15-3628 (2024)
文章揭示了干旱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不仅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还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一发现强调农业管理中需综合考虑时空因素, 以更有效地应对干旱, 确保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
湖泊沉积植物DNA宏条形码技术在青藏高原植被调查中的应用
吴铠, 李凯, 贾伟瀚, Kathleen R. STOOF-LEICHSENRING, Ulrike HERZSCHUH, 倪健, 廖梦娜, 田芳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29-3646 (2024)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小型湖泊植被、提取沉积物中植物DNA信号和进行花粉分析, 揭示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在监测样点周围优势植物和植被组合的优势和不足, 为青藏高原植被监测和局地古植被重建提供了新的手段.
考虑地形和邻近效应的高空间分辨率山区地表温度遥感反演
何志伟, 唐伯惠, 李召良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47-3663 (2024)
通过消除地形和邻近效应, 恢复了山区像元本身的热辐射特性, 发展了一种非线性通用分裂窗山区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该方法能够获得高精度的山区地表温度数据, 对于深入理解山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动
态
表层地球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超稳”固定机制及其增汇效应
刘冬, 黄传琴, 肖可青, 朱永官, 谭文峰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64-3667 (2024)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可赋存有机碳. 这些层间有机碳能有效避免微生物、高温、强氧化等作用的降解, 具有“超稳”特性. 文章初步揭示了层间有机碳的来源、数量、固定机制和施用有机肥等农艺措施对其的影响及所产生的土壤碳增汇效应.
人类-自然系统耦合模型研究动态
岳天祥, 吴晨辰, 史文娇, 田永中, 王情, 卢毅敏, 张丽丽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68-3673 (2024)
当前, 学界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联系已在认知层面形成共识, 然而这些认知很难被直接运用于实时决策支持. 文章提出, 亟待建立高精度、高时效的综合集成模型, 定量分析人类-自然系统的耦合机理与双向反馈机制.
观
点
大气海洋
再悬浮沉积物是海洋深层惰性溶解有机质的潜在来源
刘晓晴, 包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11), 3674-3676 (2024)
惰性溶解有机质(RDOM)是海洋中重要的碳汇之一. 近期研究发现, 海洋中RDOM的14C年龄随深度增加而老化, 但其化学组成相似. 文章结合已有研究, 探讨了海洋物理过程(如沉积物重悬浮)对海洋RDOM分布模式及转化机制的影响.
封
面
说
明
Nov.
2024.11
川滇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区域之一, 存在着多个地震活动的空区. 然而, 这些区域的强震危险性存在着很多争议. 封面展示了该区域的主要地震空区, 以及综合近年来研究分析得到的可能强震危险区分布. 详见3375~3402页郑勇等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