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论儿女到了多大年纪,在父母眼中,都是需要被照顾和保护的孩子。
但作为父母而言,对于子女的关切与疼爱,也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有长远的考虑。
尤其是当他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与家庭以后,与之相处更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有些话,不必多说,有些事,也无需干涉,一切顺其自然,孩子终归有自己的路要走。
人到晚年,尽量别管儿女这3件闲事,这不是薄情,而是远见!
01
不包揽子女的生活,是一种远见
《诗经》中曾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世上所有的子女,皆由爹生娘养,为之抚慰哺育,扶助培养,留心照看,出入相随。
凡为父母之人,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为其付出的所有也是心甘情愿,充满幸福与成就。
但这样的养育,也要有始有终,有量有度,一旦太过反而会害了子女。
在十几年前的河南信阳,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23岁的杨锁死在自己家中,而导致这次案件的“罪魁祸首”,却是去世多年的双亲。
正是因为父母过分溺爱,导致杨锁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直到成年后仍无法自理生活。
在父母接连去世以后,成了孤儿的杨锁更加浑浑噩噩,他懒惰成性,宁愿饿死也不出家门。
最终,在2009年的冬天,正值上进之年的他,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家中。
正如《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所写:“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太多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累吃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想为其保驾护航。
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往往欠缺生活的基本技能,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便寸步难行。
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你帮得了一时,却帮不了一世。
既然总有一天要放手,不如趁早让他们独立,才能为以后的人生负责。
02
不干涉夫妻的感情,是一种分寸
爱默生曾说:“人都是有边界的,在无形中界定自己,以免遭受他人的侵害。”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要保持一些距离,一旦越过了界限,就容易导致矛盾的发生。
即便与至亲的交往,也难以脱离这个规律,夫妻与各自的父母,同样无法例外。
毕竟儿女成家立业以后,父母就与子女开始过各自生活,有了一道无形的边界。
若是身为父母的一方,强行越界,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只会让问题更加混乱。
在电视剧《心居》中,顾清俞和施源结婚后,就时不时要受到施源母亲华永瑜的干扰。
华永瑜对儿子从小就干涉颇多,而且她性格强势,总是要别人听从自己的想法。
顾清俞和施源两个人吵架,华永瑜不帮着调解矛盾,反而偏心而儿子,说儿媳的坏话。
后来两个人闹到分居的地步,她又和儿子贬低顾清俞的人品,训斥儿子遇人不淑。
可以说,顾清俞最后和施源分手,华永瑜这个婆婆可谓是“功不可没”。
毕淑敏有句话说的很对:“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每个家庭的空间都很有限,容不下太多人的打扰,更难以承受过多的指指点点。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未来。
唯有保持分寸,留有距离,亲疏有度,才是一个家庭最舒服的状态。
03
不插手孙辈的教育,是一种理智
知乎上有人曾提问:家庭教育中,哪种行为是最大的阻碍?
其中获得最高赞的答案是:隔代亲。
在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中国,“隔代亲,连着筋”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了。
老人对于孩子,本就有天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是自己的血脉,就会变得更加宠溺。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
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在楼下小区玩耍,小孙子拿着块大石头,哐哐哐地砸着路灯柱子。
原本完好的一根柱子,被小孩子砸花不说,灯柱上还出现许多小坑。
有路人看不过眼,提醒大人要管好孩子,别让孩子砸路灯,破坏公物。
孩子的爷爷奶奶反而不以为然,不仅没有阻止孙子的行为,还说他只是个孩子,瞎玩而已。
在他们眼中,小孙子的行为对错是无所谓的,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即便将路人换成自己的子女,若是子女要对孙子责罚教育,他们反而会加以阻拦。
老人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可恰是这样的行为,最容易变成教育路上最大的宿敌。
每一次的庇护,都会让孩子形成逃避的习惯,让曾经树立的规矩,顷刻间化为乌有。
清代学者吴楚材曾言:“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过度宠溺孩子,只会导致其骄横无理,这样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品行败坏。
老一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教育大事的掌舵权,终究要掌握在孩子的父母手中。
不过分插手孙辈的教育,既是对儿女的尊重,也是家庭和睦的关键。
《增广贤文》中有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难处。
为人父母者,能够适时退场,子女的人生方能收获真正的圆满。
少操点心,就能多一些快乐;少点忧虑,就能多一些自在。
人到晚年,该沉默时不要多言,该退场时不要强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