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俗称“中风”,主要指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突发脑组织损伤,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数量中,脑卒中位居首位,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病种之一。此外,我国每年还有220万人因脑卒中致残。如何预防卒中?专家提示↓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还有40%患者重度残疾。
如今,脑卒中已不是“老年病”,全世界25岁以上人群罹患脑卒中的终生风险为24.9%,在我国这个数字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从25岁开始就有可能发生中风。医生强调,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比如面部不对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越早认识到这些症状,就越能及时就医,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再灌注治疗和脑细胞保护治疗。
卒中发生后,以溶栓、取栓为代表的“再灌注”治疗,可为约70%—90%的卒中患者实现血流再通,但只有近一半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在治疗90天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专家建议,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取栓前,有条件的可以配合脑细胞保护剂。医生介绍,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尽快进入康复治疗可以减少致残风险。早期康复能有效防止关节痉挛和肌肉萎缩。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等,同时配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第一类是有遗传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的群体,比如有脑中风、心梗家族史,生活中有吸烟、大量饮酒等习惯;
第二类是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群体;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能很快进行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大部分患者可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快速识别脑卒中的症状至关重要。大家可通过“120”口诀判断:
- 1指“1张脸”:检查患者面部是否出现不对称,如口角歪斜。
- 2指“两只胳膊”:让患者双手平举,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 0是谐音,指“聆听患者讲话”:观察其是否突然失语或言语表达含糊不清。只要发现“120”口诀中的任何一项异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一旦怀疑患者发生脑卒中,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避免以下错误行为:
这样会让患者紧张,引起血压升高,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很多脑卒中患者长期血压、血糖、血脂未得到有效控制,在不清楚病因的情况下,让其服用降压药、阿司匹林药物等方法可能是错误的:如患者是脑血栓,服用降压药将导致代偿供应不足,反而引起卒中加重。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让患者安静躺下,如患者意识不清,要将其头部偏到一边,避免呕吐物吸到肺里,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血压计可先测量血压,告知医生。专家介绍,科学运动结合医疗指导,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有效办法。
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及加工食品的摄入。同时建议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从而有效预防卒中发生。每晚7—9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对调节内分泌平衡、减少压力激素分泌、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都大有裨益。提示:脑卒中非“老年病”
不论哪个年龄段人群都应注意
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
规律作息 远离卒中
责编:张丽莉
👇点击【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