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腌腊季
家家户户都在赶制腊味
以迎新年
大街小巷,腊味飘香
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赣南客家板鸭,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明朝。
在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上坝村,就有一支制作客家板鸭的工匠队伍,他们在百余年的传承与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加工技艺。
上坝村党总支书记彭美灵有着数十年制作板鸭的经验。他向记者介绍说:“制作一只客家板鸭,要经过选鸭、宰杀、脱毛、去外五件、头刀、去内脏、二刀、腌制、漂洗、定型、晾晒等11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制作板鸭应选取100天左右鸭龄、重4.5斤至5斤的本地麻鸭、放养及饲喂稻谷者为优。只有选用符合标准的鸭种,才能制作出肉嫩骨脆,腊香浓郁的板鸭。
用热水煺毛后,再由人工进一步拔毛,这种做法能够去除绒毛,同时不会损伤鸭皮,保证外观完整。
斩去“外五件”(鸭翅、鸭脚、鸭下颚),再通过头刀、去内脏、二刀等步骤对鸭身进行“精修”。
腌制是制作客家板鸭最关键的一步。用细盐反复揉搓鸭身表面,使盐颗粒均匀覆盖表皮,直至表皮变得柔软,再将鸭子放入瓦缸腌制一夜,让盐的味道充分渗入鸭肉。
将腌制一夜的板鸭取出并用温水漂洗,从而洗去表面盐渍和血污,软化肉质,为下一步骤打好基础。
熟练的板鸭工匠凭借手劲一压一折,就能将板鸭完美定型。定型后的板鸭,鸭体扁平,鸭身呈丰满的圆桃型。
十二月的赣南地区晴朗少雨、低温干燥,赋予了晾晒板鸭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阳光、温差和时间的共同雕琢下,板鸭逐渐晒出了油脂,表皮变得透亮而紧致,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经过7至10天的自然晾晒,一只只皮薄肉嫩、咸香醇厚的客家板鸭就完成了。
板鸭不仅是客家人新年餐桌上的一道必备“硬菜”,也是拜访亲友互相馈赠的佳品。它的烹饪形式多样,无论是清蒸、小炒还是吊汤,都能够在舌尖激发出浓烈的鲜味和香气。
在漫长的光阴岁月中,板鸭等腊味满足了客家人的味蕾需求,也承载了客家人的乡愁与记忆,成为了客家人心中最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来 源:蓉江新区发布
扫码关注
惊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