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的海洋缺氧是引发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主要灭绝机制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指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存在充氧带,挑战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洋缺氧事件的全球性和该事件的黑海模型。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充氧的主要证据为部分地区海相地层中缺失草莓状黄铁矿。但草莓状黄铁矿的缺失不一定能指示充氧环境,也可能是水柱富铁缺硫或富硫缺铁造成。为了更好地理解大灭绝时期的海洋氧化还原变化情况,本文以华南两个深水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指标和沉积学研究,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研究剖面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合山组中未发现草莓状黄铁矿,且生屑含量高,种类丰富,表明处于富氧环境。随着吴家坪组/合山组的碳酸盐岩向大隆组的硅质岩沉积序列转变,以钙质底栖生物为主的生物群落被硅质生物所取代。大隆组地层普遍富含草莓状黄铁矿,并富集活性铁,同时含有丰富的硅质海绵骨针,以贫氧相为主,并间歇性地发育硫化、充氧和铁化环境。随着硅质生物的灭绝,两个研究剖面均缺乏草莓状黄铁矿沉积和生物扰动。铁组分分析表明硅质生物灭绝后,华南地区的氧化还原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瑞昌剖面发育富氧环境;而鹅滩剖面发育铁化环境。
铁组分研究结果揭示了华南扬子台地北缘盆地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氧化还原条件从硫化环境向铁化环境转化的动态过程。这些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图1)。在长兴期早期(C. wangi至C. changxingensis带),台地和上斜坡主要以富氧至贫氧条件为主,部分下斜坡和盆地相区发育硫化环境;而在长兴期晚期(C. yini至H. praeparvus带),随着火山活动频繁、全球变暖和风化输入的加强,海洋总铁含量增加。同时,海洋环流减弱,海水分层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水柱中的缺氧状况;富硫水体向斜坡相扩张,部分地区的硫化环境则被铁化环境所取代。进入早三叠世早期(H. parvus带),铁化环境进一步发育,覆盖了斜坡和盆地相区,部分盆地恢复了富氧条件,并偶见短暂的缺氧硫化环境。早三叠世富氧条件的出现,可能与铁化环境下营养物质再循环受到阻碍以及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降低有关。
华南早三叠世早期的草莓状黄铁矿缺失事件具有穿时性和区域性,在非微生物岩浅水相、斜坡相和盆地相显著,其持续时间从晚二叠世的C. yini带延续至早三叠世的I. isarcica带。该现象的出现不仅与复氧事件相关,还可能是硫酸盐浓度低,或是在铁化环境下生产力低下,导致硫酸盐还原受到抑制的结果。
大洋缺氧是二叠纪末生物危机的重要灭绝机制之一,而其发育范围和生态影响近年来争议不断。本文揭示即使在海洋生物灭绝区间缺氧相最发育的时期,部分陆表海深水盆地依然存在含氧环境。因而黑海模型并不广泛适用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变暖在大灭绝期间加剧了海洋分层,抑制了富含营养物质的深水上涌,导致了生物量的下降。生产力下降引发了负反馈机制,减少了海洋有机物呼吸和分解对氧气的需求,从而减缓了溶解氧的消耗,并促进了海水中富氧环境的逐步恢复。
论文信息:Yang, F., Li, S., An, K. Y., Bond, D. P. G., Ao, R., Wu, X. B., Ma, L.L., Sun, Y.D.* (2024). Reevaluating water column reoxygenation during the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5, e2024GC011779. https://doi.org/10.1029/2024GC011779.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芬,现任职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亚东。
END
样品袋, 地质锤, 硬度笔, 记录本, 放大镜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