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御
5个月备考三跨一战上岸985
专业课280分,总分430+
擅长分数转化,追求极致学习性价比
孔子(14)
1.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 “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
3.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4.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5.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6.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 颜渊问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11.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2.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3.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19)
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3. “人皆有不仁,达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4.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6.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8.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9.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12.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3.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14.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5.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7.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1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19.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易传》(4)
1.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荀子(13)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2.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3.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4.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5.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6.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
7.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8.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9. “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仪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性情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0. “凡人之性,尧舜之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
11.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12.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13.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老子(17)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7.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8.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9.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10.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1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4.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5.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6.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
17.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5)
1.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2.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3.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4.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旷垠之野。”
5.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墨子(12)
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2. “必吾先从事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3.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则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4.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5.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般(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6. “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规谏之;尚同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
7.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8.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9.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10. “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避逃之者矣。”
11. “置天志以为仪法,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12.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惠施(3)
1.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公孙龙(6)
1.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2.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非马,审矣。”
3.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一二不相盈,故离。”
4.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5. “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6.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
商鞅(2)
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
2.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韩非子(5)
1. “皆挟自为心。”
2.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 “上古竟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4.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5.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争分夺校
本栏目聚焦「如何提分」,输出提升“答题意识”、“答题思路”、“答题技巧”以及“答题能力”的干货文章,欢迎订阅#争分夺校话题,以便随时查看应试干货信息!
2026思庐全程班升级上线
专做哲学考研,做最专业的哲学考研
9届经验沉淀,国内哲学教育领导品牌
985上岸收割机
我们在终点等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思庐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