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通关便利化的“软联通”正持续提速。
11月20日起,深圳市深圳湾口岸与珠海市拱北口岸,试点升级部分边检快捷通道,因私经常往来港澳地区人员可经“免出示证件”通道通行;11月29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新政,在深圳市、珠海市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赴香港、澳门旅游“一签多行”“一周一行”政策;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一座新黄金海上通道。
来源:央视新闻
随着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未来大湾区城市在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将呈现新气象,在此过程中香港充当怎样的角色?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近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应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在助力内地链接国际的过程中,扛起更大的责任。他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文化基地,面向港澳地区的文化艺术团体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善用大湾区内地市场的资源,助力粤港澳三地人才融合发展。
谈在大湾区文旅体产业的角色定位
“超级联系人”香港应扛起更大责任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助力湾区文旅体事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霍启刚:这是我一直非常关心的议题,现阶段我有多个不同身份参与文旅体事业,从2009年担任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港协暨奥委会)副秘书长开始,我经常带团出去交流,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文化体育事业对城市和人民发展的重要性。
我所理解的文化,涵盖了体育、旅游等范畴,体育、旅游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载体。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曾提出“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为香港旅游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启示。提起香港,可能会先想到金融、贸易等传统优势产业,香港要如何利用独特的优势做好旅游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摄影/ 李佩纯)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用心,提出“盛事经济”的概念,通过争取更多的大型盛事来到香港落地,以此吸引更多旅客访港,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香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香港要把自己做好。据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中,内地游客占比超过七成。我也很欣喜地看到深圳市居民赴港“一签多行”新政正式实施,相信香港的旅游将会有很大的起色。
其次是香港应该以更大的使命、更高的站位来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香港给自己的定位是超级联系人,国际竞争力是香港的优势。当下,我们国家需要更多消费来拉动内需,更重要的是吸引国外友人来到中国,而旅游是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第一步。
南都:除了前面提到的,听说您还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
霍启刚:对。在此前,我们常常会把目光聚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近年的实地考察我发现,中东以及东南亚的市场同样值得开拓。在今年的演艺博览会期间,我们特意邀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朋友参加,通过与香港的艺术家展开共同创作和业界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近年来我在和业界交流过程中也开始思考,未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帮助中国文化出海。我们应利用好香港这个国际平台,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将一些好的中国著作进行重新创作,继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谈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大湾区城市可联动申报举办大型赛事
南都:您认为,粤港澳三地探索文旅体产业融合,应如何错位协同发展?
霍启刚:粤港澳三地特点鲜明,优势突出,我的理解是先要把整体的饼做大。我们要有一家人的概念,一起把粤港澳大湾区的理念传播推广出去。香港未来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内地城市的协作,通过一站多行等方式,让更多国外友人有机会到大湾区城市走走看看,挖掘更多的合作机会。
例如香港与深圳可以在蓝色旅游方面展开更深入的探讨;香港与广州则可以在岭南文化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以南沙为例,在香港有米埔自然保护区,南沙有湿地公园,两地可以在生态旅游方面联手打造一些主题活动,也有利于整体发展。
南都:即将于2025年召开的十五运备受期待,这也是首次多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您怎么看?
霍启刚:第十五届全运会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机制衔接方面,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了常态联系机制,借助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契机能逐一解决部分问题,目前看来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
不久前,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在珠海、香港和澳门三地顺利举办,参赛者从珠海出发,途经澳门、港珠澳大桥、香港,再通过港珠澳大桥折返回到珠海,结束赛事。从这次赛事可以看到,三地通力合作,借助数据化等信息技术,打通了粤港澳赛事衔接机制,优化通关模式,创新粤港澳赛事衔接机制是成功办赛的关键,也是一个新的突破。
南都:十五运无疑为三地探索规则融合提供了机会,您觉得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十五运的效应?
霍启刚:关于十五运还有不少需要合力解决的问题,例如赛事转播权应该如何开展合作?三地间在社交媒体等宣传渠道上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应如何做好推广工作?融入湾区,香港所面对的是超过8000万人口的市场,打通两地信息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也应为全运会时期的运营探索新的合作机制。
近期,我们邀请了国际奥委会协会秘书长Mrs. Gunilla Lindberg、美国春田大学校长Dr. Mary-Beth Cooper实地考察了南沙二十一涌的全民文化体育中心综合体,专家团队建议未来大湾区城市可以联动申报举办大型赛事,将这些场馆更好地利用起来。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也打破了过去的限制,允许香港体育协会在大湾区其他城市租用体育场馆作为比赛使用,为两地的资源流动和文旅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谈布局大湾区文旅体市场
将引进赛事、设立产业基地
为青年发展创造机会
南都:近年来,霍英东集团也积极布局南沙文旅体市场,未来会在大湾区以及南沙开展哪些相关领域的工作?
霍启刚:第一项是体育赛事。近年,网球赛事持续火热。此前我们将中国网球巡回赛引进到香港和澳门地区,也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联动广州地区举办相关赛事。其实早在2017年,我们曾引入沃尔沃全球帆船赛事在香港落地,随后也增设了南沙站的赛事。相信未来,也将通过更多体育赛事落地等方式,增强两地人民互动。
另外,过去我们会向海外购买一些国际体育赛事品牌,但长期来看,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也是未来的大方向。
第二项是聚焦蓝色旅游。根据现有的法规,粤港澳地区的游艇还无法自由往来。在不久前,南沙区方面也提出积极推进“港艇北上”。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而是涉及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游艇维修等配套,未来在大湾区城市可以有所分工,南沙的游艇会也可以承担部分工作。
第三项是文化基地。近几年,我发现香港有不少文化艺术团队希望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但他们不了解内地市场环境,不懂内地市场生态,不知道去哪里订剧场在哪里招人。我们希望可以成立一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后勤服务基地,面向港澳地区的演出团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善用大湾区内地市场的资源。
现阶段,每年在香港有很多不同规模的艺术展,也有很多知名的拍卖行,我们也在谋划利用好南沙综合保税区,通过设立艺术品体验中心或交易平台等形式,将国外的艺术作品通过香港落地南沙,也可以在南沙开设艺术展览,为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南都:作为全国青联副主席,近年您积极推动两地青年的交流活动,为两地青年融合发展搭建平台。在做好精准服务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可提升空间?
霍启刚:要提高青年的精准服务,关键是提升青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青年人来到大湾区,能看到发展机会,而不是纯粹的体验、消费。今年11月,我带了香港体育联盟的代表到南沙参加马拉松赛事和南沙文旅之夜的活动,他们当中有的是退役运动员,带他们到南沙除了参加赛事,也希望让他们看到南沙的发展机会。我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想了解大湾区内地市场的情况,但不知道从何入手,这也是我前面说的希望成立基地的初衷。
南都:您会希望以什么角色身份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
霍启刚:实践(者),我是喜欢动手的人。事实上,我通过几个不同的身份在同时展开工作,在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引领的角色。以南沙为例,从爷爷霍英东先生开始在南沙就积累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帮助更多项目落地,助推两地交流,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靠谱的南沙买房咨询
南沙某工厂「散发恶臭」遭大量投诉!负责人:合法合规!!
来南沙买房前,这些信息差一定要清楚!
超高回购率!正宗潮汕牛肉丸,特爆汁!全国包邮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